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 娥
中哈再結新“氣”緣
■文/本刊記者 張 娥

中哈兩國石油公司簽訂合作開發烏里赫套氣田協議,不僅是兩國能源戰略上的互利雙贏策略,而且將使中亞天然氣管道的運輸能力、運輸效率實現最大化。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從地緣油氣政策上看,鄰國“天生”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中國的油氣進口鄰國中,哈薩克斯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這一點在兔年之初再次得到了印證。
應國家主席胡錦濤邀請,哈薩克斯坦總統努爾蘇丹·納扎爾巴耶夫于2月21日下午抵達北京,開始對中國進行為期3天的國事訪問。此間,中哈發表了聯合公報。雙方強調,中哈能源合作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雙方重申將確保油氣領域合作項目順利建設并長期穩定運營,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擴大核能領域合作,并開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領域合作。
作為本次訪華最現實的成果之一,2月22日在中哈兩國元首的見證下,中國石油與哈薩克斯坦國家油氣公司簽署了《關于哈薩克斯坦烏里赫套項目合作的原則協議》。
專家認為,此次哈國總統訪華意義深刻。作為中亞五國中最大一國,哈薩克斯坦經濟的穩定對于中亞地區乃至全世界的經濟穩定都意義重大。近來,中東以及北非一些伊斯蘭國家社會動蕩、政治不穩定,在這個背景下看來,中亞地區的穩定顯得更加重要。
借著哈國總統訪問的東風,中國石油與哈克斯坦國家油氣公司簽署了這份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按5∶5的權益成立合資企業,聯合勘探開發烏里赫套氣田。氣田將為中哈天然氣管道二期提供氣源保障。
眾所周知,政府在保障油氣供應和合理消費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紀,石油作為戰略物資甚至是政治斗爭的“石油武器”時,政府對油氣的關注度幾乎達到了極致。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國際石油市場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如今,石油作為“戰略物資”的一面被弱化,而作為重要商品的一面凸顯。盡管如此,政府間的外交牽線作用仍不可忽視,如今這種作用在某些地區甚至還被加強了。
中國石化勘探開發研究院專家張抗教授認為,政府在促進中國油氣融入世界石油市場中,很大一部分屬于經濟外交范疇。能源外交是經濟外交中最活躍的一支,發揮能源外交的促進作用是中國油氣國外發展戰略中的基本點之一。
對中哈兩國而言,全方位的外交合作給雙方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根據最新統計,中哈兩國2010年雙邊貿易額幾乎增長了50%,超過20億美元。目前在哈薩克斯坦有1 0多家中資企業從事經營活動。中國西部—西歐公路項目正在積極建設中,哈薩克斯坦境內路段是該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馬伊納克水電站、阿克套瀝青廠、阿特勞煉油廠芳烴生產裝置等兩國重要合作項目正在實施,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也將于今年正式投入運營。
作為中哈兩國合作的“重頭戲”,能源合作也毫不含糊。29年11月,哈方提出今后每年提供50億~1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資源進入中哈天然氣二期管道;并愿意同中國石油一起研究和推動合作開發烏里赫套凝析氣田。雙方約定,兩國公司將共同實施從別依涅烏—巴卓伊—克茲洛爾達—奇姆肯特區間的中哈天然氣二期管道項目。該管道設計輸氣能力為每年10億立方米。
此次兩國合作協議再一次表明,當初的約定在中哈兩國良好外交關系的背景下,終于實現了一項新的成果。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中亞問題研究專家張耀認為,中哈之間的合作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果,外交合作也有很扎實的基礎。中哈此次合作的天然氣項目符合兩國共同長遠利益,合作伙伴關系得到很大推動,今后這種關系還會繼續發展。
張耀還認為,未來中哈兩國的能源合作將會再上臺階。從整體趨勢來看,今后能源合作的絕對數量會上升。中國與哈國的能源合作項目從量上會增加,從質上會提高。
哈薩克斯坦是中亞最大、資源最豐富、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近年來,哈國在濱里海盆地、北里海盆地發現了令世界矚目的大油氣田群。在地下資源方面,哈薩克斯坦的天然氣當量值明顯高于石油,石油產量的主要構成也是天然氣液。
不過,由于哈國石油主要通過俄羅斯的管線出口,這種外輸主要被俄羅斯掌控。俄羅斯利用歷史遺留下的管線控制著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不但使其出口量大減,而且在價格上很不公道。
然而,“石油興國”是哈國政府明確的國策。為此,哈薩克斯坦制定了宏偉的發展計劃,實行海陸并舉、油氣并舉,總體上向海上、向石油傾斜的方針。為了加強本國對外資的控制,哈國在吸引外資的基礎上實施了更有利于本國的政策。哈國還努力以新出口管線的建設來實現出口方向的多元化。
由于對油氣勘探開發投入不足,哈薩克斯坦的天然氣工業發展速度遠不如土庫曼斯坦等中亞國家。
未來,哈薩克斯坦要發展經濟,實現油氣出口多元化和經濟結構合理化,不僅要通過傳統管道經俄羅斯出口,而且要通過管道向中國出口,這必然需要加強與中國的經濟交往,還需要中國在油氣開發中提供資金、服務、技術、設備的全方位合作。
張耀向記者表示:“從哈薩克斯坦的現實來看,人口、經濟、技術等方面都完全依賴于油氣開發,但僅僅依靠本國石油力量開采油氣資源,顯然是力不從心。而此次中哈兩國石油公司合資開發烏里赫套氣田,將加大哈國開發天然氣的速度和力度,有利于哈薩克斯坦石油興國戰略的實施。”
對中國來說,在中亞地區僅有管道是不行的,還需要供應穩定的油氣資源。
“此次中哈天然氣合作,既是中國走出去戰略的需要,也是油氣資源謀求多元化進口的體現。”張耀進一步表示。
未來,我國與哈薩克斯坦的油氣合作,首先是戰略上的互利雙贏策略,然后在依托經濟和資源開發全面合作的基礎上,發展兩國的油氣工業。
“在石油產業上,我們應該看到今后中國與中亞地區的合作不是簡單的油氣進出口,而是從上游勘探開采技術、中游的油氣管道建設、下游的煉廠加工都會有更大合作。合作還將不斷升華,會逐漸走向機制化、多邊化。”張耀認為。
包括哈薩克斯坦在內的諸多中亞國家遠離出海口岸,油氣要想出口進入國際市場,必受管線的強烈制約。要研究內陸出口國的地緣油氣和油氣發展戰略,分析管線的現今和未來布局成為首要課題。出口國要實現“油氣興國”的夙愿也必須以管線作為實現發展戰略的手段,甚至可以說,這是關系國家興衰的根本性問題。
作為中亞最大的石油輸出國以及與中國有漫長邊境線和傳統通道的中亞大國,在考慮石油輸出通道多元化這一基本策略時,哈薩克斯坦絕不會忘記中國。中國在哈薩克斯坦多個地區的成果及中國的進口意向,將管道的重要性已經逐步證明。
對于中國石油公司而言,今后海外資源擴張的重要內容之一,將會是圍繞管道而進行海外找油、找氣。張耀認為,我國能源供應安全,不僅要油氣來源多元化,還要實現油氣來源的長期穩定,這兩方面都是至關重要的。已建成的中亞通往我國的管道是否運營正常,將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國能源供應安全。
從中亞天然氣管線來看,除了土庫曼斯坦的天然氣外,周邊國家的天然氣來源也至關重要。只有開拓更多的油氣來源,這些管道才能盡可能地保證長期穩定運營,對我國的能源安全起著決定性作用。
很顯然,此次中哈兩國石油公司合作開發氣田協議,緣于管道在兩國能源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此時兩國石油公司簽訂的協議又一次印證了管道的紅娘作用。
張耀認為;“通過此次共同投資開發烏里赫套凝析氣田,會有足夠的油氣資源保證管道運輸,也將有相當一部分天然氣會出口中國,或者說有優先出口中國的權利,確保中國穩定的進口油氣資源。這將使中亞天然氣管道的運輸能力、運輸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發揮管道更大的效益,實現管道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