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為家庭經營收入穩定增長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合作社通過降低投入品采購成本、增加產品銷售價格、提高生產技術水平以及延長生產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等,為家庭經營收入的增長建立了一種長效機制。

以上轉變集中到一點,最根本的是合作社通過降低投入品采購成本、增加產品銷售價格、提高生產技術水平以及延長生產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等,為家庭經營收入的增長建立了一種長效機制。
一、聯合采購生產資料和聯合使用農機具,實現規模經濟,降低生產經營成本。密云縣80%的合作社提供統一采購農資服務,2010年采購額約6億元,其中養殖業合作社聯合購買初級飼料后,還統一代社員加工。對典型合作社的調查顯示,種植業合作社平均降低肥料投入成本約8%-10%;養殖業合作社平均降低飼料成本5%-10%。另外,合作社統一購置或使用農機具,平均節省生產費用20%左右。
二、聯合銷售,品牌銷售,降低流通費用、提升市場談判力,增加農產品信譽度,帶動農產品銷售價格提升。根據密云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服務中心的初步統計,生產同類產品的農戶,加入合作社比不加入合作社的成員增收約15%-20%。其中,統一銷售的貢獻率約一半以上。主要原因是合作社將田間地頭的小商販擠出市場,小商販平均10%的毛利率被合作社獲取。此外一些合作社注冊商標統一銷售,也帶動產品價格上漲。
三、改善技術水平,引進新品種,提高產品品質和優質品率,優質優價,增加經營收入。密云通過合作社發展有機食品生產,產品銷售價格比普通產品至少高20%。如生產有機糯玉米,畝均純收益比普通玉米提高300元左右。再如果業類合作社優質果率平均提升20%-30%左右,純收入也相應提高20%以上。
四、延伸產業鏈條,開展農產品(初)加工,建設自己的品牌,實現農產品的增值。合作社投資建設農產品加工業,農產品增值效果最為顯著。從密云縣已經投產的合作社加工企業看,加工后的產品增值至少比銷售初級產品翻番。如下屯合作社,銷售原料糯玉米是0.5元/穗,加工后銷售是1.5元/穗,扣除加工成本0.5元/穗,增值超過1倍。又如奧金達合作社銷售蜂蜜,為百花公司供應原蜜每噸比市場價高200元,建立加工生產線后,為百花代加工,每噸原蜜增收500元,合作社注冊“花彤”商標加工后直接上市,每噸原蜜增收3000元。世界糧農組織的數據也表明,上世紀50年代,消費者每消費100元的食品,農戶可以獲得55%的份額;到了80年代,農戶只能獲得20%的份額,而銷售加工商所得份額從原來的35%增加到60%(農資供應商從10%提高到20%)。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的比例是3-4:1。以農民為主體的合作社進入農產品流通和農產品加工,盡管投資規模加大,經營風險加大,但是它為從根本上增加農戶經營收入探索出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