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豐臺區蒲黃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075)羅利明
2型糖尿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及時預防和合理治療對于降低患病率及防治并發癥有著重要意義。在社區醫療機構中,由于醫務人員的水平有限,加之患者對糖尿病的認識不足,存在一定的誤區,以致于對使用胰島素存在著拒絕心理。為了使社區患者能夠更早期、更便利地得到有效合理的治療,更新治療理念,筆者于2007年1月~2010年8月在門診及住院患者中選擇52例2型糖尿病患者,應用口服降糖藥物聯合中效胰島素治療,取得良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月~2010年8月在北京市豐臺區蒲黃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及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52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4例;年齡45~81歲,平均65.52±6.91歲;病程2~16年。
1.2 入選標準 入選者全部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1];口服降糖藥在兩種或兩種以上聯合應用,治療時間6個月以上,血糖控制仍不理想者;患者已經發生1~2種并發癥,如腎功能減退、周圍神經病變、視網膜病變等;因經濟或其他原因未選擇專科治療者。
1.3 方法
1.3.1 在對糖尿病患者進行飲食、運動、監測、教育等個性化指導基礎上,采用中效胰島素(諾和靈N)每晚睡前注射一次,原口服藥物保持不變,每3天監測空腹血糖一次,根據空腹血糖結果調整口服藥物和胰島素用量,至血糖穩定,維持治療。中效胰島素起始劑量一般為6單位,根據血糖情況逐漸加量,每次2~4單位,最高至24單位,每晚21:30~22:00皮下注射一次。口服藥物根據患者全身情況選擇磺脲類藥物、雙胍類、α-糖苷酶抑制劑和噻唑烷二酮類藥物等。
1.3.2 治療前、治療6個月對患者用藥情況,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脂、腎功能、肝功能檢查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做出評價。
1.3.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
2.1 經應用中效胰島素與口服藥物聯合治療,治療前和治療后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血脂等檢查變化,具有統計學意義,見附表。

附表 治療前、后各項檢查指標的變化
2.2 治療期間,52例患者無低血糖、感染等不良反應發生。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老齡化,糖尿病患病率呈現出明顯上升趨勢,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糖尿病所致死亡率僅次于腫瘤、心腦血管疾病而居世界第3位,因此,糖尿病及其慢性并發癥的防治顯得尤為迫切。隨著我國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不斷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糖尿病預防與控制模式被大量實踐證實是可行和有效的。
現代治療觀念表明,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功能受損是2型糖尿病發病的兩大主要原因,2型糖尿病患者雖然不需要胰島素維持生命,但根據來自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證實,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患者β細胞功能已喪失50%左右。這意味著隨著病程的延長,胰島素抵抗的持續存在,胰島β細胞功能還將繼續下降,最終走向衰竭。
此外,2型糖尿病早期高血糖導致的高糖毒性作用也可抑制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因此,外源胰島素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治療藥物之一,通過胰島素治療能保護或在一段時間內逆轉β細胞功能的衰退[2],能阻止和延緩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
目前在一些發達國家,2型糖尿病應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可達到40%~60%,但在我國由于患者對胰島素治療存在著誤解和心理抵抗,一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更愿意選擇一種、兩種甚至幾種口服藥物聯合應用,而血糖控制并不滿意,長期處于一種高糖狀態,最終導致各種慢性并發癥的發生或加重。
在本研究中,選擇符合條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適時采用中效胰島素與口服降糖藥聯合治療,既可以補充原來口服藥物作用的不足,抑制肝糖過度輸出,對抗夜間至黎明升糖激素分泌增多的升糖作用,使空腹血糖下降[3]。
同時,中效胰島素起始劑量較小,發生低血糖反應幾率很低,胰島素注射方法簡單,注射部位反應小,體重增加不明顯,易于被患者認同和接受,依從性好。
經過15~20天的調整,可以逐步達到穩定的治療劑量和治療效果。隨著血糖控制的穩定,血脂和糖化血紅蛋白也顯著改善,患者精神狀態好轉,原有并發癥減輕。
在社區應用胰島素聯合口服藥物治療糖尿病的臨床實踐,證實其不僅具有明顯療效,同時還獲得了糖尿病患者的認可,方法簡單,易于掌握,使患者享受到先進的治療理念,是一項提高社區診治水平的有力措施,具有臨床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