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吳 清
市場調控 兩難抉擇
■文/本刊記者 吳 清
國內成品油、天然氣價格調整和定價機制改革雙雙落入兩難境地,兩會后或有突破。而石油進口權的放開依然會是兩會關注的焦點。

年年兩會,呼吁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聲音都會出現,而今年的情形看來也不例外。國際油價已然破百,C P I卻使油價調控戰戰兢兢。新的成品油、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方案何時現身?今后一段時間的市場供需如何,是否再度出現油荒?走近兩會石油企業代表和相關專家來一一
解讀這幾個兩會期間石油市場的關注焦點。
成品油定價機制近期不調
不斷上漲的國際油價,讓國內煉油企業成本壓力驟然加大。近期國家發改委公布的4.5%的上調猶如一場及時雨,但相較于“久旱”的煉油企業來說,這個接近于最低規定調價幅度的行為顯然還不解渴。
全國人大代表、中石化江西石油分公司總經理陳立國告訴記者,呼吁成品油調價周期縮短到10天仍是他的關注焦點。而類似聲音在煉化企業兩會代表處則更是成為一種訴求。
事實上,從去年底開始,關于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說法就不絕于耳,而從縮短調價時間、部分下放調價權力各種修改版本層出不窮。

22日的國際原油價格跟蹤周期被認為太長,不利于國內的油價與國際油價的接軌和聯動,容易導致原油供應商利用時間和政策套利,囤積居奇,而適當下放調價權利也是市場化步伐的重要一步。
事實上,從近幾年的情況來看,由于當前國內石油定價機制等的固有缺陷,往往是國際油價超過10美元/桶之后,國內的成品油價格就很難調節。
但眾多分析師認為近期出臺定價機制改革可能性很小。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一般來說,定價機制的改革向著更加市場化的方向進行,改革后一般成品油價格都會有一定上行,現在國內通貨膨脹壓力較大,而且成品油價格處于高位,現在并不是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好時機。
發改委下屬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師祝寶良也表示,由于通貨膨脹壓力較大,2011年上半年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不大可能調整。祝寶良指出,普遍的呼聲是將調價周期調整為一周,以使國內與國際油價的聯系更為緊密。
和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一樣,近期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得到了廣泛關注。
在經歷了各種論證和傳聞后,醞釀已久的天然氣價格改革日前又有了最新版本。據說,我國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思路已初步定為:由目前基于成本加成法的政府定價變為市場凈回值法定價。
市場凈回值定價法是以天然氣的市場價值為基礎確定上游供氣價格,天然氣的市場價值按照競爭性替代能源的熱當量價格確定,最終用戶價格按市場價值確定。據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測算,如果新的定價機制實施,國內天然氣價格將有所上漲,而進口價格將下降,價差趨于縮小。
但新價格機制的實施還面臨一些問題。首先是凈回值定價法實際上是把上游市場和市場化程度較高的L PG和燃料油聯動起來了,但具體的價格還是由各省根據實際情況選定,如果上下游不能聯動,則上游承受的壓力會較大,且可能面臨波動過于頻繁的問題。還有,燃料的選擇標準尚未確定的問題。此外,該機制與成本加成法一樣不能完全適應多氣源聯網的需求。
針對這個問題,林伯強建議,考慮到多氣源多管道聯網的天然氣定價問題,可以考慮在新的定價方案中納入“區域定價”,采取每個省以中心城市的綜合門站價格為基準,實現“一省一價”,為天然氣市場化改革打好基礎。
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分析師徐博告訴記者,這個方案還在理論研究論證階段,但確實是當前我國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方案中最為可行的一種。
無論如何,如果實行這個新定價機制,都是向市場化邁進的重要一步,但市場中心如何確定、價格倒推怎樣計算才能更加科學、各地燃料標準如何確定等等一些問題,都需要不斷在聽取市場各方的意見后,繼續細化和調整完善。
在油氣定價機制推進改革的同時,石油進口權之爭仍是熱點話題。進口權的博弈并沒有因為去年的“短兵接觸”而明朗化。
全國人大代表、中石化金陵石化董事長張大福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應繼續堅持現有的原油貿易管制政策,限制非國有貿易進口原油的流向。
張大福表示,如果沒有很好的監管和控制,帶來的多頭對外、惡性無序競爭,將使提高話語權的努力化為泡影,這是其一。從節約資源、節能減排、合理利用的角度來說,如果把進口企業放得很多,許多地方煉廠低水平重復建設,原油資源的利用效率勢必大打折扣,國家的監管難度將進一步加大,進口后的流向就難以控制,并使原油的安全穩定供應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和風險。
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會副會長齊放則認為,如果僅依靠中石油、中石化兩大央企進口原油,大規模進口原油易受到諸多限制,容易造成市場波動,油價上漲。去年底的“油荒”就有部分這方面誘因。市場多元化后,在市場中放進一些鯰魚來,有利于部分降低國內油價,對于兩大公司提高其經營水平可能更有利。
而且,地方煉油企業工藝水平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原油進口的管制使得地煉很多時候只能用進口半成品的燃料油來替代,應該給地煉企業一個提升發展的機會。
因此,齊放建議,除幾大國企之外,應逐步放開石油進口權,民營企業參與統一對外詢價并組織原油進口,以降低成本,培育石油市場多元化的市場主體。
兩方觀點針鋒相對,政府面臨兩難抉擇。
其實我國石油進口權放開的工作一直在做,現在包括國有和非國有的企業一共有幾十家企業在進行原油進口,而且非國有企業的貿易的配額也在增加,只是非國有企業進口的原油只能和兩大石油公司的煉化企業配產。不會是一下子向所有油企都放開,因為完全放開其實就是變相鼓勵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小地煉遍地開花。“國內石油進口權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是,原有的進口配額范圍擴大,就是除了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石油公司外,進一步加入中海油、延長石油等國有企業,還有部分有實力、符合政府產業政策的地煉企業。這樣就有幾十家的企業介入國內原油進口,民營油企除了兩大石油公司外也有了更多的選擇。”董秀成表示。
他同時提醒,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設定和提高相應的準入門檻,把一些高能耗、低水平的地煉企業嚴格排除在外甚至關停。同時,最好先在小范圍內試點,
“其實國家也一直在是否放開和多大程度上放開的政策上平衡,限定只有兩大石油企業等少數國企擁有石油進口權有不公平的地方。但如果就此什么都拿‘石油壟斷’來說事也不科學。”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說,“現在的情況是,國內石油市場一旦不平衡和穩定,政府基本都是只找兩大石油公司。可以說,兩大石油公司在享受權利的同時,也是背負著相應的責任。”
就拿去年底的柴油荒來說,除了原油的進口受限外,民營油企依然可以進口柴油來平抑國內市場,但由于當時國際柴油價格高于國內柴油價格,民營油企一般不會去進口。而在柴油荒中,為了穩定國內的成品油市場,中石油、中石化都是較高價大量進口柴油,虧損不少。
市場化是改革方向,可以說石油進口權的適當放開是一個大勢所趨,但也肯定來發現漏洞和問題,及時調整再逐步有限度的放開,保證市場供應的高效、規范、有序
國內石油進口權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是,原有的進口配額范圍擴大,就是除了中石油、中石化兩大石油公司外,進一步加入中海油、延長石油等國有企業,還有部分有實力、符合政府產業政策的地煉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