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紀,在紐倫堡附近的一個小村子里住著一戶貧苦人家。
盡管家境困苦,但這個家庭有兩個兄弟都夢想當藝術家。經過無數次私議之后,他們議定擲硬幣—輸者要到附近的礦井下礦四年,用他的收入當兄弟的學費;而勝者則在紐倫堡就學四年,畢業后用他賣畫的收入支持礦井下的兄弟也去學習。最終,弟弟丟勒贏了,而大哥艾伯特則下到危險的礦井,為丟勒賺取學費。
丟勒在學院很快引起人們的關注,他的成就很快超過了自己的教授。到畢業的時候,他的收入已經相當可觀了。
年輕的畫家回到村子,全家人在草坪上祝賀他衣錦還鄉。吃完飯,丟勒從桌首榮譽席上起身向他親愛的兄弟敬酒,他說:“現在應該倒過來了,艾伯特,你可以去紐倫堡實現你的夢,而我應該照顧你了。”
大家都把企盼的目光轉向餐桌的另一端,艾伯特坐在那里,淚水從他蒼白的臉頰流下,他連連搖著低下去的頭,嗚咽著重復道:“不……不……不……”
最后,艾伯特起身擦干臉上的淚水,把手舉到額前,柔聲地說:“不,兄弟。這對我來說已經太遲了。看,四年的礦工生活使我的手發生了多大的變化!每根指骨都至少遭到一次骨折,我的右手被關節炎折磨得相當痛苦,甚至不能握住酒杯來回敬你,更不要說用筆、用畫刷畫出精致的線條。我每天為你祈禱,愿我的繪畫才能都添加給你。”
為了報答艾伯特所做的犧牲,丟勒苦心畫下了他兄弟那雙飽經磨難的手。他把這幅動人心弦的畫命名為《手》,整個世界幾乎立即被他的杰作折服,把他那幅愛的貢品重新命名為《祈禱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