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亮
(燕山大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4)
[產業經濟]
公益性體育文化事業發展研究
——以秦皇島市公益性體育場館為例
曹 亮
(燕山大學,河北 秦皇島 066004)
針對秦皇島市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文化服務的現狀進行調研,通過定性、定量的方法分析存在的問題;結合理論和實際問題,提出改善體育場館設施與環境、構建良性發展機制、完善公益性體育服務的內容和形式等對策,以推動我國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
公共體育場(館);公益性;體育服務;秦皇島
公益性文化事業是指國家或社會不以營利為目的,向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休閑、娛樂、健身等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項文化事業及其附屬設施,它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公益性文化建設,不僅有益于提高人民的基本文化生活質量,滿足人民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也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條件。在實施和推進秦皇島市公益性文化事業建設的戰略過程中,對體育場館的科學利用和合理開發,將是整個戰略布局的核心所在。
研究秦皇島市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產品的現狀及對策,可以更好地發揮公共體育場館主陣地的作用,進一步充分調動與發揮公共體育場館面向市場開展經營活動的積極性,提高秦皇島市公共體育場館運營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解決公共體育場館運營中存在的問題,提高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的積極性,可以更加有效地提升公共體育場館國有資產的運作效率,進一步推動秦皇島市乃至全國公共體育場館管理體制的改革,并為有關部門提供積極、有益、可借鑒的決策參考。
以秦皇島市體育局下屬的公共體育場館為研究對象。主要采用走訪調查、問卷調查、數理統計和文獻資料分析等研究方法。根據課題研究需要,課題組針對秦皇島市公共體育場館運作管理的模式、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的維護經費來源、參與人數、參與項目和年度利用率等問題設計了“秦皇島市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現狀的調查問卷”,問卷以公共體育場館為調查對象,通過秦皇島市體育場館協會以上門送達或郵寄的形式進行,共向秦皇島市體育局下屬的公共體育場館發放問卷25份,回收21份,回收率84%,全部有效。
(一)秦皇島市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現狀
1.調查統計分析后的數據顯示(如圖1),2009年被調查的公共體育場館的維護費用主要來自政府財政撥款,大概占50%左右,但由于物價和工人工資的不斷上漲,原本緊張的撥款更是難以滿足維護高質量場館的需要。所以為保證場館的正常運行,利用這些公益性體育場館進行底價服務,吸引投資,以館養館,成為大家公認的良方。資金的來源包括群眾體育消費、承辦各類比賽和接受各種贊助等。
2.被調查的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的項目比較集中(如圖2),主要是羽毛球占35%、籃球占30%、足球占15%和器械健身占10%。通過走訪調查了解到:絕大部分公共體育場館之所以愿意在健身項目上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原因在于這些項目主要是提供場地服務,并不需要增加其他的配套服務或較多的經濟投入。且利用場館經營的非繁忙時段以免費或優惠的價格向社會開放,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一方面可以滿足社會大眾特別是中老年人及學生的健身需要,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公共體育場館的利用率和社會效益。
3.調查統計數據顯示,秦皇島市體育場館每周利用率差別很大(如圖3),周一至周五白天各體育場館基本屬于空置狀態,周日至周四晚十七點以后各體育場館會陸續吸引一定的鍛煉人群,從周五晚十七點后至周日晚十七點,各體育場館均呈現爆滿狀態。當然,也有特殊時期存在,每年的學生寒暑假期間,各體育場館在白天的利用率也是很高的。通過訪談還得知,在每日晚十七點后和周末的人流高峰期,各體育場館經常會出現參與人數過多,參與者多批次輪流等待的情況,而其余大部分時間則寥寥數人。

圖1 秦皇島市公益體育館的維護經費來源及所占比例

圖2 秦皇島市主要收費文體項目分布及所占比例

圖3 秦皇島市主要體育館參與人數分布

圖4 2009年秦皇島市各主要公共體育場館月平均利潤(萬元)
4.調查數據顯示(如圖4),即使各體育場館采用政府撥款與自主經營結合的經營模式,但在有些氣候適宜月份經費仍然是入不敷出,只在氣候惡劣和學生放假的少數幾個月份才能形成一定的利潤,其他月份由于大部分時間缺乏健身人群而進入負盈利。通過對部分參與健身的群眾訪談得知,一方面由于體育場館提供的大部分項目在氣候環境允許的情況下,室外也能進行活動;另一方面廣大群眾對公益性體育場館健身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認識。
(二)秦皇島市公益性體育場館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1.管理模式與觀念相對落后
由于長期實行傳統的政府管理型體制,各類體育場館缺乏自主經營權,市場機制和價值觀念淡薄,營銷能力低下,很難有較好的經營業績。目前,秦皇島市公共體育設施的財政管理模式雖呈多元化,但占主流的還是政府統一規劃撥款的管理模式,不利于提高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的積極性,也不可能有相應的物質基礎承擔為社會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的能力。
2.主體項目匱乏,體育場館利用率不高
目前,秦皇島市幾乎所有的體育場館主體部分只能提供籃球、羽毛球、足球(室內)、乒乓球之類的簡單的球類項目的服務,因為這些項目只需提供場地服務,并不需要增加其他的配套服務或較多的經濟投入,也無法形成衍生服務。而對新興的健身運動如太極、普拉提、瑜伽、健美操、水上、冰上等項目則缺乏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同時,體育場館主體部分的服務設施缺乏輪換能力,造成如在球類健身人群稀少時,無法為其他類型的健身人群提供同樣的服務。
3.經營理念缺乏創造性和主動性
從體育市場的角度出發,體育場館雖不屬于新型業態,可作為體育市場的一個新的經濟因素重新進入市場。興建場館的費用可以完全來源于國家撥款,但如何經營卻要因地制宜。從訪談中了解到,秦皇島市大部分體育場館仍然沿用舊有的管理體制,缺乏創造性革新,公益性體育服務已經演化成為一種自助活動,這是一種低層次的體育服務。另外,由于近年來秦皇島市體育場館運營成本呈不斷上漲趨勢,場館經營管理者的壓力越來越大,為了緩解運營壓力,除了指令性要求,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缺乏主動性。
4.政府和社會對公益性服務缺少有力支持
2008年奧運會后,政府對公共體育事業的發展越發關注,對公益性體育場館的服務要求也越來越高。但沒有相應的政策支持、激勵機制、經濟補償,缺乏對公益性體育服務的強力支撐。調查顯示,秦皇島市大部分的公共體育場館以目前的財政來源(撥款加底價營業)只能維持場館日常的基本消耗,無力負擔一定規模的公益體育事業。所以如果政府沒有專門的激勵機制或相關的優惠措施,秦皇島市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的工作就很難有實質性的進展。
(一)改善體育場館設施與環境
借鑒發達國家公共體育場館的管理模式與經驗,改善目前秦皇島市體育場館相對匱乏的體育服務能力,利用新的設備與設施,構建高科技體育場館,實現一館多用。并以高科技手段提高設施的輪換能力,實現一日多用,提高體育場館的利用效率。這既有利于公共體育場館更全面地為人民群眾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又使體育場館本身有了創造新效益的硬件基礎。
(二)構建良性發展機制
1.提高利用率與改進利用方式
先進的體育設施是體育場館自給自足的硬件條件;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體制,使其進入功能性良性循環的軌道,才是發展公益性體育事業的關鍵所在。而提高場館的利用率,則是重中之重。比如建立收費時段。可以利用公益性體育人群日常繁忙的時間,將公共體育場館以適應市場的價格租賃給一個或幾個職業體育組織進行訓練,憑借高科技、多功能的設施和高質量的服務打造現代化的體育實訓基地。同時,利用實訓基地建造外圍衍生服務,如運動康復、按摩、技術培訓、心理咨詢等
2.吸引社會各類參與性投資與贊助
體育贊助已成為市場上最有效、最廣泛的宣傳方式。投資小且見效快,非常受廣大業主和群眾認可。公共體育場館應當主動吸引社會各類贊助的參與。比如出讓冠名權、承接小型商業性比賽等。從宣傳的角度來說,利用場館的硬件優勢與一些已形成規模的聯賽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也是不錯的選擇,體育場館可以利用比賽期間觀眾聚集的特點吸引到更廣泛的各類經濟體參與投資。
3.做好商業經營與公益體育服務的協調安排
提高利用率,吸引贊助,能夠減輕國家的負擔,提升體育場館的知名度和認知度。創造出的經濟價值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公益體育事業,服務于人民群眾。可畢竟創造利潤需要時間和資源,也就有可能壓縮公共體育人群的公益性活動時間,在這方面,體育場館的管理者應協調處理好各種時間安排,特別在已有能力自給自足的條件下,對公益性體育活動完全免費,讓大家感受到新舉措的優越性。
(三)完善公益性體育服務的內容和形式
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可以免費,也可以收費。可以根據不同對象、不同時段、不同項目采取不同的收費方式。公共體育場館在提供體育場地服務的同時,還應提供相應的配套服務或衍生服務。如健身咨詢、健身輔導、體育培訓、體質測試、運動處方、陪練陪打、組織體育比賽等。這樣才能不斷滿足廣大市民的公益性體育服務需求,真正體現公共體育場館的公益性質。
(四)政府應制定相應優惠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總則第2條明確指出:國家發展體育事業,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提高全民族身體素質。這是國家以法律條文的形式規定了政府在發展體育事業中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因此,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產品,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對體育服務產品的需求,是我國現階段體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指導思想。
而自2010年開始,秦皇島市乃至全國的公共體育場館面臨人員、能源等各種成本不斷上漲的嚴峻形勢,給經營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也減弱了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的能力。所以,制定相關政策(如減免部分稅收、優惠享受能耗標準等),幫助公共體育場館降低管理成本,切實為公共體育場館減負,應是當前保證公共體育場館提供公益性體育服務的緊迫工作。
[1]郭珉媛.論公益性文化事業的部門發展戰略構想[J].前沿,2008(11).
[2]孫潔.我國公益性文化事業信息公開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理論觀察,2006(5).
[3]耿嘯涯.上海市閔行區體育館管理模式[J].體育科研,2009,30(6).
[4]劉利,閔健.國有體育場館公益性與經營性關系分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5(3).
[5]周良君,譚建湘.深圳市大型公共體育場館管理體制改革的現狀與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9,33(2).
(責任編輯:梁宏偉)
G80
A
1002-2880(2011)02-0087-03
曹亮(1981-),男,河北秦皇島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經濟與體育產業經營管理。
2010年度秦皇島市社會科學重點應用性課題(2010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