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亞虹
(無錫市廣播電視大學江蘇城市職業學院 江蘇 無錫214011)
基于機電產品的組成構建高職機電專業模塊式課程體系*
鄭亞虹
(無錫市廣播電視大學江蘇城市職業學院 江蘇 無錫214011)
高職院校應根據機電產品的組成構建高職機電專業模塊式課程體系。這種課程體系既能避免一些課程的遺漏或重復,又可以在不動搖主干課程的前提下根據需要對某些課程進行增減或整合,方便調整與創新;這種課程體系的建立既能穩定基本的教學資源,有利于逐步提高教學質量,又能以就業為導向,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強化某些方面的訓練,使穩定的教學基礎成為創新的良好平臺。
高職;機電產品;機電專業;模塊式;課程體系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對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的不同要求。高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一支主力軍,對實現教育改革和發展、培養出合格的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職業人才擔負著重要責任。近年來,高職機電專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但也暴露出機電專業培養模式中的一些主要問題,國內高職機電專業的課程設置來源于國內本、專科機電專業課程體系,由于歷史的原因,對機電專業的課程設置并未進行科學論證,在教學過程中也凸顯出一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的課程改革從未停止過,但是對專業培養模式中課程設置的基礎研究仍顯得非常薄弱。因此,對機電專業的課程設置進行全面、深入的基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高職機電專業課程體系的由來 目前,國內很多高職院校普遍開設機電工程類專業。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計算機等電子技術在制造業的廣泛應用,推動了機電一體化技術的進步和機電一體化產品的不斷開發,如今,機電一體化產業以其特有的技術帶動性、融合性和廣泛適用性,逐漸成為高新技術產業中的主導產業,成為新世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此影響下,國內各高職院校紛紛開設機電一體化專業,以滿足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高職機電工程類專業的課程設置與國內普通高校機電一體化專業的課程設置密切相關,普通高校傳統上的一級學科工學包括22類二級學科,其中有機械類、電工類等,隨著科技發展,各學科相互交叉滲透。近十幾年來,原來的學科界限已被打破,其中,二級學科中的機械類、電工類整合為機電類專業,包括機電一體化、機械制造、汽車制造等多個專業。我國的多數高校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開辦了機電一體化專業,可見,開辦機電一體化專業的歷史并不長,但迅速在各工科類本、專科高校得到普及。開辦初期,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包括了機械制造專業和電氣專業的絕大多數主要專業課程,當時的指導思想是適應科技發展,產品設計者既要懂機械設計,又要懂電氣設計,因此,專業課程基本是上述機制和電氣兩個傳統專業的簡單疊加,使得這種課程模式成為現今高職機電專業課程模式的基礎。由于未作仔細論證,這種課程模式存在很多問題,例如課程內容多(包括機制和電氣兩個專業的課程),學生負擔重;課程設置簡單化,課程間缺乏有機聯系;甚至有些課程出現重復內容,等等。
高職機電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的高職教育得到快速發展,由于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的自主性強,辦學靈活性大,因此,相應地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模式方面的研究很廣泛。研究者普遍認為,高職機電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現有課程設置不能很好地突出以技能為本位的高職教育課程觀,理論課比重過大,實習、實驗、實訓環節不夠完善。(2)現有課程設置沒有充分圍繞學生的就業方向和社會需求,不能與周圍大環境的具體需求密切結合,沒有很好地突出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課程觀。(3)現在所采用的機電一體化專業教材很多沒有充分體現出現代機電行業的發展水平,內容陳舊、落后,且各門課程之間相互獨立,相關知識未能有機地滲透融合在一起,也未能充分考慮與中職教材的很好銜接。(4)有些課程的設置出現了嚴重的前后脫節及學時安排不合理的情況。(5)教學實驗、實習、實訓的條件落后,實踐訓練水平有待提高。(6)教學方法、手段不夠靈活,不能根據課程的性質靈活選用。(7)缺乏能反映機電一體化先進技術的課程。針對這些問題,研究者普遍認為,專業建設是高職院校教學工作主動、靈活地適應社會需求的關鍵環節,是學校建設與發展的根本所在,高職教育機電一體化專業的課程設置應充分圍繞學生的就業方向和社會需求,突出以技能為本位的高職教育課程觀,文化基礎知識應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知識應強調針對性和實用性,加大實訓力度,針對不同的課程應采用靈活機動的教學手段。
機電專業課程改革現狀及分析 本世紀以來,通過對國外職業教育先進課程體系的借鑒,同時學習國內高校的成功經驗,高職院校機電專業的課程模式出現了多樣化趨勢。例如,立足于教學體系穩定的厚基礎、寬專業課程模式;針對就業的企業“訂單式”教學模式;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項目教學和實訓教學模式;校企聯合辦學模式,等等。總體看來,高職院校通過不斷改革獲得了一些成功經驗,但也有不少高職院校被動地頻繁調整甚至更換專業,機電專業的課程設置也隨意變化,未經仔細論證,缺乏科學依據,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不利于教育資源的長期積累和教育教學的穩步發展,培養出的學生質量也有待考量。綜合看來,不少研究和課程改革實踐是針對每個問題逐項解決,高職機電專業課程設置的系統研究滯后于高職教育教學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基礎研究不夠,因此,課程改革的結果往往治標不治本。
課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筆者認為,應以機電產品為根據,構建完整的機電專業課程體系。通常的機電產品包括機床、汽車等,均由機件實體和多個系統組成,其中包括機械傳動系統、電氣控制系統、液壓或氣動控制系統等,這些實體及相對獨立的系統協調配合后組成一個完整的機電產品。因此,機電專業的課程應包括上述實體的設計和制造以及各個系統的知識,在此基礎上課程設置可偏重設計、操作與維修或某一系統的開發和使用,既可偏重實踐與應用,也可偏重某些理論及創新。從機電產品出發進行課程設置,可以避免課程的遺漏或重復,又可以在不動搖主干課程的前提下,根據需要對某些課程進行增減或組合,做到心中有數。具體方法是將機電產品分解為多個組成系統,以此為依據,設計出機電專業的組成模塊,每個模塊由相關的一系列課程組成,如圖1所示,機電產品可分為多個相對獨立的系統,即機件實體、機電產品外形與組合、機械傳動系統、電氣控制系統、液壓與氣動控制系統等。與之相對應的課程模塊如圖2所示,即機件制造模塊、外形設計與組合模塊、機械傳動模塊、電氣控制模塊、液壓與氣動控制模塊等。每個模塊的構成如圖3所示,即分為核心課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三個層次。模塊課程構成明確為技術基礎、項目課程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并結合實際,將實驗、實訓、實習與相應課程相結合,即技術基礎+實驗、項目課程+實訓、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實習+考證,使專業教學與實踐逐步深入。

圖1 機電一體化產品組成圖

圖2 機電專業課程模塊圖
課程改革的目標和內容 主要目標是以機電產品的組成為出發點,構建高職機電專業模塊式課程體系,制定出一整套機電專業課程設置方案。這樣有利于穩定專業教學,加強師資管理,提高對教學設備的利用率,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簡而言之,是要搭建一個穩定的基礎平臺,在此平臺上可以靈活地、不斷地創新發展。具體內容包括:(1)機電產品外形與組合課程模塊設計;(2)機件制造課程模塊設計;(3)機械傳動系統課程模塊設計;(4)電氣控制課程模塊設計;(5)液壓與氣動控制課程模塊設計;(6)綜合協調各模塊,刪除重復課程,必要時可以跨模塊進行課程組合,完善并最終確定各模塊中的課程。
以機電產品的組成為根據,將機電產品分解為一些相對獨立的系統,對應這些系統,設計相對獨立的課程模塊,構成機電專業課程體系。這種課程模式的構建方法具有基礎性特點,也具有創新性,因此,兼具穩定性和良好的適應性,這無疑有利于這一課程模式的推廣與應用。
主要觀點及特點 (1)機電一體化產品的設計、制造和維修需要掌握機電一體化技術,而高職機電專業課程正是要傳授給學生機電一體化技術,因此,機電專業課程與機電產品間存在著內在的密切聯系。認真剖析機電產品的構成,將其分解成一些相對獨立的系統,對應這些系統設計相應的課程模塊,是一種既直接又科學的制定機電專業課程模式的方法。(2)專業及課程設置的相對穩定與可持續發展是教學質量的保障。就專業而言,相對穩定的教學計劃對教學設備的利用、師資和管理、教學質量的提高都很有利。基于機電一體化產品設計制定課程模塊,是一種基礎而穩定的課程設置模式。(3)相對獨立可分的課程模塊有利于創新,當需求發生變化時,可以靈活地調整某個模塊的課程,而不是牽一發動全身地把原有計劃全部打亂,這無疑為創新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成為創新的基礎。

圖3 模塊的構成(層次)圖
課程設置方案的創新之處 (1)根據機電一體化產品的構成,將機電一體化技術分解為相對獨立的系統,對應這些系統設計出相對獨立的課程模塊,構成高職機電專業課程體系。這種以分解機電一體化產品為出發點的方法是本研究的創新點之一。(2)目前,高職院校的機電專業課程設置來源于傳統的普通高等院校,高職教學研究也多集中在專業內具體課程的設置及理論課與實驗、實訓的比例方面。從機電一體化技術的應用目標——機電一體化產品入手,即從根本上系統、全面地制定相應的模塊式課程體系,可以認為是本研究的主要創新點。
研究與應用的價值 機電專業是高職院校普遍開設的專業,社會對這一專業的人才需求量大,畢業生就業前景也較為廣闊。雖然近年來高職機電專業得到大力發展,但就目前來看,機電專業缺乏一套基礎的、科學的、相對穩定的、得到普遍認可的課程設置方案。因此,對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設置進行全面、深入的基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在這樣一個宏觀前提下,潛心進行基礎研究,全面梳理、制定出一整套適合于高職教育教學的機電專業課程設置方案,并將這套方案試點應用于教學具有良好的客觀條件。通過跟蹤調查、比較研究與評價,可以使方案不斷完善。這一系統研究和實踐應用,將為高職機電專業培養模式中課程設置的研究提供寶貴的基礎研究資料。
綜上所述,基于機電產品的組成構建高職機電專業模塊式課程體系的研究,既是基礎研究,又具有創新性;研究目標明確,基本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直接、可行;研究成果直接應用于實際教學,可以比較與評價并可以調整;在穩定基礎的同時可以不斷創新,使該模塊式課程體系不斷完善。由此可見,高職機電專業模塊式課程體系具有很好的適應性和較高的推廣應用價值。
[1]左清.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省級監控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王亞杰.現實與未來——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的思考與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劉建龍.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之現狀分析[J].經濟師,2008,(9).
[4]陶潛毅,孫中義.中外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問題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6,(28).
[5]張炳南.對提高高職院校教育質量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7,(11).
[6]王明倫.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7]張艷紅,寧維正.高等職業教育機電一體化專業課程設置的改革思路[J].現代企業教育,2008,(1下).
[8]教育部,中國高教學會.必由之路——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結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丁世民,等.ISO9000質量體系下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的實踐[J].滁州職業學院學報,2007,(9).
[10]劉福軍,成文章.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11]沈美媛,張琦英.論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的價值取向[J].教育與職業,2006,(8).
[12]李曼.關于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的思考[J].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
[13]曾學禮,方新平.高職院校課程設置的抽樣統計分析[J].職業圈,2007,(12).
[14]徐麗.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及其促進措施[J].職業技術教育,2007,(17).
[15]王曉昕.構建新型校企合作模式 培養貼近市場的應用型人才[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2).
[16]鄭亞虹,夏健.高職教育知識結構定位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0).
G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1)11-0036-02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2009年度立項課題《高職機電工程類寬口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課題編號:D/2009/01/163);第一期江蘇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基于機電產品的組成構建高職機電專業模塊式課程體系的研究》(課題編號:GYA21)的研究成果
鄭亞虹(1963—),女,博士,無錫市廣播電視大學江蘇城市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機電專業人才培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