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燕 侯淑霞
奶業產業化組織模式的比較與評價
姜海燕 侯淑霞
乳業是內蒙古的優勢特色產業之一,近年來,乳業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內蒙古乳制品產量達379.5萬噸,比2008年增長5.9%,占全國總產量的19.6%,繼續位居全國首位。內蒙古約有奶農80萬戶、奶牛250萬頭,奶牛飼養量和乳制品市場占有率位居全國首位。首府呼和浩特2005年被正式命名為“中國乳都”,“伊利”和“蒙牛”兩個大型乳品企業的核心生產基地也設在呼和浩特,因此選擇內蒙古呼和浩特作為奶業產業化組織模式的考察基地具有典型的實踐意義。
本文通過對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與和林格爾縣等地的實地考察了解到,現行的奶業產業化組織模式主要有如下五種:奶聯社模式、托牛所模式、奶業合作社模式、家庭牧場模式和通過招商引資引進投資企業自建牧場模式。
奶聯社模式即“企業+奶聯社+奶農”模式,就是將奶牛養殖戶、政府職能部門、奶站經營者等組織起來,形成一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整體。這種模式將奶農、奶站和乳制品企業的利益相互聯系,可以降低運營成本,和集約型的大規模牧場模式相比,“奶聯社”模式比較符合中國奶農眾多,分散養殖的現實條件,既能夠保證原奶的質量安全,也便于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督、管理。
托牛所模式即“企業+托牛所+奶農”模式,就是把農戶自家的奶牛交給奶場照管,奶場負責按照科學合理的飼養方法集中飼養,統一防疫、統一收奶,統一給奶牛入保險。散養戶把奶牛交給“托牛所”,自己可以安安心心去從事其他農活兒,“托牛所”讓農民既省心又賺了錢。
奶業合作社模式即“企業+奶業合作社+奶農”模式,就是奶牛養殖戶在自愿基礎上聯合起來,組成奶業專業合作社(協會),再由奶業合作社通過合同等形式與乳品加工企業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這種組織模式很有利于奶業產業鏈條上各參與主體利益連接的緊密結合,也更有利于向奶牛養殖戶提供社會化服務,提高經營地位和經營效益,調動奶農生產積極性,使公司與農戶之間達到互利和雙贏的目的。
家庭牧場模式即“企業+奶站+家庭牧場”模式,就是一個家庭中有勞動能力的人通過勞動,利用自家種植或外購的飼草料,飼養規模相當的奶牛。概括起來說,家庭牧場就是以家庭為單位的飼養場。這種模式,由于可以利用大量農作物副產物作為奶牛的主要粗飼料,并且對于就業渠道很窄的農戶而言,飼養奶牛的用工機會成本可視為零,因此,飼料成本和人工成本都比較低。但其在衛生防疫、科學飼養、保證奶源質量、提高養殖效率等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企業自建牧場模式即“企業+自建牧場”模式,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蒙牛乳業公司的奧亞牧場。這一牧場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占地面積8848畝,飼養規模為萬頭奶牛,是目前我國最具規模效益的示范牧場。這個牧場投資成本很高,采用中外合資,主要由外方管理,飼草料基地建設、奶牛飼養和繁殖、奶質監測實行全程科學化管理,這無疑是最理想的生產模式。但這種模式投資回收期較長,對飼草料基地建設和奶牛養殖管理要求很高,只有大型企業有條件采用。目前這個牧場主要給蒙牛公司提供優質源奶用于生產高檔乳制品。
在以上的幾種奶業產業化組織模式中,運作最好、最具發展前景的模式是奶聯社模式和農民合作社模式,這也是當前奶牛養殖的兩種主流模式。對于奶聯社和農民合作社兩種主流模式既存在著相同之處又有著顯著區別,可以從以下6個方面進行比較,如表4-1所示:

?
奶聯社模式是由企業創辦的。以土默特左旗為例,2008年5月,內蒙古奶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土左旗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與伊利實業乳品加工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興建奶聯社標準化養殖牧場。土左旗政府無償提供土地,伊利集團負責合作牧場的基礎設施投資,內蒙古奶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資全部牧場設備、流通資金和養殖管理技術。目前已投入運營12個標準化牧場。
奶農專業合作社是由當地的若干養殖能人聯合創辦的。07年3月成立時,是由當地5個養殖大戶共同出資,向銀行貸款70萬元,土地則以置換的形式取得。在建設過程中,伊利集團也給予大力支持,現已在設備、技術方面陸續投入資金近100萬元。
奶聯社的規模相對來講比較大。以土默特左旗波林岱牧場為例,該奶聯社有員工20人左右,其中2名獸醫,2名配種員,其余都為工人。牧場內產奶牛和育成牛總計527頭,還在進一步引進中,牧場建設規模為1000頭。
奶農專業合作社規模相對較小。管理人員3~5名,均是參股的股東,獸醫和配種員則是臨時雇用,牧場內沒有專職人員。仍以土左旗窯子灣奶農專業合作組織為例,現參與戶數81戶,養殖奶牛共計322頭。
奶聯社模式有較完善的組織結構,各部門分工明確,對所有奶牛實行統一飼養,統一擠奶,統一管理,農戶不參與管理,把自家奶牛放到奶聯社牧場,3~5年內按年收取固定收益,自己可以到奶聯社打工,還可以耕種土地,產出物再賣給奶聯社做飼料,此間全部風險由奶聯社承擔,當然產牛犢等收益也歸奶聯社。
奶農專業合作社目前組織體系還不成熟,雖在能人帶動下,但大部分參與者思想意識較落后,組織管理能力薄弱。在奶農專業合作社里,農戶自己參與管理,除飼料由合作社根據奶牛的生長階段統一調配外,奶牛的喂養、產犢、防病治病等工作全部由農戶自己來做,當然所有風險也由農戶自己承擔。
奶聯社模式可以說剝奪了農戶的生產資料所有權。農戶在入社之初,可以選擇與奶聯社簽訂兩種合同,一種合同是分紅型的,農戶把牛放到奶聯社牧場中飼養,每年根據奶牛的產奶量取得分紅,3~5年后比照入社時奶牛的種類和大小,歸還農戶同等價值的奶牛,其間所有的風險和收益均歸農戶自己。另外一種合同是入股型的,農戶以奶牛入股,把奶牛放到牧場中,由奶聯社統一管理,3~5年中農戶取得固定收益,合同結束后奶牛歸奶聯社,其間所有風險和收益均歸奶聯社。大部分農民由于害怕承擔風險,都選擇簽訂第二種即入股型合同。這樣,農戶相當于把自己的奶牛賣給了奶聯社,貨款還是分期收回的。
奶農專業合作社模式則能夠比較有效的維護奶農利益。奶農把自家奶牛放到牧場內統一飼養,配料、技術、防病方面都有了有效保障,最重要的是奶牛的所有權永遠歸農戶自己,沒有人會剝奪他們的生產資料,只是改變了原來各家各戶分散飼養的狀態,養殖換了新地方,飼養采用了新方法,條件更好,技術更先進,農戶也有了組織的依靠,奶農利益大大提升。
奶聯社的養殖模式可以歸結為“養殖小區+企業”。農戶把奶牛放到養殖小區內,每年收取固定收益,農戶不參與管理,養殖管理工作基本和農戶沒有任何關系。因此,奶聯社的養殖模式就相當于規模化的牧場。
農民合作社模式可以歸結為“農戶+養殖小區+企業”。農戶把自家奶牛放到養殖小區內,從合作社購買由專業技術人員調配好的飼料,自行飼養,整個過程,農戶參與合作社的管理,自己當家作主。
這一點,奶聯社和合作社是相近的。所有奶牛在設施條件較好的小區內統一飼養,統一管理。農戶各家各戶的奶牛不再是傳統的分散飼養方式,而是統一養殖在建設規范的牧場小區內,由專業的技術人員統一調配飼料,統一疫病防治,統一進行科學泌乳和擠奶,這就從源頭上保證了原奶的質量。而這種集中統一的規模化管理以及良好的飼養條件、科學的飼養方法也使得奶牛的產奶量整體上升。在牛奶檢測環節,每天擠奶的同時,每頭牛的奶都預先留好小樣,如果賣到加工企業的牛奶質量出現問題,再回頭重新檢查小樣,找到問題牛。這種“倒查法”便于準確查找原因,及時剔除問題牛,從根源上保證了原奶的質量。
奶聯社與合作組織兩種模式都可以取得集中化、規模化的效益,能夠有效節約飼養成本,增加原奶產量,提升奶源質量。但從奶農利益的維護上看,奶聯社模式幾乎可以說是剝奪了農戶的生產資料所有權,而奶農專業合作社模式則能夠比較有效的維護奶農利益。
對于養殖規模較小的農戶,養牛的利潤并不大,長期來看,他們是要撤出養牛行業的,因此,這類農戶會選擇奶聯社模式,盡快擺脫養殖束縛。奶聯社也通過并購若干養殖小戶,達到擴張規模的目的,取得規模化效益。但從長遠來看,大多數農戶還要依靠養殖為生,他們不愿意放棄生產資料,所以,對于養殖大戶以及不愿意放棄養殖的農戶來講,他們更歡迎奶農專業合作社這種模式,因為這更有利于他們長期利益的維護。
[本研究受國家社科基金課題資助:課題名稱:乳品產業鏈縱向組織關系與營銷渠道系統研究,課題批準號:06BJY063;本研究受內蒙古財經學院院級課題資助:課題名稱:奶業產業化經營背景下奶業合作組織的構建與運行。]
(作者單位:內蒙古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