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詩博 王如淵
(西華師范大學區域經濟研究所,四川南充 637000)
[國際貿易]
我國出口貿易的增長性分析
林詩博 王如淵
(西華師范大學區域經濟研究所,四川南充 637000)
通過結合國內生產總值與外商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發現:國內生產總值對于外商直接投資具有雙重吸引作用,外商直接投資能夠推動出口貿易的增長,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能夠促進出口貿易的快速增長。通過實證檢驗得到,我國實際生產總值與出口貿易存在正向穩定的經濟關系。
國內生產總值;外商直接投資;出口貿易;對外貿易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額穩步上升,從1978年的167.6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100394.9億元。30年間,我國出口額增長了近600倍。與此同時,我國的GDP也從1978年的9016億元增加到2008年的300670億元,增長約33倍??梢姵隹诘脑鲩L幅度要比GDP的增長幅度更快。
部分學者在此對GDP和出口這兩個變量之間的經濟關系進行了研究。在檢驗對外貿易的流量上有“萬有引力模型”,在此模型中,本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對本國的國際貿易有促進作用;1962年,瑞典經濟學家林德在研究一國的貿易組成結構時,提出了著名的“林德假設”,即工業生產擴大初期是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一旦國內市場大到可使工業得到規模經濟和可以競爭的單位成本,該工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就具有了競爭能力,可以出口。在該理論中,國內生產總值或者國民生產總值對出口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新經濟地理學的代表人物,保羅.克魯格曼在《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和國際貿易方式》一文中也認為,國內市場越大對出口的促進作用越明顯。
然而上述理論都是基于對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對外貿易的研究,并且其經濟現象的本質與我國的實際情況大相徑庭。林德假設強調產品的出口的對象是那些人均收入水平相似的國家,但是我國的出口卻是高度依賴于發達國家市場,我國與發達國家的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偏低。保羅·克魯格曼的產業內貿易理論是建立在水平差異化的基礎之上的,具有水平差異的工業產品的價格水平大體一致,然而我國的產業內貿易是建立在技術差異化和垂直差異化的基礎之上的,出口商品與進口商品的價格差異較大。弗農在1966年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中,更為強調的是屬于不同階段的產品與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的聯系。因此筆者認為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對于我國對外貿易的解釋能力更強,因此本文將從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的基礎出發,研究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與外商直接投資、外商直接投資與出口貿易之間的關系。
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一般認為市場因素與工資水平是外商投資需要考慮的重要的因素。Swain,Kwan,Coughlin與Segev等都傾向以我國廣大的市場與廉價勞動成本來解釋FDI的投資現象。然而我國工資水平的緩慢上升,會使得外商投資企業使用勞動力的成本增加,削弱我國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隨著我國GDP和人均GDP的上升,我國的市場潛力會越來越大,外商投資企業會更多地關注我國國內市場。所以,理論上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會降低。但是實際的情況卻是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并沒有逐年下降,從1995年到2008年總體穩定在40%左右(見圖1)。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GDP并不僅僅代表市場潛能,它還表示一種本地化的生產能力。由于我國本地化生產能力的提高,外商投資企業的部分原料和零部件實現了本地化生產,節約了成本,促進了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所以其對外貿易依存度并沒有逐年下降。因此,筆者認為國內經濟增長對FDI具有雙重吸引作用。第一重吸引作用是指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意味著市場潛力越來越大,FDI紛紛在東道主國投資建廠。第二重吸引是指隨著國內生產總值的增加,國內生產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本地化的生產能力的提高,FDI更愿意在東道主國投資建廠。改革開放初期,由于我國資金缺乏、工業結構不完整,當時我國的加工貿易與當地產業的關聯度非常差,加工貿易的增值率也非常低。外商投資企業往往也只是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原材料、零部件都來自于國外。如果大多數零部件和原材料都在國內生產、本地生產,同時能夠利用我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又能保證規模經濟的需要,外商投資企業的成本會大大降低。隨著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提高,資本不斷的積累,我國本地化生產能力的提高,外商投資企業的加工貿易類的內需不斷上升,很多原材料、零部件都實現了本地化生產,節約了成本、實現了集聚效應。

圖1 外商企業對外貿易依存度
外商投資企業對出口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外商投資企業的直接出口。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額占總出口額的百分比從1985年的1.88%迅速增長到2008年的54.68%。由此可見,外商投資企業已經逐漸成為了我國出口的主體,外商投資企業的增加也勢必對我國的出口產生促進作用。第二,外商投資企業對本地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以及帶動作用。由于外資經營的加工貿易已占我國加工貿易的90%左右,本地企業的出口多采取一般貿易的形式,所以從對外貿易的方式看是“加工貿易帶動一般貿易”的動態發展過程。我國一般貿易的出口從1985年237.30億元迅速增長到了2008年的6628.62億元,增長幅度達到了28倍。我國的加工貿易與一般貿易存在長期穩定的關系,加工貿易總額每增加1%,一般貿易會增加0.73%左右。
采用1985—2008年的統計年鑒關于GDP、實際使用外資、CPI和出口(EX)的統計數據。令AUI為實際利用外資額,我國實際 GDP采用 GDP/CPI的形式。文中GDP、AUI和出口三者的檢驗方程不是聯立方程,不會出現隨機變量作為解釋變量的問題,可以獨立回歸檢驗。檢驗結果如下:

括號內t值,所有系數的t值都大于在5%置信度下的臨界值,所以變量都能夠通過顯著性檢驗。三個方程調整以后的擬合優度分別為0.984、0.99、0.99,擬合優度都較好。三個方程的DW值分別為1.73、2.38、2.09,落入(1.54,2.58)的拒絕區域,所以方程都不存在序列相關性。在一階序列相關性下的LM檢驗下也不存在序列相關性。經過協整檢驗后,在1%的置信度下,GDP/CPI為2階單整、AUI、EX為2階單整,而所有方程的殘差序列ξ都為平穩序列,這說明了三個方程都存在著穩定的數量關系而不是偽回歸現象。通過計量經濟學檢驗可得,我國實際GDP每增加1%,FDI會增加1.37%。并且由于兩種影響的區分可以通過外商投資企業的對外貿易依存度來實現,我國外商投資企業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都小于50%,平均值為42.9%,所以第二重吸引略小于第一重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每增加1%,實際使用外資會增加0.23%。我國實際GDP每增加1%,實際使用額會增加1.78%。
我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CPI)對于外商直接投資有雙重吸引作用,第一重吸引作用是指市場潛力的影響,第二重吸引指由于我國實際GDP的增長,國內投資的增加,本地化生產能力的增加,FDI出現新的一輪的增長。實證分析可得第二重吸引略小于第一重吸引。我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與出口存在著正向穩定的經濟關系。當實際生產總值增加時,外商直接投資也會增加,而出口會以更快的速度增長。計量檢驗可知我國出口的增長幅度要遠遠大于GDP的增長幅度。
隨著我國勞動力工資快速、全面的上升,國內生產總值對于外商直接投資的第二重吸引力正逐漸消失,我國的出口貿易將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如何從舊的增長模式轉換成新的增長模式是問題的關鍵。應將減輕出口貿易對于外商直接投資的依賴,大力推進民營經濟在出口貿易中的比重;從注重數量的出口轉變到注重質量的出口作為轉變的突破口。
[1]谷克鑒.國際經濟學對引力模型的開發與應用[J].世界經濟,2001(2):14 -25.
[2]劉嶸,對林德.假設的一個實證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02(6):52-54.
[3]Paul.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Int.Econ.,1979(9):469-480.
[4]何謙.中國 FDI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5):26-31.
[5]張曙宵.中國對外貿易結構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
[6]劉敏,王軍英.我國加工貿易對一般貿易的影響研究[J]特區經濟,2009,9:278-280.
[7]赫紅梅.我國外商企業對外依存度分析[J].國際貿易,2007(1):52-56.
Abstract:By an analysis of GDP,FDI and international trade,we find that GDP has double attract o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and FDI and GDP can strongly encourage the increase of export.Through the empirical testing,we can know there is a positive and stable economic relation between GDP and export.
Key words:GDP;FDI;export trade;resources endowment
(責任編輯:張彤彤)
F74
A
1002-2880(2011)02-0020-02
林詩博(1986-),四川達縣人,西華師范大學區域經濟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王如淵(1967-),四川青川縣人,西華師范大學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