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航總醫院(100123)葉衛東
左旋布比卡因是酰胺類局部麻醉藥,它與目前國內廣泛應用的含有50%R型和50%S型鏡像體的消旋混合體布比卡因相比,藥效類似,但其毒性相對較小[1][2]。因此,本研究在臂叢神經阻滯中選用鹽酸左旋布比卡因和鹽酸布比卡因,觀察其臨床藥效及不良反應。
1.1 一般資料 選擇頸肩部和上肢擇期手術病人60例,ASAⅠ~Ⅱ級,無心、肺及肝、腎疾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病例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30例,選用鹽酸左旋布比卡因(LBUP組),其中男性25例,女性5例,年齡22~51歲,體重49~69kg。對照組30例,選用鹽酸布比卡因(BUP組),其中男性24例,女性6例,年齡20~47歲,體重47~70kg。
1.2 麻醉方法 LBUP組和BUP組分別含肌間溝入路10例,腋路10例,鎖骨上溝10例。操作方法:①鎖骨上肌間溝阻滯法:病人仰臥去枕,頭轉向腱側,令病人抬頭,充分顯露胸鎖乳頭肌鎖骨頭后,以左手食指置于該肌腹外側緣,放松頭部,食指向外滑過前斜角肌,即進入前、中斜角肌肌溝,進針深度內1cm左右,抽吸無回血,緩慢注入麻藥。②腋路阻滯法:病人仰臥,上肢外展90°,肘外旋并屈曲,在腋窩頂端觸摸動作。穿刺針在觸摸點上方,指向腋窩頂部,穿入鞘膜往往有破感,穿刺到位后,針頭可隨動脈搏動,即可確定針尖已刺入鞘膜內,即可注入局麻藥;③鎖骨上阻滯法:病人仰臥,患者肩下墊一薄枕,頭轉向對側,盡量使患側肩胛下垂,使臂神經叢拉緊更近于皮膚表面。在鎖骨中點上方1~1.5cm處做一皮點,經皮丘向內、后及下方刺入,進針1~2cm可刺中第一肋骨面,緊貼肋骨上面尋找臂叢神經。如上肢出現異感,回抽無血,即可注藥。所有操作均由同一位經驗豐富的麻醉醫師完成。注藥濃度:兩組病例注藥均不加腎上腺素。試驗組為鹽酸左旋布比卡因0.375%,對照組為鹽酸布比卡因0.375%,總量均為25ml。
1.3 指標觀察
1.3.1 一般指標 病人入室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鈉0.1g,入室后開放靜脈通道,鼻塞管吸氧,行常規監測。靜臥5min后記錄HR、BP、SpO2,作為基礎值。并記錄麻醉后5min、20min、30min病人的HR、BP、SpO2。同時,注意觀察患者有無眩暈、惡心、抽搐等不良反應。
1.3.2 藥效時間 藥物起效時間:從局麻藥注入完畢后到患者開始出現發熱、麻木等感覺的時間;完全阻滯時間:采用針刺法,用針輕刺病人皮膚表面無痛,即可為進行外科手術時間,也為阻滯完全時間;持續時間:從局麻藥注入完畢到患者感覺傷口略有疼痛感的時間。
1.3.3 神經阻滯效果評價 優:對術中刺激均無痛覺,手術順利完成;良:切皮有感覺,不痛,加用少量輔助藥能順利完成手術;差:不能夠耐受手術,需重新麻醉或輔助阿片類藥物。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兩組病人年齡、性別組成、體重、手術操作方法組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麻醉后各時點HR、BP、SpO2無明顯差異(P>0.05)。兩組神經阻滯部位相等,其中腋窩入路阻滯20例,肌間溝入路阻滯20例,鎖骨上入路阻滯20例,每組兩種阻滯方法各選10例。
2.2 藥效時間 兩組起效時間均在4min左右,LBUP組(3.7±1.2min)略快于BUP組(4.5±2.3min),但統計學無明顯差異(P>0.05);完全阻滯時間LBUP組為19.2±5.5min,BUP組為20.4±2.3min,兩組無明顯差異(P>0.05);持續時間LBUP組和BUP組分別為280.2±55.2min和252.4±45.1min,LBUP組長于BUP組(P<0.05)。見附表1。
2.3 阻滯效果 兩組阻滯效果無明顯差別(P>0.05)。見附表2。
2.4 術中不良反應 BUP組有2例出現劇烈惡心、嘔吐,其中1例出現金屬味、耳鳴等癥狀。在用鎮吐藥和咪唑安定2mg后好轉;LBUP組未出現不良反應;兩組均無心律失常出現;不良反應兩組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
BUP是臨床應用較早的藥,是其左右消旋體的混合物。但由于其R(+)型鏡像體的心臟毒性作用大,引起循環衰竭和驚厥比值較小,過量或誤入血管可產生嚴重的毒性反應,往往循環衰竭與驚厥同時發生,一旦心臟停搏,復蘇甚為困難[3]。而在臨床使用過程中臂叢阻滯、頸叢阻滯麻醉所導致的局麻藥中毒可能性比硬膜外麻醉要大。需要麻醉醫生對病人體質和以往過敏史都要充分了解。

附表1 兩組藥效阻滯時間

附表2 兩組阻滯效果
LBUP是從消旋布比卡因中提取的S(-)型鏡像體,由于剔除了心臟毒性大的R(+)型鏡像體,所以心臟毒性和中樞神經毒性比BUP更小,應用更加安全[4]。唐曉莉等從藥代動力學方面也證實,0.375%左旋布比卡因臂叢神經阻滯,其血藥濃度-時間曲線均符合二房室開放模型,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反應發生率低,適合臨床推廣應用[5]。而LBUP和BUP中的兩種消旋體分子結構相同,所以它們神經阻滯的作用相似,動物實驗也證明它們有相同的麻醉潛能[6]。
LBUP和BUP在臂叢麻醉中的起效時間和鎮痛效果報道不一,這可能跟藥物濃度、穿刺方法、神經叢的準確操作和判斷標準有些差異造成的。但大多報道顯示LBUP略快于BUP。李巧兒將0.25%LBUP用于臂叢神經阻滯(肌間溝入路)下行鎖骨及肩關節手術,具有與相同濃度的BUP相同的鎮痛效果,且其感覺阻滯起效時間比BUP更快,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亦較之更小,術后鎮痛時間長于BUP[7]。而易浩暉報道麻醉效果沒有差別。
本研究通過三個入路進行臂叢麻醉,顯示LBUP組起效時間略快于BUP組,但統計學無差異,與部分文獻報道一致,而LBUP鎮痛維持時間長于BUP組(P<0.05),與文獻報道一致。局麻藥維持時間的長短跟藥物與蛋白結合的時間明顯相關,結合時間越長藥效越長,LBUP與蛋白的結合率高于BUP可能是其麻醉時間長于后者的重要原因之一。兩組之間阻滯鎮痛效果無差異(P>0.05),與文獻報道一致,證明LBUP與BUP一樣能夠充分滿足手術的需要。但是BUP組有2例出現劇烈惡心、嘔吐,其中1例出現金屬味、耳鳴等癥狀。這兩例病人均來自于腋路阻滯法,操作時不小心穿破了動脈,局麻藥可能因此進入了血液,導致比較嚴重的毒性反應。LBUP組無1例出現不良反應。除此之外,兩組病人一般生命體征均無明顯變化,說明本劑量既能很好的完成手術要求,在不誤入血管的前提下對病人生理功能影響很小。
因此,0.375%LBUP在臂叢麻醉三個入路的麻醉效果略強于BUP,而且毒性較小,使用更安全。若病人經濟條件允許,建議用LBUP替代BUP在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