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興萍
(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 凱里556000)
職業教育產學結合課程建設探討
邱興萍
(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 凱里556000)
產學結合課程的開發對職業教育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職業院校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企業培養合格的實用型人才,產學結合條件下的課程建設是關鍵性課題。
職業教育;產學結合;課程建設
產學結合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關注的問題,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政策對產學結合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目前,職業院校產學結合的實踐探索都是希望通過學校與企業、教育與產業之間的合作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企業適用、社會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產學結合的實踐探索關系到職業院校的生存和發展,特別是產學結合的課程開發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更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筆者擬對產學結合的課程建設談幾點個人看法。
產學結合對專業和課程建設的影響 新時期產學結合有兩個特點:一是在產學結合層面的校企合作發生在專業和課程建設的始終,而不是發生在某一環節。在這一層面,通過企業專業人員參與、企業與學校合作項目建設,直接形成從專業和課程開發環節到實施環節、保障環節的合作。從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開始,企業的因素,如崗位技術要求、素質要求、設備影響、崗位設置等,都必須作為專業和課程建設考慮的因素。二是企業人員直接參與專業和課程的設計和安排,保證了企業影響的有效性。而傳統的校企合作,在這一環節上一般是通過增加一定的附屬課程來實現合作。這些課程雖然充分體現了企業的影響,但這些課程本身游離于整個課程之外,作為一種附屬品,對課程體系沒有產生巨大的影響。
產學結合對教學方式方法的影響 傳統的校企合作沒有對教學方式產生明顯的影響。因為在這一階段,一些采用實踐教學方法的課程在課程體系之外,所以,在這些課程中即使采用了革命性的教學方法,也不會對教學方式產生較大的影響。在產學合作階段,企業能滲透到教學的全過程,對教學方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專業課程中,以實踐教學、學用結合為特征的教學方法占據了重要地位。當前,專業教學中經常采用的一些方法,都是在企業參與的直接推動下形成并成熟的。例如,團隊式教學直接來自于企業生產中的團隊合作,團隊成員都是來自企業生產一線的工程師和技術員;任務式教學則直接來自企業生產環境下的師徒制教學,在一個任務引導下完成教學任務,在任務實施的過程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和技能;課題式教學來自于企業技術攻關,它是帶著問題學習的一種方法,學生在不具備相關知識的情況下,通過課題的研究、攻關過程來學習。以上方法都體現了產學結合對職業院校教學方法的影響。
產學結合對教學管理和組織的影響 在產學結合層面,教學組織方式的變革比傳統的校企合作要深刻得多。新時期校企合作要根據企業的要求來組織教學,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培養、培訓。“訂單班”培養模式就是典型的校企合作方式。它根據企業的要求進行定位培養,把學生組織起來,按照企業的要求進行培育,畢業后直接送到對口企業就業。這樣組織起來的教學班通常稱為冠名班。如我院的 “臺達班”、“碩影數碼班”、“中興通信班”等。這種訂單培養的方法打破了傳統的統一教學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把企業文化知識和技能迅速、完整、有效地吸收到教學中來。
職業教育課程的開發應該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為目標 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應該以學生職業能力的形成為主線,將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整個課程建設應圍繞學生能力的養成而設置,把握應用型、技術人才、學制這三個要素。所謂應用型,就是把課程內容從以傳統的理論為重點轉變為以技能為重點,以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為基本目標;課程安排必須以能力知識為主,體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特點。所謂技術人才,是指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準確定位培養的人才的規格,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應該是應用型人才,理論在人才的知識結構中處于基礎的、輔助的地位。只有找準了目標,課程開發才能合理,并能滿足職業教育的需要。學制是指職業院校學制最好是三年,并采取2+1的教學模式,即最后一年頂崗實習。
職業教育課程的開發應較好地滿足學生學習的各種需求 課程開發必須較好地滿足學生學習的各種需求,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系統性。每一門課程都是整個課程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課程開發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例如,要考慮能夠滿足盡可能多的人群的需要;要考慮課程的可行性,注意課程之間知識點和能力點的相互銜接和邏輯關系;要考慮目前條件和將來發展的統一;要考慮充分利用各類資源,發揮好這些資源的作用。二是多樣性。多樣性是社會多元化發展需求的必然反映。事實上,職業院校在辦學形式、規模、建制、隸屬等方面都呈現出一種多元的格局。例如,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與中西部相對落后的地區,在職業教育的辦學條件和方式上呈現出較大的區別;即使同一地區的院校,由于生源、專業、發展方向的區別,也呈現出各種差異。所以,職業教育課程的開發應堅持全面性的原則,顧及職業教育多元化的局面,把握好“必需”和“夠用”之間的關系。
職業教育課程的開發應考慮課程的科學性、可行性 開發職業教育課程要堅持科學性原則,這是決定課程合理性、可行性的關鍵,是保證職業教育科學施教的基礎。要把握研究與實踐、專業與基礎、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關系。具體來說,一是要把握好研究與實踐相統一的關系。職業教育課程是一種產學結合的課程,是實踐經驗的總結,它們直接來自生產和服務第一線。由于職業教育課程是為職業發展服務的,所以與其他教育類型的課程相比,職業教育課程與崗位結合得更為緊密。在這一意義上說,職業教育課程是技術發展和職業變化的 “晴雨表”,應及時、準確地反映這方面的一切變化。這樣,才能教給學生有應用價值、讓學生真正受益的知識。二是把握好專業與基礎的關系。職業教育雖然以技能學習為目標,但事實證明,技能知識必須以理論知識為基礎,需要理論知識作為支撐,用以說明、闡述和解釋技術知識中的科學技術原理。不管職業教育課程采用什么模式,理論知識在其中都應占有重要的位置。三是把握好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關系。隱性課程的概念基于以下考慮:在技能知識中有一些是可以明確界定和描述的,有一些則無法加以嚴格的界定和描述,如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公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這類知識對學生是必要的,但又很難通過設置一門課程來傳授。職業院校一般通過教育環境的建設、教學情境的設置或課外活動的組織等來實現這方面的教育目標,這就形成了隱性課程的形式。在開發課程時,應充分考慮在顯性課程中融入或穿插隱性課程的內容,引入隱性課程的形式。
職業教育課程的開發應堅持靈活性 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應堅持靈活性的原則,其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職業教育課程本身與技術和崗位的發展同步變化。技術發展和生產方式的發展越快,則課程的變化也越快,這種迅速變化直接促成了課程的靈活性特征。二是職業教育課程建設應該走多元途徑并舉的道路。既可以自己開發,也可以移植、借鑒同類學校和同類專業的課程設置。這樣,既可以節約人力物力,又可以少走彎路。三是職業教育課程必須顧及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課程開發中,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特別是在知識組合和編排形式上,要利用靈活的空間,激發學生多元智能的發展,適應學生的多種興趣。
以傳統教育為基礎的課程模式 傳統職業教育的課程模式是一種三段式或三層式結構,由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組成,體現了一種合理的教學規律,對學科知識的組織具有層次分明、分類嚴謹、循序漸進的特征,有利于培養學生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對于職業教育來說,這一規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所以,現在很多職業院校借鑒職業教育傳統的課程設置模式,根據職業教育以技能為主要目標的要求進行課程開發。開發后的課程結構分為公共課、專業課和實訓課三個層面。公共課基本沿襲了傳統課程的格局,主要傳授基本知識、強調“必需”和“夠用”。專業課主要是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知識,目的是奠定學生的理論和技術知識基礎,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實訓課就是技術技能的訓練課程,向學生傳授崗位技能知識。在這類課程結構的開發中,要注重把握各類知識之間的關系,既要尊重各類知識和技能之間的技術聯系,也要注意按知識技術的特殊規律,有序合理地安排各自的進度,形成比較嚴密科學的結構。例如,某職業院校在汽車維修專業的課程開發上,就采用了以傳統教育為基礎的課程開發模式(見表1)。這種課程模式根據技能和崗位要求,對原有的知識進行重組,使課程更好地為職業崗位服務,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技能水平,形成了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新的知識系統。
以模塊式為基礎的課程模式 模塊式課程是把一個專業或一門課程分成幾個模塊,這些模塊實際上就是一些可以靈活組合的知識單元。在一個專業范圍內,可以把各門相關課程組成模塊形式,如可以建立基本素質模塊、自由選修模塊、專業技能模塊等,有些大模塊也可以由幾門課程組成。同時,某一門課程又可以由多個小模塊組成。一個模塊就是一項具體的學習內容,或一項相對獨立的可以單獨測試和評價的技能。小模塊最終可以對應于一個技能。例如,有人就把語文課分為閱讀、字詞、語法、說話、寫作等幾個模塊。由于每一個模塊都有明確的、聯系緊密的知識,就有可能引導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又由于這些單元知識是相對獨立和自成體系的,就有可能將這些模塊進行靈活組合,形成新的課程和專業體系,提高專業和課程的調整能力和發展能力。在產學結合的要求下,課程的模塊式結構還有利于根據企業崗位的特殊要求進行課程建設。如我院的數控專業,就把專業課程整合到三個模塊之中,即“機電類實訓”、“普通機加工實訓”、“數控加工實訓”。在具體的模塊組合方式上,組合方式的多元化也為學生靈活有效的學習提供了巨大的空間。例如,可以提供幾個可供選擇的模式:課程在編排中給學生較多的選擇自由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需要和興趣選擇所學的模塊,自己確定學習順序。又如,可以按邏輯編排的模式,對一些重要的或本來就有邏輯順序的模塊預先排定次序,確保前后學習的一致性和連貫性。這種模式可以保證學習的循序漸進和科學性。再如,以核心問題或重點問題為中心編排模塊,以一個核心問題或重點問題為主,整合一個或幾個模塊,組成一個課程系統,從而突出核心知識,形成各類知識之間明確的主從關系,便于學生架構合理的知識系統。有時,還可以采用并行對照的編排模式,將兩個或多個知識性質和領域不同的模塊組合編排起來,形成對照的或互補的知識系列,從而幫助學生掌握全面的知識。
以職業能力為基礎的課程模式 這種模式也可以稱為崗位群課程模式。這一課程模式是將工作性質、職業所需的各類知識和技能,以及工作要求和基本崗位素質相近的職業崗位組合成一個崗位群,形成在一個大的領域普遍適用的能力系統,從而開發出一系列在一個比較寬廣的技能領域中都具有運用價值的課程。所以,其開發首先必須分析一個崗位群共同的基礎理論知識和通用的技能知識,并加以系統組合。這類課程的目標是促使學生掌握某一崗位群的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和工作技能,從而使學生能夠在一個比較廣闊的職業領域具有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職業發展潛力。

表1 與傳統教育為基礎的課程開發對照表
值得注意的是,職業能力系統化的課程模式還可以與模塊式課程模式相結合,形成有特色的、更具有使用價值的課程模式。例如,所謂“寬基礎,活模塊”的課程模式就屬于這兩類模式結合的一個衍生形態。這一模式是將課程結構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寬基礎。注重關鍵能力或基本能力的培養,所以其內容往往不是針對某一工種,而是一個崗位群所必備的知識和技能,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基礎和潛力培養,也可為學生的繼續學習和職業發展打好基礎。第二部分是活模塊。是指學生所學的內容要針對某一特定的崗位知識,著眼于提高學生的從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能力。
[1]鄧澤民.職業教育課程設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
[2]付昌輝.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與建設[J].成人教育,2005,(11).
[3]朱克憶,張柏森.職業教育課程特點研究綜述[J].成人教育,2006,(4).
[4]楊杰.試析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J].時代教育,2009,(5).
G7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5727(2011)11-0140-02
邱興萍(1962—),男,貴州甕安人,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