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睿竹
摘要:本文主要論述了審美活動過程中的情感活動,從四個方面進行闡述,首先對“情感”這一詞做簡單的界定,其次論述審美情感在審美活動中的重要性及其動力基礎地位,再次講述了審美情感與日常情感的區別,最后論說了審美情感在審美活動中的三個功能。
關鍵詞:情感;審美情感;審美活動
Discussion on the aesthetic activities of emotional activities
Ruizhu-liu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Opera Institute of cultural relics , shanxilinfen, 041000)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esthetic activity during emotional events, from four aspects described, the first of the "emotional" to do a simple definition of the word, followed by discussion of aesthetic emotion in aesthetic activities, the foundation of the importance and power, again about the aesthetic difference between emotion and emotional day, the last discourse of the aesthetic emotion in aesthetic activities in the three functions.
Keywords: emotion; aesthetic emotion; aesthetic activity
一、對“情感”的界定
“情感”,每個人都有情感,人人都熟悉情感,人人都有喜怒哀樂。在審美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彌漫著情感。沒有情感,也就沒有審美活動。情感聽起來很神秘,古往今來,“情感”二字困惑了很多人,詩人說“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以生死相許”。然而卻很少有人能給它下準確的定義。科學解釋“情感”,即人們對外在刺激所做的肯定或否定的一個判斷。外在刺激包括很多,人們隨時有可能做出反應,包括心理的、生理的以及腦力的能動性反應。動物也有情感,但人的情感更讓人難以捉摸、難以把握。我們對于“情感”如何認識成為認識審美活動的基礎所在。情感具有豐富性的特征,例如自尊,自信,自愛,自負,自卑,自喜等等,而大的類別下又分為若干小類,例如自喜又包括自在,自足,自得,得意,樂意,快樂,自樂等等。俗話說人有七情六欲,其實何止七情呢?人的情感復雜細膩,瞬息萬變,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句子“含著眼淚的笑”,那么,這種狀態是哭還是笑?這種情感很復雜,因此,就不能簡單的給“情感”下定義。
由于“情感”的復雜性,因此對“情感”的界定也明顯有一定的難度。《心理學大辭典》中認為:“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另外,從一般的普通心理學角度看——情緒和情感都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只是情緒更傾向于個體基本欲望上的態度體驗,而情感則更傾向于社會需求欲望上的態度體驗。而一般在文學審美活動中的“情感”活動又是區別于科學意義上的“情感”體驗的。
二、審美活動中的情感活動的重要性
沒有情感的審美活動將無法進行,因為參與審美活動的審美主體不像科學家那么理性客觀,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所做出的反應是復雜的,帶有情感的,也許并不是如實的反應,王國維說:“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在審美活動中,進入審美主體的各種物體都將染上自己主體的情感,絕不是原來的客觀的一個物體。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審美的“移情”。將自己的主觀感情移到客觀事物上,這樣,審美客體將不再是冷冰冰的對象,而是充滿情感的對象,因此,審美活動中,任何一個事物都是飽含情感的。例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為什么“花不語”,花充滿了情感;詩句中常會有“寒山”之類的意象,為什么作為客觀存在的山會“寒”。這些都是因為審美客體中融入了審美主體的情感,從而飽含情感。即便是細小的生命,在審美主體看來它也是充滿情感的,主體內心會蕩起漣漪。從古至今,詩人、藝術家情感都太多太豐富,故而才會產生杰出的作品。
情感活動是審美活動的起點和動力。《尚書》中的“詩言志”,陸機的《文賦》中認為:“詩緣情而綺靡。”《毛詩序》“情動于中,故形于詩”; 白居易認為:“情感是根。”承認情感的基礎性作用。因為主體有了情感,他才會去捕捉外在的事物,對外在事物的知覺想象都是情感性的,不是憑空而來的。南朝齊梁間劉勰的作品認為“為情造文”,不應該“為文造情”,“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就是“為文造情”,李煜的詩歌“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他就有切身的感受,一片江山失去了,一下子做了俘虜,這種情感體驗確實很失落,才會寫出這樣有名的詩句;又如李清照,很憂愁,因為國破家亡,自己流落在外,自己的丈夫又不幸離去,因此“尋尋覓覓,凄凄慘慘戚戚”,她這種憂愁有著深厚的情感體驗,從一個富貴之家到一個人流落街頭,確實憂愁。現在,我們每天過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卻還每天痛苦郁悶,然而我們體會不到國破家亡的失落,所以我們也不會寫出這樣的佳作常是“為文造情”。文學史上,留下的優秀作品都是飽含情感的作品,杜甫的“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正是因為對蒼生,對國家,對人民都充滿感情,所以才會寫出感人的詩句,真情寫出的作品一眼就可以看出。矯情假情再裝的真誠都是加的,沒有內在的情感,寫不出優秀作品。
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贊同情感的自然流露,西方的著名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對自己情感的表現,浪漫主義文藝運動興起后,“藝術表現情感”的觀念逐漸興起。情感的重要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人不應該只有理性,情感是不可缺少的。藝術的生命和核心之一就是“情感”,如果一個藝術作品沒有情感感人,只以道理說服人,那么這樣的作品不會流傳久遠,沒有生命力。當我們讀到一部感人的作品時,我們跟隨主人公一起歡樂,一起流淚,一起憤怒,那整個作品吸引我們的地方的就是因為作品充滿情感,感染我們,使我們與主人公產生共鳴。沒有情感,整個生活就是乏味的,同樣的,在藝術作品中,沒有情感,也是枯燥的。
三、審美活動中的情感與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的區別
(一)審美活動中的情感是非功利性的,而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是功利性的。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幅畫或者是雨后的彩虹時,我們會自然流露出喜悅的神情,發自內心的不可遏止的激動,這就屬于審美情感,我們看了畫和彩虹后的喜悅之情,并不是因為他們對于我們來說有利益關系,而是情感的自然表達;而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則是帶有嚴重功利性的,例如,我們的情緒會受外界利益關系的影響,比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被告知要發獎學金了,我們會喜笑顏開,過了不久,我們又被告知因某種原因,獎學金推遲發放,這時我們的情緒又開始低落,因為我們和獎學金之間有某種利益關系,因此情緒隨之起落。
(二)審美活動中的情感是和形象聯系在一起的,而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是和功能聯系在一起的。審美活動中的情感不直接表現出來,它和形象聯系在一起,馬致遠的詞中有這樣的意象“枯藤”“老樹”“昏鴉”,那種難以排遣的憂愁之感是和這些形象聯系在一起的,影響審美情感的形象不是抽象的知識,道理。而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可以直接表現,受客觀知識,道理的影響很深,喜怒哀樂都會表達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