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侯瑞寧
10億噸的沉淀
■文/本刊記者 侯瑞寧
在10億噸原油產量的積累過程中,勝利油田沉淀出了一筆豐厚的財富:獨有的理論、先進的技術、精細化的管理、高素質的隊伍和勝利精神。

◎“人拉肩扛”的場景在勝利人手中重新上演。攝影/張廣虎
10億噸原油產量,不只是一個數字,更是一筆豐厚的積淀。
其間,勝利油田積淀出了怎樣的財富,為今后的奮進又積蓄了怎樣的力量?
為了尋找問題的答案,陽春三月,記者來到了位于黃河之畔、渤海之濱的勝利油田,見證原油產量突破10億噸的歷史前夜。
在貼滿地質勘探形勢圖的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了勝利油田地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王永詩。他用電子筆熟練地指著黃河入海口那塊隆起與坳陷,不同深淺的紅色將那里分成一個個不規則的小格子,世界上三分之二的油藏類型在這里都可以找到。
經過多年高速高效勘探開發,到了“十五”期間,勝利油田的“肥肉”基本發現完畢,資源儲量不能滿足開發需要。盡管每年依然上報探明儲量1億噸,但是儲量塊數越來越多、儲量規模越來越小、儲量品位越來越差。
“原來1億噸儲量只要幾個區塊就可以完成,現在則需要幾十塊甚至上百個區塊。”王永詩這樣說道。最艱難的2000年,油田平均每個單塊探明儲量僅為116萬噸。一時間,“資源枯竭論”的陰影籠罩整個油田。
為了扭轉勘探被動的局勢,勝利人瞄準了以巖性地層為主的、一般技術手段難以發現的隱蔽油氣藏。它也是世界石油地質學家攻關的前沿。上萬次的樣品分析、上百次的模擬實驗、上千次的探井實踐,實驗、失敗、再實驗、再失敗、再實驗……8年之后,“陸相斷陷盆地隱蔽油氣藏勘探理論”體系橫空出世,喚醒了沉睡多年的油田。“十一五”以來,在隱蔽油氣藏勘探理論的指導下,勝利油田初步落實了3個5000萬噸級目標區、2個3000萬噸級目標區和多個千萬噸級勘探目標區。
其實,這樣的理論飛躍在勝利油田不止一次,剩余油富集理論也是可以載入勘探史冊的理論之一。當撈出10噸液體里9噸是水的時候,勝利地質專家皺起了眉頭。為了讓剩余油無處藏身,他們提出了“分割控油,弱驅富集”的剩余油富集區理論,配套形成了精細油藏描述技術系列。2005年11月,“陸相水驅油藏剩余油富集區研究與開發”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勝利油田的勘探理論史冊上,還有一系列的專業名詞:潛山勘探理論為勝利油田累計探明加控制石油地質儲量1.5萬噸,為穩定東部資源戰略的實施提供了新的勘探領域;聚合物加合增效理論研究有新進展,實現了由聚合物驅向復合化學驅提高采收率技術的突破……
這些理論如同盞盞明燈,照亮了勝利的勘探之路,也照亮了整個渤海灣。如今,勝利油田已經累計發現77個油氣田,探明地質儲量50億噸,連續8年實現預測、控制、探明儲量過億噸,連續14年實現儲采平衡,“寅吃卯糧”的被動不復再現。
50年來,勝利油田建立完善了隱蔽油氣藏勘探技術、油藏地球物理技術、水驅提高采收率技術、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術、稠油開發技術、灘海油田開發技術、石油工程、采油工程、油田地面工藝配套技術、計算機應用與信息技術等具有勝利特色、在國內同行業居于領先地位的十大配套技術。據統計,勝利油田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6800多項,其中110項獲得國家科技獎勵。2000年以來,油田連續11年獲得20項國家級科技獎勵,這在國內同行業少有。
勝利油田這柄科技之劍為何如此鋒芒四射?如果說,是勝利油田特殊的地質條件鍛造了它,那么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的完善則讓這柄“倚天長劍”劍鋒更利。近年來,經過不斷發展和配套完善,勝利油田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科技管理、科技創新、新技術推廣應用的三級科技創新體系。其中,由地質院、物探院、鉆井院等研究院組成了油田的科技創新主力體系,為油田的勘探開發提供了強勁的科技支撐,一把把科技利劍驚艷出鞘。
科技投入上,勝利油田毫不吝嗇。在投資、成本比較緊張的情況下,勝利油田對科技投入卻逐年加大,包括國家、中國石化和油田在內的三級科技投入經費由“十一五”初的年3億元左右增加到了2010年的5億多元。
不僅注重“大鳴大放”,而且鼓勵“小打小鬧”,這是勝利油田的科技創新理念之一。為此,油田積極鼓勵成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技術創新工作室,“代旭升工作室”就是若干中的一個。作為普通的一線采油工人,代旭升和同事為了讓廢棄在荒野中的油井起死回生,在反復設計、反復試驗中研制出了“自動泄壓式凡爾抽子”,一舉解決了停產井撈油的難題。2005年以來,這一技術已經累計增油2376噸。
參加工作39年,代旭升先后自主完成技術革新成果80多項,累計創經濟效益1億多元。2009年,他研制的“移動式套管氣回收裝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如今,勝利油田依靠科技進步每年新增探明儲量4000萬噸以上,新增可采儲量1000萬噸以上,新增原油產量300萬噸,科技轉化率在90%以上。
2009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視察勝利油田時,對油田勘探開發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科技成果給予充分肯定。總書記指出,勝利油田迎難而上,加強科研攻關,取得了石油勘探開發技術的突破,保證了油田的穩產高產。今后,面對復雜的油氣藏、地質體,還要尊重人才、依靠科技,大力推進科技創新,不斷攀登石油勘探開發的高峰,繼續創造新的輝煌。
第一次去老168區塊,是去年初春時節。在淡藍色海水的映襯下,橘紅色的“磕頭機”伴隨著波浪和海風有節奏地“點著頭”,場面異常美麗。這座被譽為勝利油田單體產能最大的海油陸采平臺從前期基礎設施建設到平臺投產僅用了兩年時間,比預計工期整整縮短了一年。與同區域、同類型運用傳統模式開發的老163區塊相比,老168建設周期縮短近一年,平均單井生產能力卻提高了53%。
秘訣在哪里?答案是“一體化運行機制”。長期以來,勝利油田對勘探、開發、石油工程三大系統,一直實行條塊管理,獨立運行、獨立考核機制,缺乏協調機制,限制了綜合效能的充分釋放。“隨著油田勘探開發難度和投資經營壓力的不斷增大,迫切需要三者之間實現更加高效的組織銜接和協調配合。”勝利油田分公司總經理、管理局副局長、黨委副書記孫煥泉對此深有感觸,“經過不斷探索,我們開始實行方案設計一體化、勘探開發工程一體化,形成協同作戰、相互促進的運行機制。”
“十一五”以來,勝利油田新增探明石油地質儲量5.16億噸,新發現儲量中500萬噸以上的整裝儲量占60%;儲量累計動用率88.1%,比2005年提高2.1個百分點。“一體化”運作,發揮出了重要作用。
針對油田產量壓力和成本壓力增大,勝利油田領導層提出:“十二五期間,一體化管理必須持續推進,不斷深化。不在一體化上下工夫,產量難以完成,成本更是難以降下來。”
其實,管理創新一直是勝利油田提升內涵發展、提高產量的重要途徑。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勝利油田積極探索建立油公司模式,東勝、魯明、魯勝等石油公司破土而出,使沉睡多年的難動用儲量被喚醒。“九五”以來,勝利油田利用“油公司”模式累計開發難動用儲量3.2億多噸。目前,年產規模達到了290萬噸左右,占油田總產量的10%。
此外,勝利油田還在精細化管理上花大力氣、下大工夫。“目前和今后一段時間,我們將在系統節點管理上做文章。將產量、投資、成本細化到每一個員工、每一口井、每一噸油。”勝利油田分公司副總經理畢義泉告訴記者。
精細化管理在勝利油田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效。臨盤采油廠采油1隊通過持續開展“一井一策、一塊一法”精細管理模式,目前該隊已培養2年以上長壽井83口,10年以上長壽井6口,其中L2—N20井免修期長達15年,成為油田的“長壽井之王”。
精細化管理不僅延壽了老油田,而且提高了采收率。“十一五”,勝利油田年均提高采收率0.325個百分點,高于“十五”水平。
管理創新從根本上解放了生產力,為10億噸原油的積累插上了翅膀。
誰也沒有料到,劉書會放棄了“當官”的機會。2010年5月,在勝利油田地質科學研究院副處級干部競聘中,作為油田高級專家的劉書會符合條件,卻主動放棄了。見大家意外,她回答說:“我是油田高級專家,現在的崗位能讓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
讓劉書會做出這一選擇的根本原因,在于勝利油田敢于突破思維定式,加強三支隊伍建設,疏通了各類人才的成長通道。“十五”以來,勝利油田圍繞加強經營管理、專業技術、技能操作三支隊伍建設,積極創新思路,以崗位建設為核心,構建了縱向暢通、橫向貫通的三大崗位序列。
“三支隊伍實現了人才隊伍建設從條塊建設向系統建設、從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歷史變革。”勝利油田黨委組織部副部長張仕江這樣表示。
林深引得鳳凰來。這一機制大大促進了高素質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吳時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博士生導師。這個在德國獲得博士學位、在日本做過博士后的學者,在看到勝利油田對科技的重視后,戴著博導的帽子來到油田甘愿當起了博士后。
目前,勝利油田共聘任資深首席高級專家1人,首席高級專家4人,高級專家62人,二級單位首席專家126人。1.2萬名專業技術人員走上了各級專業技術崗位;在油田近14萬名技術工人中,有2人獲中國高技能人才楷模稱號,有中華技能大獎3人,全國技術能手15人,中石化和山東省技術能手225人。
“此外,我們還在高層次人才與創新團隊建設上重點著力,為實現‘百年創新、百年勝利’的目標儲備更多人才。”張仕江告訴記者。為此,勝利油田建立人才工作的“特區板塊”,在政策、措施、環境等方面設“特區”,搞“特殊”,帶動和促進了整體人才隊伍建設。
企業的競爭,最終是人才的競爭。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讓勝利油田的“百年創新”有了根基。
管線因凍停輸、電桿攔腰折斷、油井大面積停產……2010年2月28日,50年一遇的暴風雨席卷了整個勝利油區。河口采油廠采油一礦三隊指導員劉金紅冒著暴風雪,爬上4米高的油罐車開啟卸油閘,連夜組織職工完成一口日產油30噸高產井的洗井工作,保證了管線及井筒不凍堵。全隊職工堅守崗位,四天四夜不眠不休,把產量損失降到了最低點。
這樣的故事在勝利油田俯拾皆是。勝利油田是一片精神的沃土,“以國為重,以油為業,以苦為樂”的勝利人取得一次又一次石油會戰的勝利。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油田開始孕育出“從創業走向創新,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新時期勝利精神。
1999年6月24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視察勝利油田時欣然題詞:“發揚創業精神,從勝利走向勝利。”總書記的囑托鼓舞和激勵著每一位勝利人。
顧心懌,這位在勝利油田扎根50多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用一次次創新為國家乃至世界石油裝備奉獻著自己的智慧。從淺海坐底式石油鉆井船——勝利一號到具有兩棲功能的步行坐底式鉆井平臺——勝利二號,他實現了勝利油田從陸地走向海洋的夢想;從鏈條式抽油機到液壓蓄能石油修井機,他使采油效率不斷提高。如今,他又投入到了長環形齒條抽油機的研制中,并于2007年現場試驗成功。
為了將勝利精神發揚光大,近年來,勝利油田創新提出了“油田與心田共建,文化與文明共創”的新理念,大力實施“勝利心田”工程,進一步凝心聚力,共建情有所寄的勝利精神家園。在企業報紙、電視、局域網等內部媒體上常年開辟專欄專版,傳播勝利故事,弘揚勝利精神;每年都分層次舉辦企業文化培訓班,召開勝利文化建設年會,不斷提高干部職工的人文素養和精神境界。
…… ……
勝利精神勝利人,勝利鐵軍勝利魂。10億噸的路上,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種精神、這樣一群人,勝利油田在關隘重重之中披荊斬棘,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