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力宇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研究所,遼寧大連 116052)
[經濟管理]
擴大內需保增長的經濟學視角研究
段力宇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研究所,遼寧大連 116052)
實踐證明了擴大內需對于拉動經濟增長的有效性,擴大內需是解決消費能力不足及產能過剩的有效手段,是解決國內外經濟矛盾的有效措施。在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也應看到居民人均收入增長卻無力消費,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使產出和需求不相適應等問題造成了我國內需不足。通過兩個經濟模式來分析擴大內需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發現政策的針對性不強,沒有構建合理的分配和保障機制,缺乏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應加強物流業的發展及重點解決行業壟斷問題,更有針對性地實施擴大內需政策。
擴大內需;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投資模式
金融危機肆虐的兩年中,在世界經濟整體滑坡的大形勢下,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特別是2009年在遇到外貿出口大幅下滑的情況下,我國經濟仍然按照預期的計劃,實現了8.7%的增長。而經濟實現穩定增長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府通過各種政策手段,如投資4萬億,稅率調整,家電產品下鄉,產業結構調整等來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
拉動內需的持續效果在2010年依然表現明顯,但是這并不等于說我國經濟順利走出了金融危機的陰影,從世界經濟的整體表現來看在后危機時代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特別是以美國、希臘、愛爾蘭為代表的許多發達國家的巨額政府赤字和債務問題,再加上日益增多的貿易摩擦等諸多問題,都給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帶來了許多不確定因素,中國經濟在未來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一)社會需求依然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社會經濟發展就是為了滿足人們不斷追求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需求決定了供給,供給反過來也影響需求。但從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上看,大多數時間都是因為生產力水平的低下,造成了供給因素常常成為約束需求的瓶頸。然而隨著現代化大生產的普及,特別是福特式生產方式(流水作業)的普及,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水平,使得生產能力可以在短時間滿足并超越需求的增長,需求不足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成為限制經濟發展的“魔咒”。
一般來講,社會需求來自于“投資”、“消費”、“進出口”這三大方面,也被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在這一前提下,從生產者以及其社會利益集團的角度看,致力于如何擴大需求和創造需求成為他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一個有效方法。從政府的角度來看,社會需求依然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
(二)擴大內需是解決消費能力不足及產能過剩的有效手段
擴大內需是因為內需不足,內需不足是一種純理論的提法,它在經濟中表現為居民購買力不足。我國內需不足早有體現,主要原因可簡單歸結為產能過剩和消費能力不足兩方面。
我國消費市場常年存在消費能力不足的傾向,而金融危機的發生,直接導致外貿出口的下滑,更進一步加劇和放大了產能過剩問題。由于影響國際貿易市場的因素遠比國內市場復雜,加上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市場上貿易壁壘大行其道,由此形成的來自外部國際環境的問題和壓力(貿易摩擦,巨額外匯儲備,人民幣升值,進一步要求開放市場等),使得問題的解決焦點都集中到了國內消費市場上。要維持經濟的穩定發展,并有效應對金融危機,相對于解決金融危機帶來的國際市場的疲軟問題,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各種國際貿易問題來講,直接著手于解決國內市場內部需求不足的問題,比依靠國際貿易來解決產能過剩要更有效、更符合實際。因此,擴大內需就成為能否解決國內購買力不足,以及同時有效解決部分產能過剩的不二選擇。
(三)擴大內需是解決國內外經濟矛盾的有效措施
1.緩解國際壓力——高額的外匯儲備
近些年來,由于我國對外貿易因出超而形成的高額外匯儲備,使得我國成為貿易保護主義者實施貿易保護的重點對象。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高額外匯儲備成為詆毀我國的借口。在此背景下,調整影響社會需求的“投資”、“消費”和“進出口”這三大方面的相關政策,擴大內需(包括對進口產品的內需)成為解決由此引起的貿易爭端和外匯儲備過高壓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2.緩解國內壓力——維持和提高國民生活水平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內人民也對生活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也迫使政府在如何提高人民生活問題上需要下更大的力氣。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民生”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有待解決,解決“民生”問題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本身就是一個擴大內需的問題。經濟學家克魯格曼也針對中國的問題說過“中國還很窮,應該把錢花在國內”。只是金融危機的到來,使得這個問題變得更為復雜。除了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之外,還需要解決企業生存、百姓就業等問題。
(一)投資模式不同導致不同的內需狀況
1.“美國模式”導致的內需狀況
舉例說明,假設某地發現一個金礦,某老板投資建了一個礦場,雇100個工人淘金,每年獲利1000萬,礦主把其中的50%作為工資發下去,30%上繳稅收,每個工人每年收入5萬,政府用稅收修路、蓋學校、建醫院。工人拿1萬來租房子,剩下的4萬用于結婚生子,成家立業。礦主獲利200萬,可做投資。因為工人工資有剩余,要安家落戶,于是礦主用掙到的200萬蓋房子,租賃或賣給工人。工人要吃喝,有人會開飯店。飯店又要雇傭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業機會,也有了收入,一個家庭的消費需求就更大了。人們還需要日常的生活消費,于是有了電影院、商店等生活設施。50年之后,當這個地方的金礦被挖光的時候,這里已經成了一個10萬人左右的繁榮城市。
2.“拉美模式”導致的內需狀況
假設同樣發現了金礦,同樣有人來投資開采,同樣雇100名工人,同樣每年獲利1000萬,但是礦主把其中10%作為工資發下去,政府收稅40%卻不蓋學校和醫院,每個工人一年1萬的工資,只夠工人溫飽,沒有錢租房子,沒有錢安家。礦主一年賺了500萬,但礦區都是窮人,在本地沒有再投資價值,于是把錢轉到國外。工人沒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勉強結婚生子的工人,沒錢給孩子提供良好生活和教育環境。因此50年過后,這里依然沒有別的產業。等金礦挖完,礦主帶走巨款,只剩下無業的工人和廢墟一片。
(二)我國內需不足的原因
在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前期的投資模式更接近“美國模式”,而近十年的投資發展模式更接近“拉美模式”,經濟在迅速崛起的同時,貧富的差距迅速拉大,這是我國內需不足的根本要因之一,具體又表現在兩個方面:
1.居民人均收入增長卻無力消費
盡管我國GDP于2009年已達4.22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國民總收入(GNI)卻位居世界第127位。說明我國居民的經濟生活水平在世界上依然處于較為落后的位置。
表1是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整理的2001—2008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與恩格爾系數對照表。可以看出,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在穩定增長的同時,恩格爾系數卻沒有明顯的下降。2001年城鎮的恩格爾系數是38.2,到了2008年恩格爾系數為37.9,只減少了0.3個百分點,特別是2006年之后,恩格爾系數不降反升,這說明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有下降的趨勢。農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數在同期雖然減少了4個百分點,但是由于農村居民的純收入數值不足城鎮的1/3,因此可用于食品消費之外的可支配收入剩余不多,這也就形成了收入在增長,而消費能力卻沒有增長的問題。

表1 我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爾系數
2.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使得產出和需求不相適應
改革開放使老百姓感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生活水平的提高帶動了內需,同時也帶來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高通脹。擴大投資和鼓勵出口帶動生產,特別是外向型企業迅猛發展的同時,也為后來的產能過剩埋下了伏筆。2008年我國的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達到了25632.6億美元,這一金額占到了當年我國GDP總量的一半以上。金融危機的到來,使得世界市場急劇萎縮,原來外向型的產業結構一時無法轉型,同時還要為外銷受阻的商品在國內尋找出路。而同樣低迷的國內市場,無法順利消化這些過剩的產能,供大于求的情況反映到商家就是激烈的價格戰。與價格戰形成對比的是,金融危機之后糧油副食、水電煤炭等與民生緊密相關的必需品價格卻一路上漲,其原因是過剩產能與需求不相適應。反映到居民生活中就是“想買的買不起,不想買的堆成山”,從而在宏觀經濟上表現為“內需不足”。
(三)其他影響因素
工資水平、物價水平和未來預期也是影響消費的主要因素。在國民經濟正常發展,且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的前提下,恩格爾系數應該是穩步下降的。但是從表1恩格爾系數的變化能夠推斷出,恩格爾系數不降反升是由于物價持續上升因素造成的,也就是通貨膨脹。而通貨膨脹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使居民的購買力下降。
另外,對未來的預期也是影響消費的主要原因。近年來我國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然而這些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造成了很多有能力消費的居民也開始持幣觀望。
(一)財政政策擴大內需的理論依據
經濟學中在研究宏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國民收入的影響時使用了IS和LM曲線。在LM曲線不變的前提下,擴張的財政政策使得IS曲線向右移動,從而使得國民收入增加,同時利率也會提高。為了使同樣力度的財政政策更有效果,就要使IS曲線平緩,這樣可以使同樣力度的財政政策發揮更好的效果。
(二)貨幣政策擴大內需的理論依據

(一)擴大內需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1.擴大內需的財政政策
根據上面的分析,減稅和增加轉移性支付等政策是促進消費很好的財政政策。另外,“美國模式”也說明了只有使居民收入長期穩定地增加,同時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爾系數保持穩定下降,才能有效地提高居民對消費的持續增長,經濟社會才能穩定長期的發展。
2.擴大內需的貨幣政策
良好的投資環境,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可以使投資成本有效降低,投資成本的降低會帶動投資的增長,從而使國民收入增加,進而帶動消費的增加。相對低的利率在促進投資的同時,也會使投資乘數的效果更加明顯。
此外在具備了具體的貨幣政策以外,也需要有相應的財政政策配合。良好的投資環境,需要政府長期的規劃,通過增加政府采購來加強基礎建設,從而有效地改善投資環境,促進投資和消費的增長。然而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由于存在著相互作用與反作用,兩者之間相互配合的問題也就顯得更為重要。拉動內需首先要把基礎性工作做好,不能強行地拉動。
(二)金融危機以來擴大內需政策的局限性反思
1.政策的針對性不強
2008年1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中部署的十條解決內需政策,雖然對于解決中長期的需求問題給出了一個明確的方向,但是缺乏具體的實施措施,此外同樣針對“十條”中的問題,如果沒有注意到上文“提高邊際消費傾向”和“乘數”問題,其針對性和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降低小排量汽車購置稅費就是一個擴大內需的財政政策,起到了促進汽車市場的消費增長,也充分證明了政策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然而,根據我國的國情來看,汽車仍屬于奢侈消費品,雖然汽車產業帶動的產業鏈很長,但是由于大多居民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及汽車消費費用的居高不下,這個政策對長期的需求擴大缺乏針對性。如果考慮到汽車消費對環境及能源消耗方面的負外部性,此政策對于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來說,仍有待實踐檢驗。
2.沒有構建合理的分配和保障機制
稅收政策是合理調控分配機制主要且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稅收政策也具有敏感性和復雜性。近年來關于遞進制稅率且提高征稅點的討論很多,討論的結果是提高起征點對大多數中低收入者不利,說明提高起征點的討論方向上存在根本的錯誤。
另外,居民對于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提示了我們應該在提高醫療、養老保障水平,完善相關制度上出臺有針對性、可行性強的政策,并且同時加強相關的監督體制。在貧富差距日益增大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一個合理調控分配機制的保障體系,必將會影響到將來經濟的發展,甚至是社會的穩定。
3.缺乏對產業結構調整的指導
生產雖然可以促進消費,但同時會帶來更高的產能,從而加重產能過剩和消費不足的矛盾。解決的關鍵是改變觀念,摒棄只考核GDP而不考核可持續發展的評估體系,創建有利于各級政府積極推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外部環境,為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做出合理的指導。
4.物流業有待進一步發展
物流業的發展是實現擴大內需的一個保障。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為了實現地區經濟均衡發展,從更深更廣的范圍擴大內需,著力促進物流產業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基礎環節。合理有效的物流,可以降低商品的成本,創造新價值,減少污染,同時把消費延展到以前做不到的地方,是長期有效擴大內需的良策。
5.壟斷行業改革進展緩慢
行業壟斷,特別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原材料的行業壟斷,使該類行業相關的產業鏈條的利潤分配出現嚴重失衡,最終造成產業結構的畸形發展。解決行業壟斷可以使產業結構更趨合理,同時有利于緩解分配不均。分配問題的改善有助于提高生產和消費環節的邊際消費傾向,從而使擴大內需的財政政策得以有效實施。
金融危機以來,我國實施的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政策,對拉動經濟增長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同時,通過上面的分析,在看到拉動內需對經濟的推動作用的同時,也應該反省此前拉動內需方面的不足,找出問題的根源,在相關經濟學理論指引下,更有針對性地實施擴大內需政策,才能保障經濟長期可持續的發展。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第四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3).
[2]盧有紅,彭迪云.中國內需拉動的關鍵難點與破解新思路[J].現代經濟探討,2009(7).
[3]沈利生.“三駕馬車”的拉動作用評估[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4).
(責任編輯:張彤彤)
F202
B
1002-2880(2011)02-0104-03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校級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