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跨國公司在華新產品開發的績效提升機制研究

2011-10-09 03:06:00徐子彬
中國軟科學 2011年3期
關鍵詞:產品研究企業

秦 劍,徐子彬

(1.南開大學 泰達學院國際商務研究所,天津300457;2.美國密蘇里大學 商學院,密蘇里州64111-2499)

跨國公司在華新產品開發的績效提升機制研究

秦 劍1,徐子彬2

(1.南開大學 泰達學院國際商務研究所,天津300457;2.美國密蘇里大學 商學院,密蘇里州64111-2499)

基于組織、過程和產品分析層面實證考察了跨國公司在華新產品開發的績效提升機制。利用165家在華跨國公司高層管理者填寫的調查問卷,采用因子分析、路徑分析和結構方程模型對理論假設進行檢驗,研究揭示出組織學習、知識轉移與過程創新及其動態匹配機制對在華跨國公司新產品競爭優勢及其管理績效和財務績效的微觀驅動效應,最后,對文章的理論貢獻、管理價值、研究不足及未來進一步研究的方向進行總結。

新產品開發;績效提升機制;跨國公司

一、引言

新產品開發是企業保持增長和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成功的產品開發不但有助于企業獲取顧客價值,也為企業建立新的技術標準、構建新的商業模式并成為產業主導設計提供了潛在可能[1]。最近對于新產品開發與管理的調查研究發現,平均而言,最佳產品創新企業獲得的幾乎一半的銷售額和利潤都來自于近三年內上市的新產品[2],許多大公司的管理者也開始認識到新產品開發對于組織戰略更新和業務重建的重要意義[3]。

然而,新產品開發也面臨著極大的風險,實證研究表明,每7個新產品創意,有4個進入研發階段,1.5個進入市場,只有1個能夠成功[4]。另一項調查研究描繪了一個更令人沮喪的場面:每11個新產品創新,只有3個可以進入發展階段,1.3個能夠進入市場,只有1個可以在市場上獲得商業成功[5]。

考慮到新產品開發對企業績效的重要意義和創新過程中所面臨的高不確定性,明確如何才能有效地開發出新產品就至關重要了。盡管先前的一些文獻從營銷資源、技術資源、創新制度、創新網絡等不同角度考察了新產品開發的驅動因素,但是結合當前學習型社會和知識經濟的轉型背景,從組織學習和知識轉移視角出發對新產品開發績效提升機制的實證研究還相對匱乏。

隨著FDI和我國對外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跨國公司已成為我國高技術產品研發和創新體系的重要主體。截至2007年,外資大中型工業企業在華研發人員已達17.2萬人,占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人員總數的20%;研發經費內部支出達444.42億元,占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的27.26%。從新產品產出來看,2006年外資大中型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占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總產值比重為20.2%,新產品銷售收入占大中型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19.7%,2006年外資企業在華申請專利為8.8萬件,比國內企業12.2 萬件的 2/3 還多[6]。

盡管已有一些研究證實了跨國公司在華產品創新對本土企業的技術溢出效應,然而,先前文獻大多從宏觀的視角來研究跨國公司在華產品技術研發對地區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升級、金融資本積累、勞動力市場優化之間的關系,對跨國公司在華新產品開發微觀驅動機制的考察卻并不是很豐富。

針對以上不足,本文試圖從跨國公司在華新產品開發的組織、過程和產品層面出發,考察組織學習、知識轉移和過程創新及其動態匹配關系對新產品競爭優勢、企業財務績效和管理績效的作用機制。對于在華跨國公司而言,對新產品開發績效提升機制的微觀實證考察不但有助于它們更好的在我國開展產品創新工作,也有助于其對國內企業帶來更大的技術外溢。本土企業也可以根據在華跨國公司的有益創新實踐來獲得示范效應和模仿效應,進而增加自身新產品開發的成功率和創新績效。

二、理論基礎與文獻回顧

新產品開發是促進企業發展的強勁動力之一,已有不少學者對新產品開發的績效驅動因素進行了實證考察。總體來看,這些研究主要可分為3個階段。

(一)對新產品開發績效影響因素的案例研究

早期的研究主要通過案例研究來對新產品開發的成功驅動因素進行識別,例如:Imai、Nonaka和Takeuchi對日本制造業企業的研究[7],Clark和Fujimoto對全球汽車產業的研究[8],Utterback對打字機、光學照明、平板玻璃制造、數碼影像和制冷行業的研究[9]以及Tushman和O’Really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跨案例研究[10]都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通過探索性案例分析,這些研究也提煉出了新產品開發的一些重要驅動因素,包括供應商參與、營銷-研發界面整合、創新團隊自治、建立二元組織等。雖然案例研究有助于對復雜動態的產品創新實踐進行細致的剖析和描述,然而,這種研究設計卻會受到理論抽樣和復現邏輯的局限,從而弱化了研究結果的普適性和理論效度。

(二)區分新產品開發成功和失敗因素的大樣本配對比較研究

意識到案例研究的不足,一些學者開始嘗試利用調查問卷來搜集成功和失敗新產品開發項目的實證數據并定量考察產品創新的成敗因素,這其中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Rothwell等人在英國蘇克塞斯大學開展的 SAPPHO項目[11]、Cooper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領導的 NewProd項目[12]、Maidique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主持的Stanford Innovation項目[13]以及 Souder開展的 INTERPROD 項目[14]。Rothwell等學者通過對英國化學化工產業43對成功和失敗新產品開發項目的實證研究,識別出了5個與新產品開發成功最為密切相關的因素,包括理解用戶需求、提高開發效率、構建創新網絡、注重市場導向以及實施創新激勵[11]。在這之后,Cooper調查了加拿大103家制造業企業開發的195個新產品項目,提煉出營銷資訊獲取、技術獨特性、營銷管理協同、環境動態程度、企業資源基礎、以及產品上市速度6類績效提升因素[12]。隨后,Maidique和Zirger又在斯坦福大學開展了針對美國電子行業的大規模調查,通過對158個新產品開發項目的實證研究,揭示出了跨部門溝通、產品創新戰略、制度規范化、以及管理正式化等驅動變量[13]。1994至2000年間,美國科技學術管理研究中心的William Souder教授主持了更大規模的INTERPROD項目,通過在全球19個國家同時進行的問卷調查,發現了其他一些驅動新產品開發績效的關鍵因素,包括高層團隊支持、項目經理能力、權變的產品設計、創新授權、市場敏感性等[14]。

利用精細化的研究設計和科學的研究方法,這一階段的研究使得對新產品開發成功關鍵因素的分析得到進一步發展,對各變量間作用關系的理解也更加清晰。但是,這些研究大多側重于新產品開發前端,理論切入點也較為單一,因此從多個視角出發剖析新產品開發的成功關鍵因素也就變得很有必要了。

(三)新產品開發績效提升因素的多元化研究

從2000年至今,對新產品開發績效提升因素的研究進入了一個多元化發展階段,表現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的多樣化、理論視角的多維度、以及研究情境的多層次和跨國界比較。例如,在研究設計上開始出現計算機仿真模擬、動態模型、實驗、以及決策優化分析等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樣本也包括了國際合資企業、創業型企業以及技術聯盟等不同的對象,基于制度理論、社會資本和社會網絡等理論視角的研究不斷涌現,在研究情境上也出現了跨越多個國家的比較實證研究。例如,Atuahene-Gima和Murray基于社會資本的視角考察了中國高技術創業企業的新產品開發模式,利用179家高技術企業的調查問卷,實證發現管理者關系網絡、創新團隊間信任及認知一致性可以顯著提升創業型企業的新產品開發績效[15]。Luo、Kannan和Ratchford基于決策優化技術和動態博弈理論構建了考慮渠道商可接受程度下的制造商新產品開發模型,利用249個被試樣本的實驗研究,揭示出了消費者偏好、零售商現有庫存產品和競爭企業的定價機制對新產品開發成功率的影響[16]。Song、Di Benedetto和 Zhao考察了生產 -配送合作模式對新產品開發績效的作用關系,通過對295家美國制造業企業和255家日本制造業企業的跨國比較研究,作者發現生產-配送合作對新產品開發績效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而市場競爭強度和組織戰略類型則對美國和日本企業產生了不同程度的調節效應[17]。

總體而言,上述研究對新產品開發的理論和實證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從將新產品開發視為不連續獨特性事件轉變為可以管理并且需要管理的系統性活動,極大地推動了新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研究的進步。然而,既有文獻對新產品績效的測量較為單一,大多聚焦在財務績效指標,對新產品成功因素的考察也較少涉及到過程層面。針對這些不足,本文在對8家跨國公司高管團隊的實地訪談基礎上,結合文獻分析,立足于組織、過程和產品三個分析層面,考察組織學習、知識轉移和過程創新及其動態匹配機制對新產品競爭優勢、企業財務績效和管理績效的影響機理,這不但有助于進一步完善和擴展新產品開發與管理理論,也有利于在華跨國公司和本土企業新產品開發的實踐規律提升。

三、研究假設

(一)組織學習對知識轉移和過程創新的作用關系

組織學習是組織在復雜動態及不確定的環境中,通過結構化、分層次的學習,實現組織能力提升、克服發展障礙、順利實施變革的社會化行為[18]。許多研究都發現組織學習是影響知識轉移的一個重要因素,通過組織學習,組織成員可以獲取、利用并創造與組織經營密切相關的知識,并在組織內進行共享和轉移從而使組織價值獲得提升[19]。Nonaka和Takeuchi通過對日本制造業企業的實證研究,發現新產品開發是一個高度的知識創造過程,而組織的學習能力則會顯著影響企業對知識的吸收、消化與利用[20]。擁有高水平學習能力的企業會更為容易的轉移和應用邊界外的新知識,從而更可能取得創新的成功[21]。在動態復雜的超強競爭環境下,組織學習已成為組織轉移和發展新知識的重要條件,事實上,知識轉移緊密依賴于企業能否有效獲取外界的新知識,而組織學習則為企業獲得和積累新知識提供了必要手段。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在華跨國公司的組織學習對其知識轉移具有正向影響

組織學習不但有助于知識轉移的開展,也是影響過程創新的重要因素。Gómez等學者發現組織學習是企業學習存量和流量相互作用的結果,組織的學習能力不僅影響到產品研發的概念識別,也影響到產品研發的過程創新[22]。Argyris和Schon把組織學習視為各種知識生產流的組合,認為在相同的組織情境下,有效的組織學習可以提高企業的過程創新能力[23]。Stata發現在知識密集型的產業中,只有個人與組織通過持續學習進而引致創新,才能成為組織中唯一可持續競爭優勢的來源[24]。

另一些學者將組織學習視為一個信息處理的過程[19],組織理論的有關研究認為[25],利用組織學習來有效降低任務相關的不確定性是驅動企業進行信息處理的關鍵力量。根據技術創新流程的觀點[1],新產品開發也是一項組織任務,因此同樣可被視為一個任務相關的組織學習過程,新產品開發能否成功取決于組織能否通過有效的學習來降低創新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在華跨國公司的組織學習對其過程創新具有正向影響

(二)知識轉移對過程創新和新產品競爭優勢的影響機制

知識轉移是知識源和知識接受方之間進行知識交換的動態過程[26]。先前的一些文獻已經發現知識轉移對產品創新的關鍵作用。Darr、Argote和Epple研究發現,重視知識轉移的高技術企業比那些不重視知識轉移的企業具有更高的創新能力[27]。Nonaka發現只有那些持續創造新知識,將新知識在整個組織中共享的企業才能夠開發出更多的新工藝和新產品[28]。Grant和Gregory的研究表明,組織的知識轉移越有效,其對企業創新過程和新產品績效的正向影響就越明顯[29]。Cavusgil等人發現隱性的知識轉移通過促進知識整合過程從而驅動過程創新并提升了新產品競爭力[30]。

由全球創新網絡與創新實踐而積累起來的企業知識,有助于跨國公司提高當地承諾、減少運作不確定性及增強企業的經濟效率。事實上,知識在跨國公司內部的多向轉移可以使其獲取學習曲線和經驗曲線,而比一般企業更龐大的組織規模,也使公司體系內部成為顯性和隱性知識跨組織轉移的有利場所,從而使其獲得了過程創新能力和新產品競爭優勢。因此,基于上述討論,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在華跨國公司的知識轉移對其過程創新具有正向影響

H4:在華跨國公司的知識轉移對其新產品競爭優勢具有正向影響

(三)過程創新對新產品競爭優勢和管理績效的作用關系

過程創新是指產品生產技術和制造流程上的變革,包括新工藝、新設備和新的管理系統[32]。Chesbrough和Teece的分析表明,過程創新會對新產品競爭優勢造成影響,這種影響往往表現為創新路徑上的因果關系[33]。Pisano和 Wheelwright的實證研究也指出,高技術行業中的一些公司通過把過程創新作為產品創新體系中的前置因素,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功[34]。Capon等人在研究美國制造業企業時發現,過程創新不好的企業其最終開發出的新產品競爭力也會降低[35]。

在跨國公司的新產品開發過程中,過程創新通常涉及到企業生產制造和工藝流程的各個環節,產品設計和生產過程中任何環節的變化都可能會直接影響到最后的產品產出。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5:在華跨國公司的過程創新對其新產品競爭優勢具有正向影響

過程創新也會影響企業的管理績效。管理績效意味著企業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中的運營效率和有效性[36],Tidd、Bessant和 Parvitt指出,新產品開發是一個涉及到新技術研發、產品原型設計、測試、制造和市場化的綜合過程,是包括科技、組織、營銷、管理等活動的集成體系,而有效的過程創新則有助于企業整合這些活動,進而提高新產品開發的運營效率和運營有效性[37]。Myers、Sivakumar和Nakata也指出,過程創新具有干中學和路徑依賴的特征,新生產工藝和新運營系統的使用不僅能夠減少研發成本,也可以提高管理效率[32]。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中,跨國公司通過創新制造流程,不但可以縮短產品開發周期,也可以減少開發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進而有助于提升產品創新的管理可控程度和管理有效性。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設6如下:

H6:在華跨國公司的過程創新對其管理績效具有正向影響

(四)新產品競爭優勢對財務績效的驅動效應

新產品競爭優勢是指企業開發的新產品在質量、性能價格比和上市周期等方面相對競爭對手而言的優越性[38],而財務績效則是企業相比競爭對手而言在銷售收入和盈利能力等財務指標上的優越程度[1]。創新擴散理論指出,產品競爭優勢是驅動新產品采用、進而提升企業績效的關鍵因素之一[39]。Song和Parry對日本412個突破性創新產品和375個漸進性創新產品的比較實證研究揭示,新產品競爭優勢不但是產品商業化成功的重要衡量要素,也有助于擴大企業的市場份額,并增加企業的盈利能力[38]。Cooper對102個成功新產品和93個失敗新產品的比較研究也發現,新產品競爭優勢不但可以提升企業的利潤率,也對企業開發新市場和創造新機會有著重要貢獻[1]。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得出如下假設:

H7:在華跨國公司的新產品競爭優勢對其財務績效具有正向影響

(五)管理績效對財務績效的影響機制

新產品開發績效評估是一個綜合體系,Brown和Eisenhardt指出,完善的產品績效評價需要同時考察管理指標和財務指標兩個維度,他們的研究還發現好的產品開發管理績效可以引致更高的財務績效[36]。其他一些研究也發現了管理績效與財務績效之間的相關性,Song和Parry對788個日本新產品項目和612個美國新產品項目的實證研究發現,從長期來看,企業管理績效對其財務績效呈現出正向的作用關系[40]。Thieme等學者指出,管理績效顯示了企業新產品開發過程的效率和效果,而財務績效則表明了企業新產品商業化的成功程度,作者對64個日本企業的新產品和128個韓國企業的新產品開發項目的比較實證研究揭示,管理績效對財務績效具有明顯的正向驅動作用(韓國樣本和日本樣本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16和 0.31,P <0.05)[41]。

事實上,管理績效體現了企業過程創新和產品創新的實施效果和達標程度,擁有卓越管理績效的新產品開發項目不但能夠比競爭對手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還可以為顧客提供更優異的產品價值,從而增加企業銷售收入和利潤水平。因此,本文提出假設8如下:

H8:在華跨國公司的管理績效對其財務績效具有正向影響

四、研究設計

(一)問卷設計過程

參考陳曉萍、徐淑英和樊景立提出的建議[42],本文的問卷設計過程分為以下3個步驟:

1.檢索文獻,尋找相關的研究量表,為變量測量奠定基礎

為了保證信度和效度,本文的所有量表都是在國內外學者已提出的被證實有效的度量指標基礎上修改得到的。通過梳理關于組織學習、知識轉移和新產品開發的相關文獻形成各變量的初始測量問項。

2.專家小組討論,修正初始測項

我們通過研究團隊小組討論和企業訪談對問卷進行分析,消除了一些問項的歧義和不明確之處,形成了本研究的初始調查問卷。

3.小樣本預測試,形成最終問卷

小樣本預測試分為兩個過程,首先將問卷請我們團隊的EMBA校友進行填答,然后通過郵件和電話詢問他們對于量表的改進意見;同時也把問卷放到互聯網上進行預測。參考預測試的結果和企業界校友的建議,我們再次對量表進行了修訂,刪除了個別問項,最終形成了本研究的7級Likert調查問卷。

(二)樣本選擇與數據搜集程序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在華跨國公司,包括在華跨國公司的地區總部、子公司以及控股的合資企業三種類型??紤]到在華跨國公司這一研究對象的特殊性,以及企業產品創新和技術研發活動的研究敏感性,本研究委托北京一家專業的市場調研公司來幫助搜集問卷。委托合同包括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問卷數據的采集,第二部分是委托調研公司幫助我們預約對10家在華跨國公司高管團隊的上門訪談,為了滿足樣本的代表性,我們同時要求填寫問卷的跨國公司在華規模必須大于200人,必須在華擁有研發中心和制造工廠,而且近3年內在中國至少成功開發出了一款新產品。

本次數據搜集和實地訪談歷時近3個月,調研公司首先根據我們的樣本要求對它們自有的在華跨國公司數據庫進行初篩,在此基礎上利用隨機跳號方法對初篩樣本進行隨機抽樣,然后利用專業呼叫中心對這些抽樣出的公司進行問卷發放,最后一共收回有效問卷165份,所有填寫問卷的在華跨國公司都符合了以上所列的樣本要求。

我們對這165家在華跨國公司進行了描述性統計。具體分布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樣本在華跨國公司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三)研究變量的測量

本研究共需要測量六個變量,分別是組織學習(OLE)、知識轉移(KTR)、過程創新(PSI)、新產品競爭優勢(PIC)、企業財務績效(FPE)和管理績效(MPE)。

1.組織學習的測量

本研究的初始問卷參考了Baker和Sinkula[19]、Hult和 Ferrell[21]以及 Gómez 等學者[22]的研究,結合對8家在華跨國公司10位高層管理者的訪談反饋,最終采用了市場研究、新產品研討、對新知識與新技術的學習等3個測項。

2.知識轉移的測量

在參考了 Cavusgil等學者[30]、Subramaniam 和Venkatraman[31]、Gupta 和 Govindarajan[43]以及 Simonin[44]的研究后,本文采用知識交流與共享、部門溝通和聯系以及知識管理情況等3個問項來測度在華跨國公司的知識轉移。

3.對過程創新和新產品競爭優勢的測量

參 考 Cooper[12]、Maidique 和 Zirger[13]、Souder[14]以及 Song 和 Parry[38]的研究,本文采用更新生產設備、創新工藝流程、以及開發新的管理控制系統3個測項來測量過程創新;從新產品相對于競爭對手的性能價格比、開發周期、以及產品盈利能力等3個方面來測量在華跨國公司的新產品競爭優勢。

4.對企業財務績效和管理績效的測度

基于 Page[5]、Brown 和 Eisenhardt[36]以及 Thieme等學者[41]的研究,本文采用運營效率和運營有效性兩個指標來測度在華跨國公司的管理績效;采用相比于競爭對手的投資收益率和銷售利潤率兩個指標來測量在華跨國公司的財務績效。所有測項的具體內容及信度系數詳見表2。

五、數據分析和實證結果

(一)量表的信度分析

在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和路徑分析之前,為了進一步驗證問卷量表的可靠性與有效性,需要對量表的信度進行檢驗。我們調用SPSS 15.0的信度分析功能,得到項目-總體相關系數(Item-Total Correlation)和信度值(Cronbach’s Alpha),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量表測項與信度分析結果

由表2可知,所有16個測項的項目-總體相關系數都超過了0.4,6個因子的信度值分別為0.690、0.745、0.872、0.844、0.919 和 0.836。這些都符合了項目-總體相關系數應大于0.35,信度值應大于0.6的判斷標準[45],表明本研究量表的信度較好,可以進行隨后的驗證性因子分析[46]。

(二)驗證性因子分析

本文利用AMOS 5.0結構方程模型軟件進行了驗證性因子分析,如圖1所示。

圖1 本研究的驗證性因子分析模型

根據圖1,從絕對擬合指數來看,χ2/df=2.245,滿足必須小于3 的要求,P <0.05,達到了顯著性水平,表明測量模型的協方差矩陣與實證數據的協方差矩陣間存在顯著性差異。觀察相對擬合指數,CFI=0.931、IFI=0.932、TLI=0.906,均滿足了必須大于0.9的要求。從簡約擬合指數來看,PGFI=0.573、PNFI=0.655,也滿足了必須大于0.5的要求。最后考察近似誤差指數,我們看到近似誤差均方根RMSEA=0.087,同樣滿足了要求小于0.1的臨界值[47]。故從整體上看,各因子具有較好的效度,模型擬合得非常好,表明理論模型可接受,可以進行下一步的路徑分析和假設檢驗[46]。

(三)路徑分析和假設檢驗

利用AMOS結構方程模型軟件,計算得到本研究的路徑分析模型如圖2所示:

表3計算出了結構模型各潛變量間的路徑系數(Estimate)、標準差(S.E.)、臨界比值(C.R.)、顯著性(P)和假設檢驗結果。

圖2 本研究的路徑分析模型

表3 結構模型的路徑分析和假設檢驗結果

由表3可知,8個研究假設中有7個都得到了支持。組織學習對知識轉移和過程創新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431 和0.677,均在 p <0.01 的水平上達到了顯著性;知識轉移對過程創新的路徑系數為0.333,在p<0.01的水平上呈現出顯著性。過程創新對新產品競爭優勢和管理績效的路徑系數分別為0.813 和 0.927,也都在 p <0.01 的水平上得到了顯著支持;最后,新產品競爭優勢和管理績效對財務績效的促進作用也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路徑系數為0.569 和0.380,并分別在 p <0.05和p<0.1的水平上達到了顯著性。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我們發現知識轉移對新產品競爭優勢的驅動關系并未得到證實,然而觀察相關系數,我們看到兩者間的路徑系數為0.085,呈現為正值,表明知識轉移對新產品競爭優勢的正向作用關系在理論上仍然是成立的。事實上,路徑系數不顯著的原因可能源于過程創新在知識轉移與新產品競爭優勢之間的傳遞效應。過程創新是新產品競爭優勢的前提和基礎,新產品競爭優勢則是過程創新的載體和目標。知識基礎觀認為,組織是一個知識的集合體[48],產品創新的關鍵要素之一就在于企業在新產品開發過程中能否有效的管理和使用這些知識[49]。盡管知識創造和學習都是發生在個體層面的[48],但是只有將其放置于過程情境下,這種對知識的轉移和利用才有可能在組織層面上產生[29]。因此,對于跨國公司在華的新產品開發實踐而言,知識轉移的驅動效應首先作用于過程創新層面,只有當企業在創新過程中較好的整合和轉移了利用組織學習獲取的新知識后,才能將這些整合好的新知識傳遞到產品層面,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知識轉移對過程創新的路徑系數遠大于其對新產品競爭優勢的路徑系數(前者為0.333,后者僅為0.085)。對于在華跨國公司而言,這意味著他們不但需要注重新知識獲取的數量和質量,也需要在新產品開發中強化過程控制,保障知識轉移的效率和效果,才能更好的提升過程創新和新產品競爭優勢。

(四)穩健性檢驗

為了進一步確保實證分析結論的可靠性,本文又對研究假設進行了穩健性檢驗。參考邱皓政提出的觀測變量的路徑分析方法(Path Analysis with Observed Variables)[50],得到本研究的穩健性檢驗結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穩健性檢驗的參數估計結果與前文的回歸結果間并沒有實質性的差別,路徑系數的顯著性有所增強,假設檢驗的結果也與前文保持了一致,反映了本研究實證分析結論的可靠性。

表4 本研究的穩健性檢驗結果

六、結論與討論

隨著市場運營環境的日益動態復雜,新產品開發已成為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商業化成功的新產品不但能夠通過重塑價值鏈和價值分配體系使企業定義新競爭規則,也有助于企業樹立品牌形象、把握創新機會、迅速實現成長?;诮M織、過程和產品分析層面,本文考察了跨國公司在華新產品開發的績效提升機制。通過對165家在華跨國公司的實證調查,研究揭示了組織學習和知識轉移對過程創新和新產品競爭優勢的驅動效應以及過程創新和新產品競爭優勢對企業管理績效和財務績效的作用機制,同時,本文還發現管理績效有助于企業財務績效的提升。

這些研究發現具有重要的理論貢獻和管理實踐價值。作為一類重要的創新主體,在華跨國公司已成為我國創新網絡中的重要節點。截至2008年,全球500強跨國公司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國建立了研發機構,在華外資企業創造的工業產值占全國總產值的 29.7%,實現出口額占全國的55.3%[6]。相比于本土企業,大部分在華外資企業通常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和相對完善的研發模式,江小涓領導的課題組通過對127家在華跨國公司的調研發現,這些外資企業的技術水平在整體上明顯高于國內高新技術企業的水平,其中全部或部分使用國內空白技術的外資企業占76.3%[51]。毛蘊詩對529家在華跨國公司的大規模問卷調研也顯示,有57.1%的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上所使用的技術與全球競爭者相比處于非常先進和先進的水平,而與本土企業相比,這一比例則達到了80.8%[52]??紤]到跨國公司在創新價值鏈中的前端地位,明確其新產品開發的成功驅動因素和績效提升機制就變得至關重要了。基于新的理論研究視角和大規模問卷調查,本文對此做出了明確回應,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在華跨國公司和本土企業需要注重新產品開發前端的組織學習和知識轉移實踐,同時強化過程創新,明確新產品競爭優勢對提升企業績效的重要性。

本文也具有一些不足,有待今后進一步研究完善。首先,本文僅僅搜集了同一時點上的橫截面數據對多變量進行共時性研究,這有可能限制我們對新產品開發動態過程的理解。在條件許可的情形下,未來也可以采取縱向追蹤調查與跨案例比較分析相互驗證的方法,以更好的揭示出跨國公司在華新產品開發的績效提升因素及其相互間作用關系。其次,盡管本研究為本土企業如何更好的管理新產品開發實踐提供了一些參考和建議,但本文并未將本土企業的實證數據納入研究模型。未來也可以嘗試搜集本土企業的調查數據并將其與在華跨國公司的新產品開發實踐進行比對研究。最后,新產品開發是一個動態體系,在創新過程中,市場動蕩性、技術動蕩性及產業競爭強度又會對本文研究模型產生何種調節效應?這些都是值得今后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1]CooperR.Winning at New Products: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from Idea to Launch[M].New York:Basic Books Publishing,2001:43-47.

[2]AdamsM.First Results from the 2003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tudy[C]//PDMA Handbook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2005:122-139.

[3]O’Connor Alan DAyers.Building a Radical Innovation Competency[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2005,48(1):23-31.

[4]Booz,Allen.New Products Management for the 1980’s[M].New York:Hamilton,Inc,1982:22-23.

[5]PageA.Assess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Establishing Crucial Norm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3(10):273-290.

[6]孔欣欣,郭鐵成.外資在華研發戰略和我們的對策[J].創新科技,2008(12):51-53.

[7]ImaiK,NonakaI,TakeuchiH.Managing the NPD Process:How Japanese Companies Learn and Unlearn[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85:191-193.

[8]ClarkK,FujimotoT.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0:208-209.

[9]Utterback J.Master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How Companies Can Seize Opportunities in the Face of Technological Change[M].Boston,MA: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4:82-84.

[10]Tushman M,O’Reilly C.Winning through Innovation:A Practical Guide to Lead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Renewal[M].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7:311-315.

[11]Rothwell R,Freeman C,Horsley A,Jervis V,Robertson A,Townsend J.SAPPHO updated-Project SAPPHO Phase II[J].Research Policy,1978(3):258-291.

[12]Cooper R.A Process Model for Industrial New Product Development[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83,30(1):2-11.

[13]Maidique,A.Zirger,B.A Study of Success and Failure in Product Innovation:The Case of the U.S.Electronics Industry[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84,31(4):192-203.

[14]Souder E.Managing New Product Innovations[M].Maryland:Rowman Publishers,2000:177-179.

[15]Atuahene-Gima K,Murray J.Exploratory and Exploitative Learning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on New Technology Ventures in Chin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rketing,2007,15(2):1-29.

[16]Luo,L.,Kannan,K.,and Ratchford,B.,New Product Development under Channel Acceptance[J].Marketing Science,2007,26(2):149-163.

[17]Song M,Di Benedetto A,Zhao Y.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Manufacturer-Distributor Cooperation:An Empirical Test in the U.S.and Japan[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8,36(2):215-233.

[18]March J.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

[19]Baker W,Sinkula J.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Market Orientation and Learning Orientation o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9,27(2):411-427.

[20]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ing the Dynamic of Innov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355-368.

[21]Hult T,Ferrell O.Global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city in Purchasing:Construct and Measure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7,40(2):97-111.

[22]Gómez P,Céspedes-Lorente J,Valle-Cabrera R.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A Proposal of Measure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5(5):715-725.[23]Argyris C,Sch?n D.Organizational Learning:A Theory of Action Perspective[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78:65-71.

[24]Stata R.Organizational Learning:The Key to Management Innovation[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89,30(3):63-74.

[25]Lawrence P,LorschJ.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Complex Organization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67,11(2):1-47.

[26]Davenport T,PrusakL.Working Knowledge:How Organizations Manage What They Know[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80-82

[27]Darr E,Argote L,Epple D.The Acquisition,Transfer and Depreciation of Knowledge in Service Organizations:Productivity in Franchises[J].Management Science,1995,41(11):1750-1762.

[28]Nonaka 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1,69(11):96-104.

[29]Grant E,GregoryM.Tacit Knowledge,the Life Cycle and International Manufacturing Transfer[J].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1997,9(2):149-161.

[30]Cavusgil S,Calantone R,Zhao Y.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and Firm Innovation Capabi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Industrial Marketing,2003,18(1):6-21.

[31]Subramaniam M,Venkatraman N.The Determinants ofTransnational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Capability:Testing the Influence of Transferring and Deploying Tacit Overseas Knowled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4):359-378.

[32]Myers W,Sivakumar K,Nakata C.Implementation of Industrial Process Innovations:Factors,Effects,and Marketing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1999,16(2):295-311.

[33]Chesbrough H,Teece D.When Is Virtual Virtuous?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74(1):65-73.

[34]Pisano G,Wheelwright C.The New Logic of High-tech R&D[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5):93-105.[35]CaponN,FarleyJ,LehmannR,HulbertH.Profiles of Product Innovators among Large U.S.Manufacturers[J].Management Science,1992,38(2):157-169.

[36]BrownS,Eisenhardt K.Product Development:Past Research,Present Findings,and Future Direc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2):343-378.

[37]Tidd J Bessant J,Parvitt K.Managing Innovation;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Market,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M].New Jersey:John Wiley and Sons,Ltd.,2001:19-20.

[38]Song M,Parry M.Challenges of Man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Breakthrough Products in Japan[J].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1999,17(6):665-688.

[39]Rogers E.Diffusion of Innovation[M].New York:Free Press,1983:169-177.

[40]Song M,Parry M.A Cross-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of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es: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7,61(2):1-18.

[41]Thieme J,Song M,Shin G.Project Manage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Product Survival[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3,20(2):104-119.

[42]陳曉萍,徐淑英,樊景立.組織與管理研究的實證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78-211.

[43]Gupta A,Govindarajan V.Knowledge Flows with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4):473-497.

[44]Simonin B.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4,35(5):407-427.

[45]Nunnally J,Bernstein I.Psychometric Theory[M].New York:McGraw-Hill,1994.

[46]侯杰泰,溫忠麟,成子娟.結構方程模型及其應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134-176.

[47]Steiger H.Structural Model Evaluation and Modification:An Interval Estimation Approach[J].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1990,25(2):173-180.

[48]Grant R.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1):109-122.

[49]Kogut B,Zander U.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J].Organization Science,1992(3):383-397.

[50]邱皓政.結構方程模式:LISREL的理論技術與應用[M].臺北:雙葉書廊,2003:1017-1019.

[51]江小涓.吸引外資對中國產業技術進步和研發能力提升的影響[J].國際經濟評論,2004:(2):13-18.

[52]毛蘊詩,李 敏,袁 靜.跨國公司在華經營策略[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61-62.

(本文責編:海 洋)

Th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Mechanism for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n China

QIN Jian1,XU Zi-bin2
(1.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TEDA College,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457,China;2.Business School,University of Missouri,Missouri 64111-2499,U.S.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mechanism of MNCs’(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new product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organizational,process,and product analysis levels in China.Using the 165 questionnaires,we employ factor analysis,path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o test hypothesis.The results show the driven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knowledge transfer,process innovation and their dynamic fit mechanism to the new product competitive advantage,management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the MNCs.Finally,we close the article by discuss its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managerial implications,limitations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New Product Development(NPD);performance improvement mechanism;MNCs

F270

A

1002-9753(2011)03-0128-12

2010-10-14

2011-03-0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0YJC630192);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06JDXM133);天津市科技發展戰略研究計劃項目(10ZLZLZF03000)。

秦 劍(1981-),男,重慶人,南開大學泰達學院國際商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管理學博士。

猜你喜歡
產品研究企業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業
當代水產(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敢為人先的企業——超惠投不動產
云南畫報(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2015產品LOOKBOOK直擊
Coco薇(2015年1期)2015-08-13 02:23:50
新產品
玩具(2009年10期)2009-11-04 02:33: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成肉网| 久久先锋资源| 午夜性刺激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综合中文字幕国产精品欧美| 亚洲成肉网|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欧美一级高清片久久99|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亚洲大学生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无码在线午夜电影| 熟妇丰满人妻|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亚洲手机在线| 91av国产在线|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久久中文字幕av不卡一区二区|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日韩A∨精品日韩精品无码|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二区三区| 97se亚洲综合在线韩国专区福利| 无码内射在线|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香蕉综合在线视频91| 日本午夜网站| 中文字幕人成人乱码亚洲电影|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在线看免费无码av天堂的| 国产成人毛片|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五月综合色婷婷|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九九热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国产精品视频导航|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亚洲美女一级毛片| 一区二区理伦视频|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国产欧美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日韩AV高潮在线| 97se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人人射|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91九色国产porny| 国产va免费精品|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又黄又爽视频好爽视频| 日本午夜影院|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无码日韩人妻精品久久蜜桃|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日韩高清成人| 亚洲无码91视频| 91网址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资源| 无码福利日韩神码福利片| 91网址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