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月紅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310018)
現代社會需要的各類人才,不但需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還要求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等綜合素質。據調查,許多公司(或企業)在招聘大學畢業生時都十分看重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合作顯得更加緊迫。在這個充滿競爭的商業社會里,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擁有他所需要的全部資源并能獨立地完成所有的事情。每個人只有依靠團隊的力量、他人的智慧,才能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然而目前高等院校的培養模式與社會的人才需求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往往重視科學教育,忽視人文關懷,重視技能的培養,忽視人的全面發展,致使一些畢業生走入社會,不能完全適應企業的運作。就業市場的現實已經證明,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是學生能就業的保證,而有良好的綜合素質才能保證學生更好的長期適應工作崗位[1]。因此,如何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不僅具備智商,而且具備情商;不僅能夠承受各種壓力,而且能夠團結和組織一個團隊去完成既定的目標的人才是高等院校辦學與人才培養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拓展訓練是借助于精心設計的水上、野外、場地等具有挑戰性的活動,讓受訓練者參與體驗,從而達到“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煉團隊”的一種體驗式學習方式,是高校體育課程的全面提煉和綜合補充[2,3]。拓展訓練自進入高校,以其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受到高校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目前關于高校拓展訓練的研究主要是理論研究,實證研究較少。本研究擬通過教學實驗研究揭示出拓展訓練對大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與效果,為高校有效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尋找新的思路,為高校大學生的素質教育開拓新的局面,同時為拓展訓練課程立足高校提供實驗依據。
研究對象為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浙經院”)二年級學生。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租,隨機抽取拓展訓練課的兩個班級共84人作為實驗組,隨機抽取其他兩個班級84人為對照組。
1.2.1 文獻資料法。查閱國內外有關拓展訓練的專著、期刊,尤其是拓展訓練在高校的研究進展;拓展訓練對大學生心理和行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為本研究提供理論支撐。
1.2.2 教學實驗法。時間為2011年2月-2011年6月一個學期14次課,共28個課時。實驗組進行為期一個學期拓展訓練相關內容的教學。對照組實施正常體育項目教學,教學時數相同。
1.2.3 心理測量法。教學實驗進行過程中,用《團隊合作量表》《社會適應能力診斷量表》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進行前測和后測,得出數據。兩量表回收率、有效率統計,實驗組前測和后測均發放84份,《團隊合作量表[4]》《社會適應能力診斷量表[5]》分別回收84份,有效問卷76分,回收率100%,有效率90.48%;對照組前測和后測均發放84份,回收82份,有效問卷78份,回收率97.62%,有效率92.86%。
1.2.4 數理統計法。數據處理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實驗組、對照組實驗前后各自的數據均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前后分別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實驗組和對照組團隊項目挑戰時間的差異性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
1.3.1 實驗設計。采用單因素完全隨機實驗設計方法。即在教學實驗開始之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團隊合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前測,教學實驗結束之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團隊合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后測。
1.3.2 變量控制。為了控制無關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首先,保證實驗組和對照組的男生和女生大致相等,并且都為二年級學生。其次,保證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教師教學業務能力與水平相同,所以研究對象的任課教師為同一位教師。
實驗組學生接受拓展訓練的教學,整個教學過程依據浙經院拓展訓練教學大綱和教學日歷進行。拓展訓練課程設計主要以團隊合作項目為主,個人挑戰項目為輔。團隊合作項目包括:“團隊破冰”、“信任背摔”、“盲人方陣”、“突破雷陣”、“穿越電網”、“有軌電車”、“紅黑博弈”、“校園定向”、“海難逃生”,個人挑戰項目包括:攀巖、水上蕩木橋和結繩技術。對照組學生接受常規體育項目的教學,嚴格按照浙經院高職體育教學大綱進行。
《合作能力量表[4]》采用北京大學心理學系謝曉非等人編制的合作與競爭人格傾向量表的分量表——合作傾向量表。該量表共有13個條目,信度為0.856,量表經過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得到了較好的構想效度。吳家嶸[6]又對量表的信度、效度進行檢驗,得出量表的重測信度是0.791,專家效度和結構效度均較高,與原量表具有很高的一致性[6]。該量表共有三個因子:合群意愿性、互惠性和包容性。量表采用9點評分。1表示非常不同意,9表示非常同意。
《社會適應能力診斷量表[5]》,由華東師大鄭日昌教授主編,該量表已得到廣泛運用。量表共20道題,采用三級評分,按照測試得分從強到差共5個等級。
表1中顯示,實驗組學生在實驗前團隊合作傾向得分均值為96.22±14.67,對照組均值為96.90±13.55,經獨立樣本T檢驗后,統計結果顯示兩者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實驗后,實驗組合作傾向得分均值為102.28±9.04,對照組得分均值為97.44±12.67,統計結果顯示兩者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這說明實驗組學生經過14周的拓展訓練教學,學生在團隊合作傾向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學生。表2中顯示的是實驗組、對照組分別在實驗前后團隊合作傾向配對樣本T檢驗的結果,結果也顯示實驗組學生在實驗后團隊合作傾向要非常明顯優于實驗前(P<0.01),對照組實驗前后不存在差異(P>0.05)。

表1 實驗組、對照組學生分別在實驗前和實驗后合作傾向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

表2 實驗組、對照組學生分別在實驗前后合作傾向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
合作傾向量表共有3個因子組成。為了進一步分析不同教學內容對學生合作傾向中各因子的影響。本研究通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各因子實驗前、實驗后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包容性因子、互惠性因子和合群意愿因子P值在實驗前分別為0.960、0.913、0.332,都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實驗后統計結果顯示,包容性因子、互惠性維因子P值分別為0.029,0.014,存在顯著差異(P<0.05)。合群意愿因子P值為0.006,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配對樣本T檢驗顯示(表4),實驗組各因子在訓練后均存在非常顯著性遞增(P<0.01),對照組在實驗后各因子得分(除合作意愿因子外)也有不同程度的遞增,但統計結果顯示不存在顯著差異。

表3 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分別在實驗前和實驗后合作傾向3因子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

表4 實驗組、對照組學生分別在實驗前后合作傾向3因子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
因子1描述了合作傾向中的包容性因子:主要表現為在與他人共同活動中,個體能夠顧及到他人的利益,考慮他人意見[4]。項目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是拓展訓練的主要特點,團隊合作項目尤為明顯。僅憑一己之力很難完成復雜的團隊項目和高效率的達成目標,必須依靠團隊的緊密協作和協調配合,才能獲得最后的勝利。在項目挑戰過程中,由于學員差異,會出現很多的分歧和意見,這樣團隊內部會產生矛盾如何來進行有效的溝通、協調成了解決問題的關鍵。這就要求學員必須有包容精神,要求學員甘于奉獻、善于傾聽并且要善于兼顧別人的利益,能夠做到求同存異[6]。實驗結果驗證了大學生在接受了拓展訓練的磨練以后,包容性明顯增強。
因子2描述了互惠性因子:即意識到別人的付出是成功的必要條件,為達成目標應該而且必須與他人一同努力[4]“合作與共贏”是拓展訓練的一個重要理念,即為了達成目標,必須與他人或者其他團隊互相合作,只有互相合作才能實現自我的價值,取得長遠的利益。在有軌電車項目中,只有目標一致,步調一致,勁往一處使才能形成合力,電車才能以最高的效率載著團隊成員到達目的地。在紅黑博弈項目中,只有換位思考,誠信經營,合作共贏,在雙方都能獲益的前提下,才能實現本團隊的利益最大化。實驗結果證明了大學生在通過拓展訓練后,在這方面的意識得到顯著提高。
因子3描述了合群意愿因子:即在與他人協作過程中個體能夠享受共同活動所帶來的愉悅感[4]。拓展訓練課程的第一課是“團隊破冰”,包括團隊熱身和團隊建設,其主要目的是打破人際關系的堅冰,預熱團隊,開放自我,消除團隊成員之間的隔閡和猜忌。通過參與互動游戲和團隊建設,使團隊成員相互熟悉,愉快相處,享受團隊學習所帶來的樂趣并能產生主動融入團隊的心理需求。隨著項目的不斷深入合作的意識和意愿會更加的強烈,當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學員們會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共同克服困難,精誠合作,互相支持,直到項目的順利完成。實驗結果顯示,在接受拓展訓練以后,實驗組大學生在“合群意愿性”上與對照組的學生相比顯著提高,恰證明了上述觀點。
為進一步驗證拓展訓練對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積極影響,本文采用團隊合作項目考核-挑戰300s,該項目由北京體育大學資深拓展培訓師錢永健推薦,該項目主要考驗學生的團隊決策能力、溝通能力、協調配合能力以及執行能力[7]。將實驗組、對照組學生各自隨機分成8個團隊,進行團隊項目挑戰,要求各團隊連續完成5個項目,看完成全部項目的時間。從表5可知,實驗組學生在操作團隊項目挑戰時所挑戰的時間明顯快于對照組學生(P<0.01)。實驗組有6個團隊在規定時間內挑戰成功,對照組只有一個團隊在規定時間內挑戰成功。實驗組最快的團隊用了263s時間完成了5個項目的挑戰,最慢的用了395s,而對照組學生挑戰最快的用了292s,最慢的用了556s。這進一步驗證了拓展訓練在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方面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表5 不同類型學生參與團隊挑戰項目的差異性比較 (M±SD)
結果顯示(表6),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的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狀況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實驗開始時,實驗組與對照組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處于相同水平。14周不同模塊內容教學后,實驗組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狀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學生,統計結果顯示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說明,經過14周的拓展訓練教學,實驗組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狀況明顯改善。表7中顯示,對照組學生經過14周的體育課學習后,社會適應能力也有相應提高,但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表6 實驗組、對照組學生分別在實驗前和實驗后社會適應能力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

表7 實驗組、對照組學生分別在實驗前后社會適應能力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報告中強調,未來社會,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lear ning to kno w)、學會做事(lear n-ing to do)、學會共同生活(lear ning to live together)?、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其中,學會共同生活就是社會適應范疇的內容。拓展訓練以“團體合作學習”的方式使大學生在集體中、在合作中、在矛盾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處事能力、領悟做人的道理,因而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3.1 拓展訓練能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是高校進行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和必然選擇。
3.2 拓展訓練對提高大學生團隊合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效果優于傳統體育項目教學。因此,建議高校開設拓展訓練課程,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以適應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3.3 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應充分整合校內外資源,加強校內協調配合,遴選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有效路徑和方法,從而達到效率和效益最大化。
[1] 莫月紅.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新途徑——拓展訓練[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8):67.
[2] 毛振明,王長權.學校拓展訓練[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3] 錢永健.拓展訓練[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6.
[4] 謝曉非.合作與競爭人格傾向測量[J].心理學報2006,38(1):116-125.
[5] 鄭日昌.大學生心理診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6] 吳家榮,何雋.拓展訓練促進大學生團隊合作能力的實驗研究[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17):82-85.
[7] 錢永健.拓展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