熊丙奇
20%!
不是說好10%嗎?
學生都在你送的菜里吃出蟲子了,我壓力很大,提到20%!
這不是菜場里的討價還價,這是一個小學的校長在和專門配送學生營養午餐的老板談回扣。孩子交給學校買飯的錢,最后“營養”了貪婪的校長。8月4日,浙江永康檢察院反貪局透露,這樣的“蛀蟲”校長,一下就抓了12個;隨著調查的不斷深入,最后發現教育局長也“濕了鞋”。
在一些公益組織籌款為西部地區孩子解決“營養午餐”的背景下,發達地區卻出現連學生“營養午餐”的錢都要克扣,而且涉及當地的教育局長、十多名校長,這樣的“腐敗窩案”,讓一些網友感慨,教育系統的腐敗,已經沒良心到了這種地步。
為什么會如此?筆者看到三方面意見。一是貪腐已經成為一些當權者的習慣,不管這錢是用來干什么的,只要有利益,就想辦法貪占;二是上級管理部門的監管不力,這一“窩案”要是沒有家長舉報,回扣的利益鏈條,到現在可能還牢固不破;三是貪腐的代價太小,有網友認為,這類事在各地中小學絕非個例,他們被抓,不過是貪得太厲害(弄得食堂伙食太差)、運氣不好罷了(當地檢察機關認真啟動調查)。
以上意見都有道理。但在筆者看來,根本原因或不在于上級監管不力,以及校長們“昧良心”的僥幸心理,而在于目前中小學的管理制度,讓教育局長、校長擁有不受制約的權力。政府部門官員、校長可以拍板決策學校事務,普通教師、家長沒有參與決策的權利,這給官員、校長很大的權力尋租空間。
今年5月20日,央視新聞1+1節目報道,貴州省羅甸縣縣委書記沙先貴在談到當地解決學生的就餐問題時說,“在兩個月之內,這24個食堂要全部建成,這樣就使這9000名學生有地方吃飯??偣参覀兯懔艘幌?,連食堂、宿舍大致要1.6個億。”這句話旋即引起網友的關注:建24個食堂,需要1.6個億?平均一個要600多萬?新聞沒有透露更詳細的信息——因為沙書記還談到要建宿舍,所以無從判斷這1.6個億究竟合理還是不合理,但是,從網友的關注中,我們需要警惕,政府能接手“小餐桌”,無疑是一件大好事,但要把好事辦好,卻必須建立透明的財務體系和學校管理制度,否則這塊新增的投入,很有可能制造形象工程、滋生腐敗和浪費。這和眼下學校校長貪占學生的吃飯錢,是一個道理。
如果有民主決策機制,實施免費午餐計劃,雖然是政府和社會公益資金買單,但家長和學生對午餐的質量,也應有發言權——說到底,政府的投入,用的也是納稅人的錢,要讓國家的補助不被克扣,午餐的衛生安全有保障,有必要建立家長參與菜單的確定以及監督飯菜質量的機制。而且,包括學校食堂建設等事宜,家長也應該有權參與監督,這是確保建設資金公開、合理使用的重要方面。而像學校食堂營養餐配送這類事務,按理,是應該進行公開招標,并由校領導、教師、家長代表參與投票的,如果學校采取這樣的決策程序,那么,定價將是公開、透明的,中標方的服務質量,也將處于教師、家長的監督之下。
目前,我國一些地方的中小學校長們,有著太多“職務之便”——從招生,到教師招聘、考核、晉升,再到學生的評優、推優,學校的基建、后勤、財務等等,而且,這種“職務之便”,還與上級管理部門以及政府機構的“職務之便”互相交織,形成了一張讓他們感覺比較安全的權力之網和利益之網,因此,也就大膽地利用“職務之便”,實施權錢交易。試想,作為上級的教育局局長都參與其中了,小學校長們還有啥不放心的呢?
在這種情況下,加強監管以及事后的處罰,并不能根本扭轉這種現象,而只有從改革中小學管理,建立民主管理制度著手。去年7月頒布的國家《教育規劃綱要》指出,要完善中小學學校管理制度,實行校務會議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不斷完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引導社區和有關專業人士參與學校管理和監督。這實質就是限制、約束校長的行政權,讓學校辦學決策公開、透明,且廣泛代表相關利益群體的意見。這是消除日益嚴重的教育系統腐敗的必然選擇。沒有學校的民主管理制度,寄望學校領導的良心、道德操守,以及上級部門的嚴格監管,其結果就會如眼下:在各方高度重視治理腐敗,校長們在各種場合大談以人為本時,學生的吃飯錢,也成為校長的免費午餐。
(作者為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