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建,黎繼子,謝少安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 武漢430073)
集群式供應鏈中的物流價值鏈優化
周興建,黎繼子,謝少安
(武漢紡織大學,湖北 武漢430073)
集群式供應鏈源于產業集群和價值鏈理論。集群式供應鏈是一個復雜的物流價值鏈體系,從價值鏈角度進行集群式供應鏈優化,利用價值分析工具對集群企業間供應鏈物流活動(采購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逆向物流)進行價值量化,建立目標為最優成本投入比例的模糊線性規劃模型,可確立供應鏈上各個物流活動的價值貢獻,進而重建一條更為優化的物流價值鏈,以實現物流價值的增值(即物流成本的降低),提升集群企業供應鏈物流一體化的競爭優勢。
集群式供應鏈;物流價值鏈模型;物流價值鏈優化
國內學者蔡根女及黎繼子所提出的集群式供應鏈,其理論源于產業集群和價值鏈理論。產業集群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初馬歇爾所提出的產業區位論和韋伯所提出的工業區位論,邁克爾·波特則在《競爭優勢》和《國際競爭優勢》中對產業集群給出了詳細描述,并首先提出了價值鏈(Value Chains)理論。[1]價值鏈理論的提出,成為供應鏈進一步研究的理論基礎。后續的供應鏈研究,將視角逐步從企業內部轉移到了企業外部,從“鏈狀”轉移到了“網狀”,注重研究圍繞核心企業而形成的“供應網”關系。首先明確地將產業集群與供應鏈聯系起來進行研究的是漢弗萊和施米茨(Humphrey& Schmitz),他們對墨西哥、泰國、巴西、美國等國家的勞動密集型與知識密集型行業進行了研究。還有學者提出,集群的發展有賴于核心企業的加入與成長,核心企業的差異性及差異化分工導致了集群式供應鏈的不同。[2]
這種差異,從價值鏈的角度來看,就是核心企業、關鍵活動對企業集群及供應鏈整體價值貢獻的不同。供應鏈源于價值鏈,但供應鏈也建立在物流活動的基礎之上。因而,對集群式供應鏈這個復雜的網絡體系進行優化,從物流價值鏈角度進行優化是一個必然的選擇。集群式供應鏈強調各自的核心能力,但仍然是以企業或戰略業務單元(Strategy Business Unit,SBU)整體的方式進行分工與合作的。將各自內部能力要素捆綁為一個整體進行供應鏈物流分工合作,并不能真正實現企業的競爭優勢并達到供應鏈物流系統的最優,而只能是一種次優組合。[3]這是因為:
第一,物流組織存在能力要素的優劣妥協。任何一方物流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要素(如運輸、倉儲、信息、人員素質等)與其競爭對手相比,并不是全部具有競爭優勢,也有一些生產要素效率較低,部分優勢資源與能力所創造的競爭優勢實際上會被這些劣勢資源稀釋,企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競爭力實際上是建立在一系列資源和能力要素妥協之上的,因而其最終物流價值產出是次優的。
第二,物流組織封閉運作與管理。某一方物流中有些獨立能力要素(如運輸、倉儲、信息處理等)能夠高效率地完成物流運作,甚至有自己獨立的外部市場需求,但由于物流組織采用垂直集成的封閉運作模式,致使該能力要素束縛在企業內部,遠未達到其應有的規模優勢和運作效率。
第三,供應鏈物流綜合效率下降。從供應鏈上物流分工與合作的角度看,只有當企業內外部資源和能力要素所形成的競爭優勢相匹配時,供應鏈物流成員之間的合作才能成功。由于成員之間的合作以整體的方式進行,其相互之間有些能力要素可能互補,而有些可能相互沖突,這些要素匹配互補所帶來的收益被相互之間的沖突大大沖淡,導致供應鏈物流綜合效率下降。
顯然,克服上述組織缺陷的有效策略應該是著眼于企業或戰略業務單元(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e,SBU)組織整體的再分解,如果能進一步分工細化到企業或戰略業務單元基礎層面上獨立的物流能力要素單元,并且能夠按照市場需求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跨企業、跨行業的能力要素單元重組,那么最終形成的集群式供應鏈物流組織結構模式一定是最優的。然而,進一步的深化分工雖然可以提高集群企業的效率,降低成本,但由于分工產生交易,又會引起或增加交易成本。因此,不斷地在細分能力要素層次上尋求分工專業化經濟與交易成本之間的均衡,構成了未來集群式供應鏈物流組織分工、演進、發展的基本路徑。
產業集群與價值鏈耦合之后,集群式供應鏈作為一個對市場需求反應敏捷的復雜的有機整體,其運行必須要有一個能夠為整個供應鏈系統提供足夠價值驅動的動力源。從總體上來講,集群式供應鏈系統運行的最終動力來自于客戶市場需求、物流需求和信息共享的拉動以及企業對利潤追求的推動。具體而言,決定整個集群式供應鏈系統高效運轉的驅動因素主要有四個,即研發技術、專業市場(包括原材料和產品專業市場)、物流價值(物流總成本的降低)及信息共享。[4]
在集群式供應鏈的驅動因素中,各驅動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同。從供應鏈的本質來看,原材料專業市場和研發技術起推動作用,物流價值和信息共享起拉動作用,而產品專業市場則從市場需求的層面來拉動集群式供應鏈的運作,詳見圖1。
從集群式供應鏈的成因及結構看,物流是在供應鏈基礎上,物流形成的空間價值和時間價值在供應鏈上所形成的供應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和回收物流。在一系列物流活動的驅使下,供應鏈上的各個成員因降低交易成本、減少庫存占用而形成共享物流價值的利益共同體,最終能夠為客戶提供一體化的物流服務。[5]
在集群式供應鏈中,存在縱向物流和橫向物流兩種形式。縱向物流是指沿供應鏈方向,不同節點企業之間的物流價值活動;橫向物流是指單鏈式供應鏈之間處于同一個環節的企業之間的物流價值活動。[6]建立合理的物流價值鏈對整個集群式供應鏈系統起著基礎性的價值推動作用,具體表現在:第一,可以降低集群式供應鏈系統中企業之間的交易成本;第二,可以促進集群式供應鏈系統中企業產品和服務的多樣化;第三,可以提高集群式供應鏈的集聚效益。
集群企業內和企業間均存在著物流活動。企業內的物流活動包括運輸、倉儲、配送、包裝、流通加工、裝卸與搬運、信息處理等;企業間的物流活動(即供應鏈物流)包括采購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回收物流等,具體見圖2。利用物流價值鏈分析這一工具,對集群企業內和企業間的物流活動進行識別,確定物流價值鏈上能夠真正創造價值的某些特定環節,再應用價值工程中價值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對這些環節進行優化并重新構建物流價值鏈,可以降低集群企業或供應鏈的物流成本,形成企業個體或供應鏈整體的競爭優勢。

圖1 集群式供應鏈的驅動因素

圖2 集群式供應鏈中的物流價值鏈模型
既然集群式供應鏈由物流價值驅動,而物流活動需要發揮一體化的效用,因而從價值角度來進行集群式供應鏈優化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從價值的角度來看,在集群式供應鏈中,需要確定鏈上各個環節對供應鏈整體的貢獻,以便各個成員與環節有機結合起來,真正發揮集群式物流價值鏈的競爭優勢。借助價值分析(Value Analysis,VA),提出基于價值分析的集群式供應鏈優化模型。
這一模型分為三個步驟:首先,對集群式供應鏈中的物流活動進行價值量化;其次,建立集群式供應鏈物流價值優化目標函數;最后,確定集群式供應鏈物流價值優化約束函數。三者構成了基于價值分析的集群式供應鏈優化模型。
價值分析的主要思想是通過對選定研究對象的功能及費用進行分析,提高對象的價值。這里的價值指的是費用支出與獲得之間的比例,具體表達式為:
V=F/C(價值=功能/成本)
集群式供應鏈中物流的功能(或效用)F和成本C都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故F和C是其影響因素的函數,即:

假設物流功能(效用)為各效用因素的線性函數,物流成本是其各構成成本的線性組合,那么:

其中,ui為第i項因素的評估值,i=1,2,…,m;λui為第i項因素的權重,i=1,2,…,m;ci為第i項因素的成本值,i=1,2,…,n;λci為第i項因素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i=1,2,…,n。
進而可以得到物流活動的價值量化模型:

在得到V的數值之后,用以確定該項物流活動的價值水平(與事前確定的價值標準進行比較得到)。
在確定集群式供應鏈物流活動價值優化目標函數時,首先確定各價值活動對顧客價值的貢獻程度。設組成顧客價值基本層的因素為Sjk(j,k= 1,2,3),即物流服務功能S11、物流服務價格S12、物流服務途徑S13、快捷性S21、方便性S22、安全性S23、物流服務質量S31、物流服務效率S32、物流服務成本S33。設Ajk為Sjk在顧客價值貢獻中所占的比例,利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Ajk,然后確定各價值活動的權重系數。由于各價值活動對物流活動所創造顧客價值的影響程度不同,可根據顧客價值基本層的各個因素對價值活動進行歸類。將對基本層同一因素有影響的價值活動歸為一類,得到各價值活動對顧客價值的貢獻程度ai:

取決策變量為第T年物流活動全過程n個價值活動的成本分攤值。規劃期[0,T]內,每年的時間指標依次為0<1<… 于是,基于價值鏈優化的模糊線性規劃模型中的目標函數為: (1)邊際成本約束。根據邊際分析方法,只有當邊際成本從正值轉為負值時,企業所獲得的利潤才達到最大,因此第T年的邊際成本應該最小。設Qt表示t年度的物流量值,則第t年的邊際物流量為Qt-Qt-1,根據邊際成本的定義得出價值鏈所有價值活動總的邊際成本MCt: 經遞推并進行模糊化處理,得出第一個約束條件為: (3)各價值活動成本分攤值的約束。企業預測未來第T年各價值活動的成本分攤值,是基于現在的價值活動成本分攤值進行的,可以近似地給出各價值活動的成本下限,使得在總成本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合理分攤。即存在下面的約束: 集群式供應鏈是一個復雜的物流價值鏈體系,從價值鏈這個角度進行集群式供應鏈優化,通過價值分析這一工具對集群企業間供應鏈物流活動(采購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逆向物流)進行價值量化,建立目標為最優成本投入比例的模糊線性規劃模型,確立集群式供應鏈上各物流活動的價值貢獻,進而重建一條更為優化的物流價值鏈,以實現物流價值的增值(即物流成本的降低),提升集群企業供應鏈物流一體化的競爭優勢。 [1]]Porter M.E..Competitive Advantage[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38-40. [2]、[6]黎繼子.集群式供應鏈管理[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39-40. [3]周興建,張慶年.物流價值鏈的產生及構成機理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10(3):26-29. [4]Lee C.C.,J.Yang.Knowledge Value Chain[J].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00(9):783-793. [5]Schmitz P.W.,D.Sliwka.On Synergies and Vertical Integ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1(8):1281-1295. 責任編輯:陳靜 Abstract:The concept cluster supply chain is from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d value chain.And cluster supply chain is a complex logistics value chain system.From the view of value chain,the authors analyze the driving factors of cluster supply chain,and propose the logistics value chain model of cluster supply chain.Through the model,the key logistics activities in cluster enterprises and cluster supply chain are identified,and then the value contribution of these activities are determined for overall enterprises activities.Furthermore,an optimization model of logistics value chain is constructed consists of value analysis and fuzzy linear programming. Key words:cluster supply chain;logistics value chain model;optimization of logistics value chain Optimization of Logistics Value Chain for Cluster Supply Chain ZHOU Xing-jian,LIJi-zi and XIE Shao-an F252.24 A 1007-8266(2011)04-0034-04 *本文系2011年度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物流價值鏈分析及優化研究”(項目編號:2011JYTY027)、中國物流學會2010年度研究課題“‘家電下鄉’下基于價值鏈的家電RDC物流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0CSLKT145)的研究成果之一。 周興建(1979-),男,湖北省武漢市人,武漢理工大學交通學院博士生,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武漢紡織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物流系統規劃和物流價值鏈管理;黎繼子(1970-),男,湖北省武漢市人,武漢紡織大學研究生處處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集群式供應鏈、產業集群、產業經濟等;謝少安(1957-),男,湖北省浠水縣人,武漢紡織大學外經貿學院副院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物流企業營銷。

3.集群式供應鏈物流價值優化約束函數



四、結論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7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