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靜
(南陽師范學院 體育學院,河南 南陽473061)
漢畫形象記錄和反應了漢代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包羅萬象的漢代社會生活百科全書,還蘊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作為漢代社會的典型性文物遺存,漢畫對于研究漢代文化及中華遠古文明具有極高價值。身體活動是人類的本能,不僅有出于勞動、生存需要而付出的體力勞動,也有休閑、娛樂、保健等的動作形式。漢畫通過大量的人物畫直接、有力地把漢代人民的身體活動刻畫在石塊上了。漢代女性的地位、作用、權利保障與其他若干歷史時期在某些方面有明顯不同,直至儒學興起女性的地位有所下降,但這時女子的地位比之先秦,和封建社會后期都要高的多。漢畫中的女性身體活動,是漢代特殊文化背景下女性生活側面的一個真實反映,本文對漢畫中女性身體活動的種類和內容進行論述,希望對研究體育文化的傳承和當代女性體育活動有所幫助。
在第一產業時代的農業社會,工作時間和余暇時間融為一體。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固定的余暇時間,體育的形態就和生產勞動密不可分。漢代農業在比較安定的環境中在國家重農抑商的扶植之下得到比較快的恢復和發展,漢代女性的生產勞動主要表現在紡織和家務。“農有常業,女有常事。一農不耕,民有為之饑者;一女不織,民有受其寒者[1]。”說明秦漢時代女性在紡織方面有和男性耕作同等的勞動效能和價值。漢代畫像資料中也多有描繪婦女紡織景象:如江蘇銅山、山東滕縣漢畫像石所繪紡紗織布圖上有4~5個女子,并有多部織機,分工也很明確 (圖1)“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2]”在文字方面也和漢畫相呼應。漢代的桑蠶、紡織、刺繡不僅是農婦的普遍勞動,貴婦和宮嬪也不例外。“后妃率九嬪蠶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絲繭之功,以力婦教也。是故丈夫不織而衣,婦人不耕而食,男女貿功以長生[3]”,“治絲麻以成之,謂之婦功[4]”。
在家務方面,女性承擔廚事(圖2、圖3)、打掃、洗浣、縫補等家務勞動。此外“男耕”和“女績”并非截然對立,漢代女性也是農業生產的參與者,常見的情形是妻子協助丈夫農耕(圖4)。山東滕縣畫像石繪女子挑擔往田中送飯;山東黃家嶺漢畫像磚描繪農田上有5人耕作,其中有3個婦女鋤地女子人數比男子還多;江蘇泗洪漢畫像石描繪的兩個農婦一個用木杵舂米,一個雙手握橫木弓步推礱[5];南陽漢畫像石繪農婦肩扛一鋤,柄端系罐,鋤頭掛籃[5],說明農婦送食田中還要兼及勞作。由這些文獻和圖像資料中可以看到,雖然勞作的體力消耗程度不及男子,但漢代女性也是農業生產活動的主要參與者。

圖1 紡織圖

圖2 庖廚圖

圖3 庖廚圖(山東滕縣山莊出土,右下角為餐飲準備和端盤的侍女)

圖4 農耕圖
秦漢時期,封建大一統的局面為體育的勃興創造了新的歷史條件。漢朝之后,采取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使得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社會百業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國內的安定生活更需要的是休閑娛樂,在繼承先秦體育形式的同時,活動的規模不斷擴大,新的形式陸續產生,競技性和娛樂性日益增加。漢畫像中保存了大量關于休閑娛樂體育的形象資料,從內容上看女性參與的主要包括:跳繩、踢毽子、藏鉤、秋千、登高、投壺、六博等。
跳繩:又稱“跳索”,這種活動從漢代 (甚至漢以前)就已經在女性中普及,并一直延續至今,現代跳繩動作與其如出一轍。漢畫《樂舞百戲車馬出行圖》中“跳繩”組圖(圖1),刻畫了兩個女子單人跳繩的形象:當繩子搖到頭上時,女子雙腳落地;而當繩子接近地面時,女子雙腳跳起。這一上一下一落一起,把跳繩的整個過程描繪得惟妙惟肖[6]。
踢毽子:起源于漢代,是當時極為普遍的體育活動,深受青少年兒童的喜愛,尤其是少年女子,因此也被被稱為“幼女之戲”。古代的名物考據家認為踢毽子源于蹴鞠,如宋人高承《事物紀原》稱踢毽子為“蹴鞠之遺事也”,漢代畫像磚上已有踢毽者的形象。
藏鉤:據《酉陽雜俎》引辛氏《三秦記》記載:“漢武鉤弋夫人手拳,時人效之,目為藏鉤也。”漢武帝的鉤弋夫人的手總是握著拳,伸不開,見到漢武帝才伸開,里面握的是個鉤子于是,人們就玩起了藏鉤之戲,多人參與,猜出鉤子藏在誰的手里。
秋千: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創造的一種運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因其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漢代以后,秋千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體育活動并流傳至今,它是男女共享的。

圖5 樂舞百戲車馬出行圖之跳繩局部

圖6 六博圖之對博局部

圖7 六博圖

圖8 投壺圖
投壺:漢帶投壺在繼承戰國、先秦游戲的基礎,簡便了玩法,增加了玩的娛樂性。東漢,此項運動更加盛行,達官顯貴家里設宴,必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增加宴會的娛樂性。現存南陽漢畫館的一幅投壺石刻畫(圖8),形象刻畫了當時酒宴投壺的情況。當時不僅有男子投壺,亦有女子做此戲。甚至男女雜坐,邊飲酒邊玩六搏或投壺。
六博:一作陸博。兩人相博,每人六枚棋子,故稱六博(圖6、圖7)。其勝負的關鍵在于擲采,偶然性很強,雙方按照各自擲出的齒采走棋。《史記·滑稽列傳》說:“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李益的《雜曲歌辭·漢宮少年行》寫道:“分曹六博快一擲,迎歡先意笑語喧。”
漢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上升時期,在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上都具有蓬勃向上的朝氣。當時,體育項目的發展豐富而多彩,無論是斗雞走狗還是角力手博抑或蹴鞠博弈,盡管類別不同,但是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具有競技性和觀賞性,競爭的激烈和東多的高難度足以使觀者驚心動魄。這些項目女性或參與其中,或純粹作為觀賞者以作娛樂。
漢代斗雞走狗王府和貴族家中十分盛行,在民間也蔚然成風。許多刻在石和磚上的斗雞圖,描繪了當時的貴族大臣們斗雞玩樂時的生動景象,主要是為了觀賞娛樂。《漢書》、《后漢書》中多次提及皇帝帶后妃觀獸圈的表演。
角觝、鼎杠等力技活動也由軍事訓練擴大到表演觀賞。從現有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來看,漢朝的角觝開始分支,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并有了不同形式的摔跤。西漢武帝與東漢光武帝,皆深喜此術,以至 “宮廷伎人,擁而佼之”。參加相撲活動的多是宮廷女子,她們不愁溫飽,進行相撲活動成了她們打發時間和取悅主子的方式。
葛洪《西京雜記》載:戚夫人侍高帝常以趙王如意為言……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戶竹下圍棋。劉邦常與其寵妻戚夫人在長安宮百子河畔,一邊飲酒,一邊下圍棋。到東漢時,圍棋之風盛行,尤其是市民相習成俗,文人精于棋藝的大有人在,不少女子也對圍棋情有獨鐘(圖9)。花蕊夫人的《宮詞中有“日高房里學圍棋,等候官家(皇帝)未出時,為賭金錢爭路數,長憂女伴怪來遲。”

圖9 博弈圖(徐州)
漢代流行的蹴鞠運動,女性不但是觀賞者,也參與競賽中。1986年12月20日,中國原郵電部發行T113《中國古代體育》特種郵票一套4枚(圖10),最后一枚“蹴鞠”表現古代長袖高髻的女子們踢蹴鞠的場面,圖案取材自漢畫像石刻(圖11)。近年在河南安陽、山東曲阜出土的一些石刻畫像中,考古學家們也發現了其中有漢代女子踢球的情景。

圖10 蹴鞠郵票

圖11 蹴鞠圖(南陽)
為了鞏固皇朝,西漢建立了比秦朝更為完備的武裝力量,“漢興,然后諸儒始得修其經藝,講習大射向鄉飲之禮。”漢人說西北邊郡百姓“婦女猶戴戟操矛,挾弓負矢”,東漢皇后和公卿諸侯夫人祀蠶神有“女騎夾轂”。對應的漢畫像資料似乎顯示漢代女子與武事訓練大的聯系,這些軍事訓練的內容包括騎、射等。

圖12 馬術圖
史書亦有記載“女童皆妙齡,翹楚結束如男子,……馬上亦有呈曉藝者”。西安出土的西漢壁畫墓有一幅畫像描繪兩人騎馬前行,觀其高髻和體態,當為女子,且有可能是貴族女性。河南登封少室網上有一馬術圖像(圖12),刻畫了兩匹馬一前一后作飛馳競賽狀,前者馬背上有一女伎,頭扎丫,在馬上倒立;后者馬上騎乘一女伎,舒展長袖,隨風向后飄動;顯示出馬匹的快速馳騁和女伎在馬上有過硬的功夫。
漢代隨著鐵制器械的發展,青銅箭鏃逐漸地向鐵箭鏃發展。射箭運動除了在實踐上有了很大的發展,漢代的射箭出軍事訓練的功能外,還是一種禮樂制度,這項活動女性也有參與。山東嘉祥紙坊漢畫像石第9石第3層則描繪著長裙女子彎弓搭箭[7]。
漢代由于政治的大一統,經濟的恢復,楚風的影響等因素,樂舞百戲相當盛行,有人說:“可舞樂雜技”,既有身體形態美,又有相當高的動作難度。
漢代蹴鞠不僅具有競賽對抗,還常與音樂、舞蹈、雜技場面合在一起,表演者有男有女,河南南陽畫像石上就有一幅蹴鞠圖,一個頭挽高髻、身穿長袖衣的女子單人踏弄雙鞠,邊踏邊舞,揮動長袖,姿態優美。
鼓舞、武舞、劍舞等的表演中也經常有女性的參與,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要取得好的藝術表演效果。一河南漢磚畫像中有一人細腰,著長袖舞衣,翩翩起舞,右一人踞坐,手執俘擊斡鼓,左一人跟坐,擊掌為節。長袖舞當時也叫楚舞或翹袖,《西京雜記》云:高帝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劍舞將劍術和舞蹈相結合的一種用于表演的娛樂項目,項羽困在垓下,虞姬舞劍,以振楚王,便是一例。可以有雙人舞劍一人多劍等。當時的漢代不僅對舞伎的動作美有所要求,而且對其身體形態美也有所要求。

圖13 舞樂雜技圖(下左起第四人為女伎長袖翩翩起舞)

圖14 長袖舞圖(舞女跳起長袖舞,旁有倒立表演)
漢代表現頂功技巧的畫像磚石很多,漢畫所反映百戲表演中,突出表現就是技巧的高度發達。在《西京賦》中有描寫“走索上而相逢”的女子表演技藝— —走索。所謂走索,又名“履索”、“繩技”。在《晉書·樂志》中也有記載,說“后漢正旦,天子臨德陽殿受朝賀……,以兩大絲繩系兩柱頭,相去數丈而倡女對舞,行于繩上,相逢切肩而不傾”。遼寧棒臺子屯古墓壁畫中繪有一女童在黑漆朱彩細腰鼓腔式木臺上,身向后仰,兩擎也向后翻轉,把雙手支撐在木臺上,構成了反弓的形式[8]。既要求女藝人有柔軟身軀的基本功,還需有力度在身體的許多部位上承受一定的重量。

圖15 斜索戲車(前車上高桿橫木上倒掛一伎,兩臂平端,掌心向上,手心各置一球)
秦漢三國時期,保健養生術日趨規范,在西漢已有專著出現。保健養生是古代人的一個新創造,可以起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壽的作用;健養生也被稱為中華武術之魂,可以說是中國整個古代體育的基礎。“導引”作為保健養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醫療意義來說,它是充分發揮調動內在因素、積極地防病治病。從保健意義上看,它可以鍛鍊身體,增強體質,保持朝氣,煥發精神。《漢書·藝文志》中看到有一部名叫《黃帝雜子步(導)引》十二卷,又據《漢書·張良傳》記載:“良從入關,性多疾,即導引不食谷”。《淮南子·精神訓》中記載的導引術式有熊經、鳥伸、鬼浴、援(猿)蹬、鴉視和虎顧等六種名稱,表明漢代我國的導引已有相當發展了。
在陜北漢畫石像中,表現保健性內容的表演者身體特征多為端正、勻稱、協調的健壯體型。這與表演者所從事的運動形式有很大的關系,是漢代人通過體育活動保養身體、崇尚健康的表現。馬王堆三號墓內發掘到的導引圖(圖16),真實地反映了二千二百年前我國漢代人民鍛煉身體和防治疾病的生動情景,給人們提供了有關導引療法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畫像中男女均綰發或戴巾幘(類似現在的便帽),穿角形鞋履或赤足,這幅《導引圖》反映了當時的婦女也已普遍采用這種保健操了。

圖16 《導引圖》(馬王堆漢墓)
漢代女性還常用舞蹈的方式進行養生保健,比較典型的為七盤舞。《呂氏春秋·大樂篇》:“昔陶唐之始……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宜導之。”說明利用女性舞蹈疏通筋骨的健身導引,在漢代也比較普遍。
漢代女性在養身保健中還擔任著“醫”的重要角色。女子行醫,始于漢代的“少府”機構。她們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宮廷婦女的醫療保健,《漢書》記載 “當娠、病,女醫淳于衍者嘗入侍皇后疾”。淳于衍來自民間,精于切脈,通曉醫藥,在與各種疾病搏斗中有“女中扁鵲”之稱。《太平御覽》記載“少府屬官,有太醫令、丞……,多至數十人”。太醫令、太醫丞既有如此之多,其中女醫當然也不會太少。
結 語
漢畫表現的女性身體活動種類豐富而廣泛(表1),反映了當時女性體育文化繁榮發展的信息。漢畫用具體化、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保留了漢代女性身體活動的形態,我們必須對漢代畫中的體育活動加以保護和傳承。漢代中女性體育活動具有生產性、休閑性、競技性,觀賞性、表演性、軍事性、保健性等特點,解讀漢畫的女性體育,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女子的地位決定了她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目的和特點,提示我們在現代文明高度發展的時代更不能忽視女性在體育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

表1 漢畫中女性身體活動類別、表現形式
[1] 黎翔鳳.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 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3] 張雙棣.呂氏春秋[M].北京:中華書局,2007.
[4] 王文錦.周禮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 中國農業博物館.漢代農業畫像磚石[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6] 樂陶.漢畫上的中國古代體育[J].中華文化畫報,200(7).
[7] 蔣英炬,吳文祺.漢代武氏祠墓群石刻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1982.
[8] 遼陽發現的三座壁畫墓[J].文物參考資料,1955(5).
[9] 彭衛.漢代女性的工作[J].史學月刊,2009(7).
[10] 劉太祥.漢代畫像石研究綜述[J].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刊),2002(5).
[11] 劉勇.陜北漢畫像石體育活動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0(7).
[12] 南陽漢代畫像石編委會.南陽漢代畫像石[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