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非自愿移民經濟再發(fā)展:基于人力資本的分析

2011-10-09 03:06:00石智雷楊云彥田艷平
中國軟科學 2011年3期
關鍵詞:經濟發(fā)展

石智雷,楊云彥,田艷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人口與區(qū)域發(fā)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73)

非自愿移民經濟再發(fā)展:基于人力資本的分析

石智雷,楊云彥,田艷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人口與區(qū)域發(fā)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漢430073)

以往對于非自愿移民的研究多是關注制度安排和安置環(huán)境對移民經濟發(fā)展的影響,本文則是重點探討移民自身的人力資本在其經濟再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改革開放后中國勞動力市場發(fā)生著重大的社會變遷,對于非自愿移民來說,這種變遷集中體現為移民的發(fā)展不僅受限于經濟制度和政府政策,其自身所具有的人力資本將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基于丹江口庫區(qū)和巴東三峽庫區(qū)的抽樣調查,本文重點對影響移民經濟恢復的人力資本因素作了實證分析。研究發(fā)現,人力資本因素對移民的經濟恢復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和非移民相比,一些人力資本因素對移民的經濟恢復失去了效用,并且不同搬遷時間的移民的人力資本失靈狀況也有著明顯的差異,在搬遷初期移民的人力資本失靈更為嚴重。在勞動力市場較為完善的條件下,人力資本才能對移民經濟發(fā)展發(fā)揮更好的效應。

非自愿移民;經濟發(fā)展;人力資本;水庫

一、研究背景與問題的提出

工程建設會帶來大量的非自愿移民,據研究,非洲的Akosmbo大壩和Kossou大壩引起的人口遷移所影響的人口數是其所在國家加納和科特迪瓦人口總數的1%[1]。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在過去50多年中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修建了8萬多座水庫,54000千米鐵路,1157000千米公路,120多個民用機場,640多個城市,10000000多個工業(yè)企業(yè),導致了4000多萬移民①本部分來之于世界銀行報告《中國非自愿移民》(1994)和亞洲開發(fā)銀行區(qū)域性技術援助項目781《中國移民政策與實踐》(施國慶、陳紹軍、荀厚平,1999)。。截止到2010年,三峽庫區(qū)移民總數已達140萬人②本部分數據是根據重慶市和湖北省移民部門提供的相關數據整理所得,其中回流移民總量統(tǒng)計上報的已超過6000人。,近些年還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外遷移民回流現象。工程移民屬于非自愿移民(以下也簡稱為移民),是政府為了國家整體利益,運用它的強制力,讓人們從一個地方搬遷到另一個地方,移民的動因來自外部。工程項目的這種外力對移民的影響是巨大的,移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和房屋被征用或淹沒,他們被迫離開家園,原有生產體系、各類相依的組織和社會結構被打破,必須在陌生異地白手起家,重建家園。世界范圍的研究結果表明,非自愿移民不可避免地會帶來貧困問題。大型工程項目以發(fā)展經濟、合理利用資源和改變貧困為目標,在改變了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并提高了他們的福利的同時,也使得相當一部分人原有的生活體系、社會體系遭到破壞,不僅無法恢復到原有的生活水平,更談不上發(fā)展和分享項目所帶來的收益。移民的貧困風險規(guī)避或者移民的經濟恢復和發(fā)展是應該得到首要關注的移民問題,它不僅關系到移民個人的切身利益,而且關系到移民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

國際上對非自愿移民問題的關注與研究主要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現在已有眾多的學者對非自愿移民的貧困問題作了深入的研究。早期研究多是涉及非自愿移民搬遷后導致貧困的原因,如,一些西方學者認為非自愿移民會導致移民面臨社區(qū)的破壞、生計的毀滅、失去土地、失去工作、向邊緣地區(qū)搬遷、食品無保障、健康水平下降、喪失共同物質財產以及社會網絡的破壞等風險,從而加大移民貧困的風險[2-3]。對于非自愿移民貧困的形態(tài)及其影響因素,國內學者在對移民的調查分析中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4-5]。到20世紀90年代末,關于如何恢復非自愿移民的生產和生活的研究才逐漸展開。C.de Wet從政策約束的視角研究搬遷安置對移民經濟發(fā)展的作用,并強調政策執(zhí)行的重要性[6]。郝玉章和風笑天通過三峽庫區(qū)移民調查資料,實證分析了搬遷前后經濟收入的差異、當地居民的態(tài)度、政府關心狀況、遷入地治安狀況、住房條件的差異等安置環(huán)境對三峽外遷移民的社會適應狀況的影響[7]。韓振燕以浙江溫州珊溪水庫移民為例,通過描述分析珊溪水庫移民在遷移前后人力資本的變化,認為應該重視和擴大對移民人力資本的開發(fā)和積累[8]。楊云彥、黃瑞芹、胡靜等[9]則在《社會變遷、介入型貧困與能力再造》一書中探討了人力資本對于移民經濟恢復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一個移民經濟再發(fā)展的經濟學分析框架。從現有研究文獻來看,以往對于非自愿移民的研究多是關注制度安排和安置環(huán)境對移民經濟發(fā)展的影響,而探討移民自身的人力資本對其經濟再發(fā)展影響的研究還不多見,并且缺乏專門的深入的探討。

自西奧多·舒爾茨(Theodore·W·Schultz)創(chuàng)立人力資本理論以來,國內外對于人力資本與收入關系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如Mincer運用收入函數對工人教育投資收益率、職業(yè)培訓收益率等進行求解和估計,全面系統(tǒng)地考察了人力資本投資與收入分配間的內在聯系[10]。Meng研究了改革后中國農村工業(yè)部門的工資決定,發(fā)現教育水平是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促進工資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11];周逸先、崔玉平通過問卷調查進行的實證分析,發(fā)現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程度與農戶家庭收入有顯著正相關關系,并且認為影響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因素已不是耕地和勞動力數量,而是勞動力的文化素質[12]。Z hang、Huang和Rozelle的研究發(fā)現,較高的文化水平可使勞動力在經濟衰退期保持他們的工作,并獲得更高的報酬[13]。Huffman研究認為,教育能夠有效提高人們利用和獲取信息的效率,因此在“易變”的環(huán)境中,比物質資本更加能夠獲取高的回報率[14]。另外,人力資本對于農民外出務工的職業(yè)獲得和工資收入也有著重要的影響。侯風云運用全國15個省市的農民調查樣本,估計了不同形式人力資本的收益率,發(fā)現培訓對于非農收入的影響是顯著的,參加培訓比不參加培訓可增加27.89%的收入[15]。張艷華和李秉龍通過在山東、安徽、四川三省所作的實際調查,研究結論為,教育、培訓、技能等人力資本的回報率不僅顯著提高了農民的非農收入,而且體現在增加了勞動力的非農參與機會[16]。和以往對人力資本的研究有所不同,雅庫波維奇等在研究俄羅斯市場轉型過程中發(fā)現,人們在傳統(tǒng)計劃體制下形成的人力資本,在市場經濟中尋求新的就業(yè)崗位時出現了迅速“貶值”的情況[17]。李培林和張翼通過對遼寧省1000個城市下崗職工的抽樣調查,也研究發(fā)現,在下崗職工的收入決定、階層認同和社會態(tài)度等方面,存在著“人力資本失靈”現象,即下崗職工以往的人力資本積累對提高其收入水平等不再發(fā)揮作用[18]。其他還未見對勞動者人力資本失靈這一問題做進一步深入研究的文獻。已有研究充分證實了人力資本在城鄉(xiāng)居民收入獲得和收入增長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對于經歷激烈的社會變遷的非自愿移民群體,人力資本對于其經濟再發(fā)展又將發(fā)揮著怎樣的效用?外力沖擊是否會導致非自愿移民人力資本的損失?人力資本對移民經濟再發(fā)展的作用在中國農村市場化轉型深入后是否會改變?這些是本文重點關注的問題。

本研究的目的是從移民的財富積累狀況來衡量不同年代搬遷的移民當前的經濟恢復狀況,并重點就人力資本因素對移民經濟恢復的影響進行分析,以期深化對移民問題的認識。筆者認為移民家庭的財富積累狀況是居民長期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積累結果,對于入戶調查研究,它較之家庭現金收入能夠更好地反映移民當前的真實經濟水平;另外,移民的經濟恢復狀況可以用移民的經濟狀況和庫區(qū)當地居民的經濟狀況比較來確定,因為對于后靠安置來說,移民的生產結構和生活方式并沒有發(fā)生很大改變,并且和當地居民混居在一起,所以,當地居民的經濟發(fā)展情況可以作為移民搬遷后經濟恢復的參照。

二、非自愿移民的人力資本:理論與假設

非自愿移民的核心問題之一是保障移民的經濟收入有所增長,或至少不下降。經濟收入的持續(xù)增長不僅帶來經濟資產的積累,更重要的是帶來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和人生夢想的實現[19]。只有能夠保持經濟收入的持續(xù)增長,移民才能夠擺脫貧困,也只有在其財富積累到一定水平時才能夠經受住因各種不確定性而招致的貧困。對于以農民為主體的移民群體來說,他們可以依靠五種資本或資源來實現家庭經濟水平的提高,即物質資本、人力資本、自然資本、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20]。移民通過使用、轉換和再生產這些資源來增加他們的物質財富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移民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就是不斷重復上述過程,使財富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不斷提高的動態(tài)過程。如果是城市居民,他們不一定同時擁有以上五種資源,可以主要依賴其中一種或幾種資源就可以謀取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維持家庭成員的生計。而對于農村移民家庭來說,僅僅擁有自然資本、社會資本或者人力資本的其中之一,一般并不能維持家庭長期發(fā)展需求。對于自我結構完整的小農經營,只有經濟資源、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社會資源等幾種資源相互組合,才能實現農戶經濟的長期持續(xù)發(fā)展。在發(fā)展過程中,之所以有些家庭發(fā)展較快、生活富裕,而有些家庭陷入貧困的惡性循環(huán)中,往往是由于以上五項資本中某一項先天不足,或者后天發(fā)生了損失。有些個人或家庭由于在初始階段所獲得某項發(fā)展資本缺少或者不足,如家庭勞動力較少,并且常年有家庭成員生病等,或者家庭在土改中所分得的土地較少,勞動力和消費人口大量閑置等等,那么他們的收入、財富水平就比較低,這是導致農村第一種貧困的原因。另一個則是個人或家庭使用、轉換或再生產這些資源的環(huán)節(jié)發(fā)生問題,即使有些個人或家庭初始獲得或可以接觸的資源較多,并充分利用和轉換這些資源,使其收入、財富處于一個較高水平,但是在下一個階段,由于受強大外力的作用,或者他們自身沒有很好的轉換和再生產這些資源,原有的資源部分或全部喪失,導致他們的財富不能進一步提高,甚至大大消減,而無法實現其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是導致第二種移民貧困的原因。

導致移民群體介入型貧困①在楊云彥、黃瑞芹、胡靜和石智雷的《社會變遷、介入型貧困與能力再造》一書中將那些由于外力的短期和高強度作用引起的貧困稱之為介入型貧困,主要是由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使得原有的生產技能、生活習慣發(fā)生被迫的改變,原有的維系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人文與社會基礎被破壞而導致的貧困。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在搬遷的過程中移民所擁有資本發(fā)生了損失,包括社會居民所擁有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社會資本、自然資本和金融資本,其中物質資本、自然資本和金融資本的損失是搬遷過程中發(fā)生的“摩擦損失”,是顯性的和難以在短期內恢復的[9],并且家庭人力資本投資也可能發(fā)生了功能性中斷[21]。另外由于是遠距離搬遷,移民原有的社會結構因為空間成本的增加而趨于崩潰。移民動遷后,不論是近遷還是遠遷,都有一個生存環(huán)境重新建構的過程,同時也是原有的發(fā)展能力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緩沖,面對新的自然環(huán)境,移民原先所積累的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可能已經變得不適用,對新的生產資料和生產工具的熟悉也需要一個過程[22],這是搬遷過程中移民人力資本的損失。人力資本的損失使得體現在人自身的知識和技能在當期失去了發(fā)揮效用的條件。新的人力資本的投資和積累,本身就是移民家庭經濟發(fā)展的前提和條件,還可以通過人力資本效用的發(fā)揮來盤活其它的資本和資源,提高資源的經濟效用,增加人們的財富積累。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力資本是人們可持續(xù)發(fā)展要素體系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對于處于貧困狀態(tài)的移民可通過加強人力資本積累來獲得并充分利用資源進而維持可持續(xù)發(fā)展。

但是,并不是所有時期人力資本對移民的經濟恢復都可以充分發(fā)揮效用,人力資本的效用發(fā)揮需要一定的條件支持。賴德勝[23]認為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等人力資本才是決定個人收入及其分配的主要因素。趙延東[24]通過對武漢621個下崗職工再就業(yè)的研究,認為只有在勞動力市場制度正式建立之后,職工的人力資本才有可能充分地發(fā)揮作用,擁有更豐富人力資本的職工才有可能得到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工作。為此,我們也認為移民的人力資本也是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才可以充分發(fā)揮效用,才可以成為影響移民經濟恢復的主要因素。在改革開放前搬遷的移民群體的經濟恢復主要靠的是制度和政策,而近些年搬遷的三峽移民可以很好地利用自身的人力資本,有了更大的通過調整自己的選擇來改變生活的可能性。同時對于后者,技能培訓將成為幫助移民擺脫貧困、實現經濟再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三、研究設計與數據介紹

(一)研究設計

在本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假設是搬遷過程中移民的人力資本發(fā)生了損失,并且隨著搬遷時間長短的差異,人力資本經濟效應的恢復是不同的。為了證實這一觀點,我們設計的方案是選擇搬遷年代不同的兩批移民進行對比分析。丹江口庫區(qū)移民搬遷是在1978年之前,三峽庫區(qū)移民搬遷是在1996年之后,能夠很好地提供這一分析條件。通過人力資本對移民和非移民的經濟再發(fā)展效應的不同,可證實移民人力資本的損失;通過人力資本對不同搬遷年代移民經濟再發(fā)展的影響差異,可以證實人力資本失靈存在的時間差異,也可以說是人力資本損失后恢復的時間效應。

另一個重要假設是,只有在勞動力市場較為完善的條件下,人力資本才能對移民經濟發(fā)展發(fā)揮更好的效應。在本研究中,我們通過兩個對比來探討人力資本經濟發(fā)展效應的凸顯,一是勞動力市場確立之前和正式確立后人力資本對移民的經濟發(fā)展的影響,二是人力資本因素和政府安置因素的效用作對比。通過丹江口庫區(qū)和三峽庫區(qū)移民的比較,比較自變量回歸系數在不同時間段內的顯著程度及強度的變化,可以探討在不同的勞動力市場環(huán)境下人力資本對于移民經濟發(fā)展作用程度的差異,以了解相關自變量在勞動力市場制度發(fā)育的不同階段中作用的變化情況。1993年11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決定中首次正式明確地提出了建立勞動力市場的改革目標。同年12月,原勞動部提出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期勞動體制改革總體設想》,又一步明確了建立勞動力市場體制的基本內涵、目標模式和基本步驟。1993底可以視為我國勞動力市場開始正式制度化建設的一個標志性時間,考慮到政策實施的滯后性,1996年以后基本上可以作為勞動力市場正式確立并逐步完善階段,1996年前視為勞動力市場制度未正式建立的階段,丹江口庫區(qū)移民搬遷處于這一階段。以往對移民經濟發(fā)展的研究多是關注政府安置的作用,在本研究中,我們也把“政府安置”因素納入模型,作為人力資本的對比變量。

(二)樣本與數據介紹

本研究所用資料來自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人口與區(qū)域研究中心2007年8月和2008年7月對丹江口庫區(qū)和三峽庫區(qū)移民進行的2次農戶入戶調查。調查地點分別為湖北省丹江口、鄖縣和河南省淅川縣的丹江口庫區(qū)移民,湖北省巴東縣的三峽庫區(qū)移民。

所選擇的兩個移民樣本點在地理位置、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等方面具有許多相近和相似的地方,并且移民安置方式相同,都為就地后靠安置。丹江口水庫建設需要搬遷的移民在地理范圍上包括湖北省丹江口、鄖西、鄖縣、十堰張灣和河南省淅川等四縣一區(qū),涉及約33萬移民,搬遷時間是在改革開放前,從調查數據分析來看,約90%的移民搬遷時間是在1966-1979年這13年間。由于丹江口移民搬遷是在1978年前進行的,移民搬遷后其土地是和當地居民平均分配的,移民戶和當地居民有著幾乎同樣的人均耕地面積。三峽水庫建設共淹沒湖北省巴東縣土地40.1平方千米,搬遷居民5439戶14876人,搬遷時間大多集中在1996-1998年。這一時期移民的安置辦法主要采取前期補償、補助與后期生產扶持的原則,鼓勵農民搬遷后從事非農產業(yè),部分農民獲得了耕地①何嶸(2008)2007年和2008年兩次對三峽庫區(qū)農村的調查數據顯示:移民經過土地生產資料重新調整而獲得的新的土地,不僅存在零碎化的缺陷,不利于種植業(yè)的規(guī)模化經營,更重要的是這些從其他村民抽出來重新分配的土地大多貧痔匾乏,量少質次。,有些農民就沒有得到任何土地分配。調查數據現實,在巴東庫區(qū)當地居民戶均耕地為3.07畝,后靠安置的移民戶均耕地為1.13畝,并且有12.3%的移民沒有分配到耕地。

丹江口庫區(qū)移民調查,按照概率比例抽樣方法(Probabilities Proportional to Size,PPS)進行分層整群抽樣。實際調查的農戶包括了這3個縣24鄉(xiāng)鎮(zhèn)、58村、118組、3145戶、13000余人,其中移民1635戶,占樣本總量的52%,當地居民1508戶。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3200份,有效問卷3145份,有效率為98.3%,實際抽樣比為4.78%。抽取樣本戶的空間分布為鄖縣:552戶;丹江口:898戶;淅川:1695戶。調查對象中男性占67.1%,女性占32.9%;已婚的占 89.3%,未婚的占 2.9%,喪偶離異的占7.8%;沒有上過學的占18.2%,具有小學文化水平的占30.8%,具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占41.0%,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占10.0%;政治面貌為中共黨員的占7.6%,非黨員人士占92.4%。2006年有成員外出務工的家庭是1904戶,占總戶數的60.6%,沒有成員外出務工的家庭是1240戶。巴東三峽庫區(qū)移民調查,按照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實際調查了這一縣域的5個鄉(xiāng)鎮(zhèn)、13個村、416戶、1725人,其中移民260戶,占樣本總量的62.5%,當地居民156戶。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問卷420份,有效問卷416份,有效率為99%。受訪者平均年齡為47.7歲,64.7%為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為8年;所有調查對象中男性占49.2%,女性占50.8%;沒有上過學的占12.1%,小學文化的占27.7%,初中文化的占35.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5.1%。

農戶調查內容包括三個部分:農戶家庭①在本研究中對一戶或一家的定義是,有共同的經濟預算,或者在一口鍋中吃飯為一家。家庭是本研究的基本單位,在個別變量中強調了戶主的重要性。基本信息、農戶家庭的經濟社會信息、居民生活滿意度及其對遷移預期的評價。本文采用的資料涉及調查的前兩部分,具體有與戶主關系、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政治面貌、外出務工情況;家庭社會狀況包括兄弟姊妹的情況、社會網絡現況(由血緣關系、親緣關系、工作學習關系、地緣(居住)關系、組織領導關系等構成)、獲取信息的方式、地理生活足跡、獲取新技術的主動性,農閑時間的活動安排等;家庭經濟狀況包括農戶擁有的生產資產及其構成(經濟地位);耕地數量與質量,耕地農作物產出量,現金收入來源及其構成,生活中的現金支出(含流動資金),生產活動中的困難等。

(三)模型與參數

為了判斷移民的人力資本對其經濟恢復的影響狀況,我們建立了一個以移民和當地居民人力資本特征為自變量,以其家庭財富積累狀況為因變量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并判斷兩個地區(qū)之間存在的差異與原因。在我們的家庭財富積累水平決定模型中,財富積累值Mi主要由移民的人力資本狀況來決定。其中,M1為丹江口庫區(qū)移民戶財富積累水平,M2為丹江口庫區(qū)當地居民財富積累水平,M3為三峽庫區(qū)移民戶財富積累水平,M4為三峽庫區(qū)當地居民戶財富積累水平,而各變量具體包括:

1.因變量 我們在研究中設計的因變量是移民的財富積累值。財富積累值是一個綜合了家庭生產型資產和消費型資產的測算指標,是代表家庭經濟水平這個被解釋變量的綜合衡量指標。指標獲得方法為:直接詢問移民家庭中所擁有的生產型資產和消費型資產,將擁有某項資產的樣本比例p標準化為數值Z,由Z的相對大小來決定權數W,然后與家庭中所擁有的各項資產的數量進行算術加權平均得到每一戶的財富積累值。

2.自變量 模型中所使用的自變量主要有戶主和家庭人力資本因素變量。

身體素質:以年齡指標、家庭勞動力總數和家庭健康投資來衡量,我們采用的是家庭勞動者②由于研究對象是農村和農民,我們所界定的勞動者是指在問到:家庭成員當前就業(yè)和就學狀況是什么,選擇“學生”和“什么都不干”之外的所有家庭成員。沒有具體的年齡限制。平均年齡。考慮到隨著年齡的增長,各項綜合素質會不斷提高,因而其對累積財富水平呈現正影響,但到一定的年齡之后,這種影響會下降。家庭的健康投資大小可以很好地衡量成員的健康狀況。

受教育程度:選取家庭中勞動者平均受教育程度作為衡量指標,具體包括:大學、大專、中專、高中、初中、小學、半文盲和文盲。在多變量模型中,為了增加自由度,我們考慮受教育年限而不是受教育等級。受教育程度的等級轉換為年限的做法是:大專及以上為15年,中專和高中為12年,初中為9年,小學為6年,半文盲為1年,文盲為0。另外,我們還引入家庭的教育投資指標來衡量移民家庭人力資本投資的可持續(xù)性。

技能/培訓:作為人力資本的重要投資方式之一,是否接受技能培訓對于移民群體經濟再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25],在模型中我們引入了戶主是否參加過技能培訓這一變量。在我們的調查研究中,關于移民所擁有的知識和技能水平,我們還用兩組間接指標來衡量,一是移民家庭的戶主對于新技術的獲取積極性,二是移民家庭成員有無技能型工作人員、老師和政府工作人員。

遷移:經典的人力資本理論將遷移視為人力資本投資的重要形成因素。在本研究中,我們用最遠足跡和外出務工情況來衡量移民家庭通過成員遷移所積累的人力資本情況。最遠足跡是指受訪者外出到達的最遠地方,為虛擬變量,出過本縣的設置為1,沒有出過本縣的設為0。我們認為到過外地,尤其是去外地大城市工作過的農民眼界更開闊、見識更廣,他們對于外界信息處理和接受的能力也更強。勞動力外出務工不僅可以增長移民的知識和技能而且是家庭收入增加的重要因素。

生活態(tài)度:我們認為移民人力資本的積累不僅在于對人力資本的投資,移民自身的態(tài)度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選取新生事物的接受速度、與人交流的積極性以及生產積極性三個指標來衡量。這三個變量都為虛擬變量。戶主生產積極性以戶主在農閑時間的主要活動方式來衡量。虛擬變量,“外地/本地打臨工”、“在家做手藝活”和“其它生產性活動”設置為1,“休閑”、“娛樂”設置為0。我們認為農民對于空閑時間的充分利用很好地體現了他們的事業(yè)心、生產積極性和勤勞。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與人交流的積極性可以衡量戶主的學習能力。

政府安置:本研究所選政府安排或者說是安置地環(huán)境變量為移民家庭的耕地數量和耕地質量。家庭耕地狀況是農民發(fā)展的基礎和保障,也是家庭生產能力的體現。本文中,勞均耕地數量直接來自調查數據;耕地質量設定一個虛擬變量來反映,其中,認為自家的耕地質量“非常好”和“比較好”歸為一類設為1,其余選擇“一般”“不太好”和“很不好”的歸為另一類,設為0。

三、實證分析

對于模型中各自變量之間的共線性問題,本文采用Frisch綜合分析法來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表明,模型中某些自變量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共線性,但是影響并不顯著,綜合考慮模型的經濟效用,我們把這些變量都引入到了模型中。模型回歸結果見表1。

表1 移民經濟再發(fā)展的決定模型(標準化回歸系數)

(一)移民和非移民的對比分析

從模型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本研究中規(guī)定的人力資本諸因素對移民家庭的經濟再發(fā)展情況都有著顯著的影響,并且可以提供27.7%的解釋力①這一結果為人力資本單獨回歸模型的修正擬合優(yōu)度。限于表格大小未在文中列出。,說明人力資本是影響移民家庭經濟恢復的重要因素。這很好地驗證了我們的研究假說。從模型一中各因素的標準化回歸系數來看,在所有顯著性影響的變量中,影響力最大的是“家庭勞動力總人數”,其次是“家庭耕地質量”、“最遠足跡”“家庭勞動力平均文化程度”。

從計算結果看,在農戶家庭的經濟發(fā)展影響因素方面,不僅丹江口庫區(qū)移民和巴東三峽庫區(qū)有著明顯的不同,就是在兩地移民和當地居民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丹江口庫區(qū),無論是移民還是非移民,健康狀況對于移民家庭經濟發(fā)展的影響都是非常顯著的。家庭勞動力平均年齡對移民的家庭經濟再發(fā)展有著顯著的負向影響,而家庭勞動力數量對移民的家庭經濟再發(fā)展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也就是說移民搬遷后那些有著年輕力壯勞動力的家庭更容易實現經濟恢復。從回歸結果來看,家庭健康投資對移民經濟發(fā)展的作用明顯小于對非移民家庭。教育對于移民和非移民家庭的經濟發(fā)展都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但是對移民家庭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力要小于非移民家庭。培訓也是移民人力資本積累的重要途徑,那些戶主積極參與技能培訓和成員中有一技之長的家庭經濟恢復能力會更強一些。和非移民相比,自愿遷移對移民的經濟恢復的作用更大一些,可見對于搬遷后的移民選擇外出是他們恢復家庭經濟的重要方式。人力資本因素之外,政府安置狀況對移民和非移民經濟恢復的影響都是顯著的,不僅發(fā)揮作用的變量比較一致,而且變量影響的方向也相同。家庭耕地數量越多、耕地質量越好的移民家庭,其家庭經濟恢復的狀況越好。另外,戶主的兄弟姐妹數量對移民家庭的經濟水平有著顯著的影響,而對當地居民家庭的經濟發(fā)展并不發(fā)生作用。可能的解釋是對于農民群體,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社會網絡是他們維持家庭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這也是移民戶所擁有的可用性資源,在移民搬遷后,移民的部分權益被剝奪,而這一部分資源的作用則得到進一步凸顯。

在巴東三峽庫區(qū),顯著影響移民家庭經濟發(fā)展的因素明顯少于影響當地居民家庭的因素,并且發(fā)生作用的因素也有差別。家庭人力資本變量對農戶家庭經濟發(fā)展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對于移民和當地居民這兩個不同群體其發(fā)揮作用的因素是不同的,甚至同一變量對經濟水平決定的方向也不確定。家庭勞動力總量對移民家庭經濟水平決定有著顯著的影響,但是對當地居民家庭并沒有作用;但是家庭勞動力平均文化水平和家庭成員有無教師這兩個變量對三峽庫區(qū)當地居民家庭的經濟發(fā)展是有顯著影響的,對移民家庭則不發(fā)生作用。也就是說,家庭人力資本在“量”上影響著移民家庭的經濟恢復,而在“質”上影響庫區(qū)一般農戶家庭的經濟發(fā)展。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移民群體家庭人力資本投資的失效。

(二)不同搬遷年代的對比分析

從表1的分析結果還可以看到,由于搬遷年代的不同,丹江口庫區(qū)和三峽庫區(qū)移民的經濟恢復決定模式存在著明顯的分野,在我們所選入的16個自變量中有12個變量對丹江口庫區(qū)移民經濟恢復起著顯著的作用,而對三峽庫區(qū)移民經濟恢復有顯著作用的只有四個,并且有兩個還是在0.1水平下顯著。在所選自變量相同的情況下,丹江口庫區(qū)移民經濟恢復獲得29.8%的解釋,而對三峽庫區(qū)移民經濟恢復的解釋力只有17.6%。從標準回歸系數來看,家庭勞動力總數是對移民家庭經濟恢復影響最大的因素,尤其是在丹江口庫區(qū),其影響力明顯大于其它因素;另外,對兩地移民經濟恢復都有影響的因素還有家人中有無自辦企業(yè)、家庭的耕地質量,且都為正向作用,可見家庭人力資本量和耕地是影響移民家庭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分因素來看,健康狀況變量對丹江口庫區(qū)移民經濟恢復有著顯著影響,可見身體條件好的移民在新環(huán)境中適應能力要強些。而對于三峽庫區(qū)移民,健康變量中勞動力平均年齡和健康投資等因素都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對于當地居民家庭的經濟發(fā)展,戶主的生產態(tài)度和遷移狀況是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并且,戶主的生產積極性和最遠足跡對巴東庫區(qū)的移民和當地居民都有著顯著的正向作用,而這些個人因素對丹江口庫區(qū)移民家庭的經濟恢復并沒有明顯的作用。與通常認為外出務工可以增加農民家庭收入不相符合的是三峽庫區(qū)移民家庭經濟水平和外出務工人數呈負相關,這極可能是由于非自愿流動造成的結果,貧困的家庭被迫安排成員外出謀生計,以改善現有的經濟狀況。另外一個解釋是,丹江口庫區(qū)移民搬遷時間較長,移民已經基本上適應了當前的生產和生活環(huán)境,并進入了家庭經濟發(fā)展的正常軌道,這時勤勞和發(fā)展空間的拓展是農戶家庭發(fā)展的兩個必備因素。而在三峽庫區(qū),近期搬遷的移民群體,一部分人還停留在搬遷動蕩的“陣痛”中,在新“移植”環(huán)境中沒有找到合適的發(fā)展方向和著力點;另一部分人,在享受著國家新實施的移民補償和后期扶持政策,他們在變遷中得到了一定的物資好處,衣食無憂而失去了進一步發(fā)展致富的動力。據調查顯示,三峽庫區(qū)的移民搬遷補償金額明顯高于丹江口庫區(qū),并且三峽庫區(qū)剛搬遷不久就享受了國家對移民的后期扶持政策——每年每個移民600元,連續(xù)發(fā)放20年,這對于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對比較落后的庫區(qū)農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據調查資料顯示,在我們所調查的三峽庫區(qū)對象中,有168個年齡介于15至64之間的人,在“當前就業(yè)狀況”一項中選擇了“什么也不做”,也就是說有168個勞動適齡人口不再參加工作,其中獲得國家移民補償和后期扶持的移民有135人,占總人數的80.4%。可見,有一部分移民面對金額較高的移民補償和移民后期扶持,產生了政策依賴心理,不再參加勞動。

正規(guī)和非正規(guī)教育狀況在移民經濟恢復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一如我們所預期的,人力資本變量中勞動力受教育年限、勞動者現有技能以及參加技能培訓等因素對移民家庭的經濟發(fā)展都有著顯著影響,不過,對兩地移民的影響力又有一定的差異。在丹江口移民群體中發(fā)揮作用的家庭中勞動力平均文化程度、家庭教育投資和戶主參加過培訓等因素,對三峽移民并沒有顯著的影響。可見,近期搬遷的移民,其人力資本存量對家庭經濟水平的恢復失去了作用,我們認為這本質上是庫區(qū)移民搬遷后家庭人力資本和發(fā)展能力的損失。家庭成員職業(yè)對移民家庭經濟恢復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也就是說家人中有人進行私人經營或者有成員在政府部門工作,那么這家的經濟水平相對要好些,而這種影響也只是對于搬遷時間較長的丹江口庫區(qū)移民是顯著的。另外從表1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家庭健康投資和家庭教育投資對于丹江口庫區(qū)移民家庭經濟發(fā)展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在三峽庫區(qū)表現并不顯著。健康和教育投資是農戶家庭長期人力資本投資的兩個重要方面。出現這一現象,是和兩地搬遷時間的差異有關的,移民搬遷對移民的破壞性是巨大的,其中一個重要影響是使得農戶家庭人力資本發(fā)生了損失,并且會造成一些移民家庭在搬遷后一段時間內人力資本投資的中斷。巴東三峽庫區(qū)搬遷時間較短,移民還未從搬遷的沖擊中恢復過來,所以近期的人力資本投資狀況對家庭的經濟發(fā)展還難以發(fā)揮作用。

我們還對模型的穩(wěn)健性進行了檢驗。考慮到解釋樣本數量和變量數量對回歸系數的顯著性存在影響。首先,由于樣本數量大時,回歸系數更可能是顯著的,我們在丹江庫區(qū)的1600個移民樣本中再隨機選擇出249個樣本,然后用這個樣本重新進行回歸。新回歸系數的顯著性與1600樣本時相比,顯著的變量個數從原來的12個減少為9個,顯著變量有所減少,但是依然明顯多于三峽庫區(qū)移民模型中的顯著性變量個數,可以認為樣本規(guī)模差異造成的影響并不嚴重,原來的結果還是比較可靠的。其次,我們對模型3和4重新做了回歸,只保留了一些重要的自變量。由于三峽庫區(qū)樣本的規(guī)模太小,我們在新的回歸模型中削減了自變量的數量,只保留最重要的幾個自變量。回歸結果發(fā)現,三峽移民和當地居民經濟發(fā)展的人力資本變量中,顯著的變量依然是原來模型中那幾個變量,且影響方向沒有變化,系數絕對值變化也不大。另外,選擇其他變量對人力資本主要變量進行替換,回歸結果也沒有明顯變化。可見,本研究的回歸模型還是比較穩(wěn)健的①由于文章篇幅原因在這里不再列出穩(wěn)定性檢驗表。如果讀者有興趣可以向作者來信索取。。

(三)移民再發(fā)展途徑的變遷

中國的改革實現了個人發(fā)展途徑的多元選擇性,讓移民擺脫了對制度安排的單純依賴,使得搬遷后個人的自身能力得到凸顯。改革開放前的移民在搬遷后的經濟恢復主要依靠安置地的生產環(huán)境和政府的后期扶持,政府和制度性因素發(fā)揮著更大的作用,而近些年,隨著對外開放擴大、市場化轉型以及經濟的高速增長,在受到外力沖擊后人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和能力來改變自身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以恢復家庭經濟。從表1的回歸結果可見,對于改革開放前搬遷的丹江口庫區(qū)移民,家庭耕地數量和質量是影響庫區(qū)移民經濟恢復的重要因素,都在1%的水平上顯著,也就是說搬遷后政府安排的耕地越多,耕地質量越好的家庭,其經濟水平也相對要好些,這一結論也符合丹江口庫區(qū)農戶家庭經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但是對于近些年搬遷的三峽庫區(qū)來說,這兩個因素中只有耕地質量的好壞對移民家庭的經濟恢復有影響,只在10%水平下顯著,而家庭耕地總量的回歸系數為負,并且不顯著。從標準化回歸系數來看,耕地總量和耕地質量對三峽庫區(qū)居民經濟發(fā)展的影響系數絕對值明顯小于丹江口庫區(qū)居民;相比較來看,對三峽庫區(qū)居民經濟發(fā)展影響顯著的人力資本變量,如家庭勞動力數量、外出務工人數、家庭成員技能和培訓等變量的標準化系數都大于對丹江口庫區(qū)居民的影響。可見,對于近期搬遷的三峽庫區(qū)移民來說,他們的經濟恢復主要還是依靠自身的人力資本,家庭青壯年勞動力多,受教育程度高,且有一部分人愿意外出務工,那么家庭經濟就發(fā)展得較快,他們對于政府的搬遷安置依賴性并不強,反而那些依靠政府后期扶持款生活的移民,生活狀況很難得到改善。據調查資料顯示,三峽庫區(qū)的移民在搬遷后有22.6%的人選擇了外出務工,明顯高于搬遷前外出務工的比例15.8%,還有33.7%的移民在搬遷后選擇農閑時在當地打些零工;并且有24.9%的移民在搬遷后選擇做些小生意來增加家庭收入。

表2 技能培訓對于移民經濟恢復的影響單位:%

工程建設帶來的移民搬遷對于農民及其家庭經濟發(fā)展的影響是巨大的,它使得決定個人發(fā)展路徑的個人知識和技能在其家庭經濟的再發(fā)展過程中失去了效用。而移民的技能培訓是短期內實現人力資本再造的有效途徑,也是鏈接人力資本積累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幫助移民找到合適的工作,還可以提高移民現有的工作效率和收益,以增加家庭收入。調查結果顯示,移民搬遷后參加過技能培訓的,對他們家庭的經濟發(fā)展有著顯著的作用。從表2可以看到,搬遷后接受過技能培訓的移民現在的經濟水平明顯好轉,接受過技能培訓的移民有34.61%在當地屬于中上等和上等,而沒有接受過技能培訓的只有 18.36%明顯地低于前者;而接受過技能培訓的移民只有3.85%屬于下等經濟水平,遠低于沒有接受過技能培訓移民的15.82%。并且皮爾森卡方檢驗也在0.001水平上顯著。可見,技能培訓對于移民家庭的經濟恢復有著積極的作用,是移民走出生活和生產困境的有效選擇。

四、結論與啟示

(一)人力資本的失靈與凸顯

社會變遷是人類社會發(fā)展中一個不斷行進的過程。在社會學中,社會變遷這一概念比社會發(fā)展、社會進化具有更廣泛的含義,它包括一切社會現象發(fā)生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及其結果。按社會變遷的規(guī)模,可劃分為整體變遷和局部變遷。整體的社會變遷是整個社會體系的變化,是各個社會要素變化合力的結果,如改革開放后,隨著全球化加深,技術進步加速,以及市場導向的改革不斷深入,我國正在經歷著的社會變遷。局部變遷是各個社會體系要素自身及它們之間部分關系的變化,不一定與社會整體變遷的方向和速度一致,比如由于大型工程建設而帶來的移民群體社會結構的變遷。而我們所研究的非自愿移民,這是一個受這兩類社會變遷共同影響的群體。整體的社會變遷,也就是當前還在進行著的市場化改革,使得移民自身的人力資本在其家庭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凸顯,他們不再單純依靠政府的制度和政策安置來實現自身的經濟恢復。這部分移民改變了以往計劃經濟環(huán)境下形成的固有思考模式,相對于等待和依賴政府的安排和扶持,他們更加相信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從而帶來家庭經濟條件的積極變化和改善。

移民搬遷同樣帶來了移民社會的變遷,處在這一社會變遷過程中的所有個體或者群體,無論其年齡、性別、職業(yè)和健康狀況有何差異,都要做出新的選擇和調整。在這一過程中,移民的部分人力資本對于其家庭的經濟恢復失去了應有效用。表面上看,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不會在搬遷過程中發(fā)生損失,但是如果是異地搬遷這兩類資本的損失其實是非常嚴重的,并且這一部分資本的損失是造成移民家庭陷入長期貧困的主要原因。比如,異地插遷安置,由于生產方式的改變,移民原有的生產技能可能就失去了作用,只能重新學習和積累;另外由于是遠距離搬遷,移民原有的社會結構因為空間成本的增加而趨于崩潰,而這種損失在短時間內很難恢復。在巴東三峽庫區(qū),顯著影響移民家庭經濟發(fā)展的因素明顯少于影響當地居民家庭的因素,并且發(fā)生作用的因素也有差別。家庭勞動力平均文化水平和家庭成員有無教師這兩個變量對三峽庫區(qū)當地居民家庭的經濟發(fā)展是有顯著影響的,對移民家庭經濟發(fā)展則不發(fā)生作用。但是單獨就移民經濟再發(fā)展來看,人力資本對于移民家庭的經濟恢復有著重要的作用,健康狀況、受教育程度、遷移以及培訓等因素對丹江口庫區(qū)移民家庭的經濟恢復都有著顯著的正向影響,而這些人力資本變量對于1996年后搬遷的三峽庫區(qū)移民的經濟恢復則失去了顯著效用。可見搬遷導致的移民人力資本損失,需要一定時間的恢復,搬遷時間較早的移民,人力資本對家庭經濟發(fā)展能夠發(fā)揮更大的效用。

政府安置情況對于改革開放前搬遷的丹江口庫區(qū)移民經濟恢復影響顯著,而對于近些年搬遷的三峽移民影響并不顯著;另外,人力資本變量對于三峽庫區(qū)居民經濟發(fā)展顯著影響的標準化系數明顯大于對丹江口庫區(qū)居民的影響。可見,只有在勞動力市場制度正式建立之后,移民的人力資本才有可能充分地發(fā)揮作用,而勞動力市場建立之前移民還是要依賴于政府的安置和扶持。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人力資本只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才能充分發(fā)揮作用的規(guī)律[23-24,26]。在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對來自外力的沖擊,移民有了可以改變自己生活和生存狀況的更多選擇,而在這一過程中,勞動者自身的人力資本因素則得到了凸顯。參加技能培訓的積極性對于移民家庭的經濟恢復相較于非移民更為顯著,可見技能培訓對于移民經濟恢復的重要意義。

(二)人力資本投資與移民經濟恢復

搬遷對于移民來說是一次被迫的選擇和調整,面對不同于以前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他們需要去適應,對大部分人來說這是一道屏障和一次考驗,如果不能很好地調整和適應,那么就會發(fā)生人力資本積累的斷裂,原來多年投資積累的人力資本在當前就失去了效用。另外,更糟糕的是還有可能造成移民家庭人力資本投資的中斷,帶來家庭經濟發(fā)展的不可持續(xù)性。在調查中我們就發(fā)現,一些移民家庭搬遷后為了減少家庭經濟支出,就選擇中斷孩子的學業(yè)、減少家庭健康投資以及不再參與技能培訓等。在當前快速的社會變革期,勞動力的市場化程度在快速提高,人力資本失靈和人力資本投資中斷對于移民家庭再發(fā)展的影響是嚴重的,它不僅使得移民在當前失去了競爭力,而且還會把家庭帶入長期的貧困惡性循環(huán)中,整個家庭都很難走出人力資本短缺的怪圈。

從研究結果來看,不同搬遷年代的移民人力資本失靈狀況是不同的,搬遷初期移民的人力資本損失情況最為嚴重,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和恢復,移民已有的人力資本鏈條也會逐漸銜接和恢復。另外,我們還發(fā)現,技能培訓是實現移民人力資本在短期內恢復的重要途徑,他們不僅可以實現移民人力資本的再積累,而且可以盤活移民已有的人力資本,提高他們的就業(yè)選擇能力,使其更快地適應新的環(huán)境,走出家庭經濟發(fā)展的困境。

當然,依據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給與移民適當、合理的補償、補助,對于移民的經濟恢復是有很大幫助的,也是合理的。但是,更重要的應該是給予他們合適的后期發(fā)展扶持,提高他們把握機會和實現個人發(fā)展的能力,這是從根本上幫助移民走出經濟困境的有效路徑。所以,一方面,地方政府應該保證九年義務教育在農村的有效實施和全面展開,還要做好監(jiān)督和教育工作,不能讓貧困家庭的孩子因為貧困而輟學;另一方面,政府對于移民的后期扶持應該根據不同地區(qū)的具體情況來展開,不能搞“一刀切”,確保后期扶持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今后在幫助移民發(fā)展的后期扶持款的總預算中應加大就業(yè)培訓投入的比重,尤其要做好農業(yè)發(fā)展技能培訓,并鼓勵正規(guī)教育機構也參與到移民發(fā)展的技能培訓中來。另外,對于移民投資、經商應該給予適當的鼓勵和照顧,如貸款優(yōu)惠、免費辦理營業(yè)手續(xù)等等,幫助移民充分參與到勞動力市場中來,實現多元化發(fā)展,早日走出生活和生產的困境。

本研究試圖從人力資本的角度解釋丹江口移民與三峽移民經濟恢復的差異,但是由于調查數據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本文還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首先,在我們的回歸結果中發(fā)現,在勞動力市場建立后,人力資本對于移民的經濟恢復的效用得以更好地發(fā)揮,但是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沒能有效剝離出移民時間長短不同對經濟恢復的影響,這也是我們下一步要研究的問題。其次,我們第二次在三峽庫區(qū)的補充調查的樣本量相對較小,樣本數量會對回歸系數的顯著性存在影響。我們在文中對模型的穩(wěn)定性進行了多次檢驗,雖然證實本研究的模型結果還是比較可靠的,但是也有可能會對回歸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

[1]邁克爾·M.塞尼,移民與發(fā)展[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6.18.

[2]Michael M.Cernea.Involuntary Resettlement and Development:Some Projects Have Adverse Social Effects Can These be Prevent? [J].Finance and Development,1988,(3):44-46.

[3]Mathur H M.The Resettlement of People Displaced by Development Projects Issues and Approaches[A].H.M .Mathur,Development,Displacement and Resettlement:Focus on Asian Experiences[C].Delhi:Vikas Publishing House,1995.

[4]張紹山.水庫移民的“次生貧困”及其對策初探[J].水利經濟,1992,(4):25-28.

[5]余文學,高渭文,張云.水庫移民問題社會經濟分析[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1-6.

[6]Chris de Wet(Compiled).Improving Outcomes in Development- Induced Displacement and Resettlement(DIDR)Projects:A Synthesis Report on the Findings of A Project bythe Refugee Studies Centre[J].Forced Migration Review,University of Oxford,2002,(12).

[7]郝玉章,風笑天.三峽外遷移民的社會適應性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對江蘇227戶移民的調查[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5,(6):62-67.

[8]韓振燕.水庫移民遷移前后人力資本變化實證分析——溫州珊溪水庫移民案例研究[J].技術經濟,2006,(3):49-53.

[9]楊云彥,黃瑞芹,胡靜,石智雷.社會變遷、介入型貧困與能力再造[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10]Mincer J.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and Pers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8,(66).

[11]Meng X.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Wage Determination in China’s Rural Industrial Sector[J].Education Econoics,1995,3(3):235-247.

[12]周逸先,崔玉平.農村勞動力受教育與就業(yè)及家庭收入的相關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1,(4):60-67.

[13]Zhang L X,Huang J K,Rozelle S.Employment,Emerging Labor Markets and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2,13(2-3):313-328.

[14] Huffman Wallace E.Human Capital:Education and Agriculture,in Bruce L Gardner and Gordon C.Rausser Edited[J].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1,(1):334-376.

[15]侯風云.中國農村人力資本收益率研究[J].經濟研究,2004,(12):75-83.

[16]張艷華,李秉龍.人力資本對農民非農收入影響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06,(6):9-16.

[17] V.Yakubovich,I.Kozian.The Changing Significance of Ties:An Exploration of the Hiring Channels in the Russian Transitional Labor Market[J].International Sociology,2001,(15):475-500.

[18]李培林,張翼.走出生活逆境的陰影——失業(yè)下崗職工再就業(yè)中的“人力資本失靈”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2003,(5):85-101.

[19]阿馬蒂亞·森著.以自由看待發(fā)展[M].任賾,于真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0]Scoones I.Sustainable Rural Livelihood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Z].IDS,Working Paper,1998,No.72.

[21]石智雷,楊云彥.非自愿移民經濟恢復的影響因素分析——三峽庫區(qū)與丹江口庫區(qū)移民比較研究[J].人口研究,2009,(1):72-80.

[22]石智雷,楊云彥,程廣帥.非自愿移民、搬遷方式與能力損失[J].南方人口,2009,(2):40-48.

[23]賴德勝.教育、勞動力市場與收入分配[J].經濟研究,1998,(5):42-49.

[24]趙延東.再就業(yè)中的社會資本:效用與局限[J].社會學研究,2002,(4):43-57.

[25]Zhang L X,Huang J K,Rozelle S.Employment,Emerging Labor Markets and the Role of Education in China[J].China Economic Review,2002,13(2-3):313-328.

[26]許嘉猷.社會階層化與社會流動[M].臺灣:三民書局,1986.

(本文責編:潤 澤)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nvoluntary Migrants:an Analysis Based on Human Capital Changes

SHI Zhi-lei,YANG Yun-yan,TIAN Yan-p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Region,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Studies carried out during recent decades have greatly contributed to delineating the impacts of settlement environments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involuntary migrants.This paper,however,mainly focuses on the effects of human capitals.China’s labor market went through a series of important changes with the country’s reform and opening up.As for involuntary migrants,these changes bring about some economic and policy constrains in the migration process,which means that their own human capitals will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Based on a sampling survey investigated in Danjiangkou Reservoir and Three Gorges Reservoir involuntary migrants respectively,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some human capital factors are helpful for involuntary migrants to restore their economic statuses.While comparing with non-migrants,some human capital factors of involuntary lost their effectiveness which could be summarized as human capital failure.And the situation of ineffectiveness is different with the different transplanting time,which is much worse in the beginning of transplanting.The human capital factors will be much effective for migrant economy in a consummate human resource market.

involuntary migrants;economic development;human capital;reservoir

C913

A

1002-9753(2011)03-0115-13

2010-04-29

2011-01-06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南水北調工程與中部地區(qū)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05JZD00017);教育部人文科基金項目“強制性社會變遷對其目標群體收入的影響及相關政策研究:以工程移民為例”(09YJC790257);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2009d022)。

石智雷(1984-),男,山東濟寧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經濟與城市經濟。

猜你喜歡
經濟發(fā)展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邁上十四五發(fā)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增加就業(yè), 這些“經濟”要關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fā),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fā)展的第二階段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華人時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砥礪奮進 共享發(fā)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分享經濟是個啥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fā)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擁抱新經濟
大社會(2016年6期)2016-05-04 03:42:05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fā)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日韩| 一级香蕉视频在线观看| 2021国产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正片| 狠狠躁天天躁夜夜躁婷婷| 97av视频在线观看| 99在线视频免费| 亚洲综合天堂网| 青青国产在线| 天堂在线www网亚洲| 久久77777| 高清大学生毛片一级| 国产人成在线视频| 亚洲免费成人网| 日韩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欧美不卡二区|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 午夜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亚洲人在线| 在线五月婷婷| 午夜日b视频|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日韩无码精品人妻|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a级毛片|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人成网7777777国产| 黄色在线网|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五月天天天色|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国产视频入口|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亚洲小视频网站|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精品91视频| 国产第二十一页| AV色爱天堂网| 91在线播放国产|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 色婷婷久久|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女人在线观看| 五月天久久婷婷|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日本高清有码人妻|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国产成人91精品| 欧美第一页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 亚洲h视频在线|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色成人亚洲|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免费一级大毛片a一观看不卡|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成人午夜久久| 九九热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成人va亚洲va欧美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