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方城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473200)王海平 金玉玲
2009年3月22日上午,河南省方城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接到拐河鎮防保站的報告,該鎮文曲小學發生了數例疑似水痘病例,縣衛生防疫站接到報告后,立即派專業人員對該學校進行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經調查,該學校自3月10日~4月2日,共出現水痘病人38例,病例年齡最小4歲,最大13歲,罹患率為9.05%。現將調查處理情況報告如下:
1.1 疫情調查 由方城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專業人員入校調查,按照統一表格對所有病例進行個案調查。
1.2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學的方法進行分析。
1.3 統計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Excel 2000軟件進行分析。
2.1 學校概況 文曲小學位于拐河鎮政府所在地,系全日制寄宿制管理學校。學校有學前班和1~6年級共14個班級,在校學生420人,其中,學前班73人。在校男生243人,女生177人。24~36人∕班,12~15人∕寢室。學生來源于拐河鎮本地和附近的獨樹、四里店等鄉鎮(三鄉鎮均屬于山區、半山區),該校成立于2007年9月,學校成立以來,無疫苗針對傳染病發生。
2.2 臨床表現 所有病人均出現發熱(體溫37.6℃~38.2℃)不適、厭食等癥狀。分批出現的紅色斑疹或斑丘疹,迅速發展為水皰,水皰周圍有紅暈,無臍眼。可見丘疹、新舊水皰及結痂同時存在。皮疹呈向心性分布,軀干部較多,頭面部及四肢遠端較少,瘙癢感重。
2.3 流行病學概況
2.3.1 首例病人,男,9歲,該校二(1)班學生,于3月10日開始出現發熱癥狀,體溫37.8℃,對癥處理后第二天,頭面及軀干陸續出現皮疹,繼續在校學習,未隔離治療,該患者無外出史及水痘患者接觸史,于發病前8天與其正患帶狀皰疹的祖父有密切接觸史。第2例是首例病人的表親,發病后仍在校學習。
本次疫情持續23天,共發病38例,合并皮膚感染者4例。
2.3.2 時間分布 首例病人發病后,由于未及時隔離治療,造成疫情在學校蔓延,在首例病人發病后的第12~20天形成發病高峰,采取控制措施后,至4月2日出現最后1例。見附圖1。

附圖1 方城縣拐河鎮文曲小學水痘疫情時間分布
2.3.3 年級分布 發病學生分布在學前班和1~5年級,六年級無病例發生。總共發病38例,罹患率為9.05%。學生發病集中在學前班和1~2年級,這三個年級共發病29例,罹患率為 16.48%,占總發病人數的76.32%。見附表。

附表 方城縣拐河鎮文曲小學水痘病例各年級發病情況
2.3.4 年齡和性別分布 38例病人中,男性發病31例,女性發病7例,男女發病之比4.43:1。各年齡組發病情況為:4歲發病3例,5~9歲發病32例,10~15歲發病3例。發病集中分布在5~9歲,占總發病數的84.21%。見附圖2。

附圖2 方城縣拐河鎮文曲小學水痘病例年齡分布
2.3.5 免疫史 38例病人有2例患者有明確免疫史,這兩例患者發熱癥狀輕,全身水痘不超過12個。
3.1 對患水痘未全部結痂的患者全部隔離治療。
3.2 對密切接觸者全部在家隔離并進行嚴密觀察。一旦發現新出現發熱癥狀的學生,立即向當地防保站報告并居家隔離。
3.3 教室和寢室進行消毒處理并經常開窗保持空氣流通。
3.4 向教師、家長和學生進行傳染病防治知識的宣傳,提高學生自我保護意識,根據自愿原則,接種水痘疫苗。
4.1 疾病控制部門接到報告時距首例病人發病已10余天。對傳染病報告不及時,延誤了控制措施的實施,是造成此次疫情蔓延的主要原因,提示要加強學校傳染病專職報告人員的責任心,及時報告出現的傳染病,以便及時對傳染病病人做到早期隔離及治療,控制疫情的蔓延。
4.2 此次疫情暴發是由易感兒童與帶狀皰疹患者密切接觸而引發的[1]。
4.3 農村地區經濟條件差,學生家長對較昂貴的水痘等二類疫苗承受力較弱,存在大量的免疫空白人群,一旦傳染源出現,易引起暴發流行。提示要提高家長和醫務人員對水痘疫苗的認識,在可能的情況下,積極對所有無明確水痘病史的兒童進行水痘疫苗接種[2]。
4.4 農村寄宿制學校住宿擁擠,衛生條件差,使近距離呼吸道傳播成為可能。提示學校要改善住宿條件,加強對學生衛生防病知識的宣傳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減少疾病傳播機會。
4.5 隨著寄宿制學校的不斷增多,疾病監測部門應加強對此類半封閉人群中容易暴發的乙類、丙類傳染病如水痘、腮腺炎、風疹[3]的監測,杜絕此類疫苗可預防的公共衛生事件在學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