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順義區空港醫院(101318)王喜瑞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明顯改變,加之迅速到來的人口老齡化,目前腦卒中已成為危害我國中老年人身體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1]。國內有關腦卒中危險因素的研究較多,但有關危險因素對腦卒中發病時病情輕重程度的影響研究較少。本文就5年間北京市順義區空港醫院住院的326例急性腦卒中病人12項潛在因素對發病時病情輕重程度的影響進行歸納整理、分析討論,建立影響腦卒中病情的logistic回歸模型。
1.1 資料
1.1.1 一般資料 全部資料來自該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入院的急性腦卒中病人。所有病例的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1995年)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標準[2],并經CT或MRI證實。
1.1.2 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 自發腦卒中發病至入院時間在一周以內,符合腦梗塞或腦出血診斷標準且經CT或MRI證實。
1.1.3 研究對象的剔除標準 暫時性腦缺血發作(TIA);腦卒中恢復期或后遺癥期;因外傷所致的腦梗塞或腦出血。
1.1.4 臨床資料 收集對腦卒中病情有潛在影響的12個項目:卒中類型(出血性卒中或缺血性卒中)、性別、發病年齡、職業、入院月份、既往高血壓、腦血管病、冠心病、風心病、糖尿病病史、營養狀況、心電圖結果。
1.2 方法
1.2.1 統計方法 模型擬合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統計學處理用統計軟件包(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PSS 13.0 for windows)完成。
1.2.2 評定標準 入院時病情判定采用改良愛丁堡-斯堪的納維亞神經病學卒中量表(MESSS)評分標準評定。入院時病情為因變量(Y),分為輕、重兩個水平。營養狀況的判別依據病歷記載采用粗測。全部資料均轉化為定量資料,各變量及因變量的定義及取值見附表。
2.1 研究對象一般情況 326例腦卒中病人中,缺血性腦卒中272例(83.44%),出血性腦卒中54例(16.56%);男性237例(72.70%),女性89例(27.30%),男女性別之比2.66∶1;年齡最小36歲,最大97歲,平均年齡65.76±8.49歲。
2.2 危險因素對病情的影響
2.2.1 模型擬合 在P<0.05水平,經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有4個變量進入方程(見附表2),分別為腦卒中類型(X1)、性別(X2)、營養狀況(X11)、心電圖(X12)。即12個研究因素中,有4個因素對腦卒中病情有影響。據附表2中B(偏回歸系數)可得出描述腦卒中發病時病情輕重的概率(P)與影響因素間的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
2.2.2 模型解釋 影響腦卒中病人病情的4個因素中,當其他3個因素條件固定,另一因素變化時對腦卒中病情影響(加重或減輕腦卒中病情)的概率。
2.2.3 模型 當出血性卒中、心電圖提示心律失常合并心肌缺血、女性、營養狀況差時,腦卒中病人發病時病情重的概率大;而當缺血性卒中、心電圖正常、男性、營養狀況好時,腦卒中發病時病情輕的概率大。

附表 變量的定義及取值

附表2 影響腦卒中病情危險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3.1 腦卒中的類型 根據附表2可知,當性別、營養狀況及心電圖結果固定時,腦卒中的類型增加1(由缺血性腦卒中變成出血性腦卒中),相應的比數比Exp(B)=4.0059,說明出血性卒中發病時病情重的發生率比缺血性卒中高4.01倍(95%可信區間2.9189-5.4978,P<0.0001)。一般出血性卒中發病急驟,往往在數分鐘至數十分鐘內病情發展到高峰,僅個別病人經較長病程才發展到嚴重程度。出血性卒中起病除肢體運動功能受損外,部分病人還有言語功能障礙及意識障礙。其主要的病理過程為血腫的占位效應致使鄰近組織受壓、移位、腦組織缺氧而產生一系列臨床征候。出血對腦組織的損害除上述因素外,還與血細胞破壞后釋放的有毒物質繼發損傷有關;缺血性卒中除腦栓塞外,大多數起病相對較慢,臨床經過大多緩和,通過抗凝、溶栓等綜合治療預后相對較好。這與筆者在臨床觀察到的情況基本一致。
3.2 性別對病情的影響 當腦卒中類型、營養狀況及心電圖結果固定時,性別增加1(由女性變換為男性),相應的比數比Exp(B)=0.5415,說明男性發病時病情重的發生率是女性的0.54倍(95%可信區間0.4047-0.7245,P<0.0001)(見附表2)。本組資料中,男性病人所占比例比女性病人多45.40%,與國內報道的約30%不一致。男性病人發病時病情輕重之比為1.25∶1(P=0.004),女性病人發病時病情輕重之比為0.69∶1(P=0.001),顯示女性病人發病時病情重,男性病人發病時病情相對比女性輕。考慮原因為:①女性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內源性17β-雌二醇和睪丸素均升高,卒中程度可能與內源性激素有關;②發病年齡有差異。不論缺血性卒中還是出血性卒中女性病人的發病年齡均較男性大,年齡愈大,機體功能衰退愈明顯,對發病時的病情及近期預后權重也大。
3.3 營養狀況對病情的影響 本組資料中,腦卒中的類型、性別及心電圖結果固定時,營養狀況增加1(由營養狀況差變到營養狀況一般),相應的比數比Exp(B)=0.6895,說明營養狀況好者發病時病情重的發生率是營養狀況差者的0.69倍(95%可信區間0.5688-0.8357,P=0.0002)(見附表2)。Davalos等顯示,近期預后不良與入院1周后出現的營養不良及增強的應激反應有關,而與年齡及入院時的營養狀況無關。營養狀況好者機體抗損傷、應激能力強,損傷后機體修復的能力強。本組資料中,營養良好者78例,發病時病情輕重之比為1.23∶1(P=0.118);營養中等者179例,發病時病情輕重之比為1.18∶1(P=0.037);營養狀況一般者48例,發病時病情輕重之比為0.49∶1(P<0.001),可見營養一般者發病時病情重者多。營養差者本組21例,該組中發病時病情輕重之比為0.33∶1(P<0.001),說明營養差者發病時病情重。
3.4 心電圖檢查結果對病情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提示當腦卒中的類型、性別及營養狀況固定時,心電圖檢查結果增加1(心電圖由正常變換到心律失常),相應的比數比Exp(B)=1.3703,說明心電圖異常者發病時病情重的發生率至少比正常者高1.37倍(95%可信區間1.2160-1.5441,P<0.0001)(見附表2)。老年人心電圖改變以缺血性心肌損害為多,為深而倒置的T波[3],其次為心律失常[4],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5],僅次于室性早搏[6]。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心臟呈退行性變、纖維化和鈣化、心房心室擴大,易引起房性、室性心律失常[7]。房顫并發卒中主要是心源性血栓引起[8],由于栓塞致突然血流阻斷,大腦未產生側支循環,因而其病變比慢性動脈粥樣硬化阻塞的病變更嚴重,更易導致死亡[9]。
本研究結果提示心電圖正常組、心肌缺血組發病時病情輕;心律失常合并心肌缺血組中,病情重者多(P<0.001)。心律失常合并心肌缺血為影響腦卒中發病時病情的危險因素[10]。
本文選定腦卒中病人12項潛在危險因素,通過非條件logistic回歸,有4項因素納入回歸方程。出血性卒中、女性、營養狀況差、心律失常合并心肌缺血是腦卒中發病時病情重的概率增大的因素;缺血性卒中、男性、營養狀況好、心電圖正常是腦卒中發病時病情輕的概率增大的因素。
在腦卒中的一級預防中要改善高危人群營養;在風濕熱急性期積極治療,糾正已有的心律失常,改善心肌供血[11];在腦卒中的二級預防中根據影響病人病情的危險因素對卒中病人加強營養,治療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12],合理使用衛生資源,努力改善預后,提高卒中病人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