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瑩
(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
文化產業邊際與教學深化研究
◆徐 瑩
(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
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以其綠色、環保吸引了世界各國的目光。我國目前雖有不少高校開設了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專業,但在課程設置、教材選擇、講授方式、考評體系等方面均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培養的人才進入社會后并不能很好地適應行業發展需求,發揮不了人才應有的作用。因而,豐富和完善相關課程體系、優化相關專業的教學現狀,不僅是時代社會之需,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迫切使命。
文化產業 教學深化 課程特色 培養模式
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以其綠色、環保吸引了世界各國的目光。文化產業在全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愈來愈突出,已成為當前和未來我國大力倡導發展的支柱性產業。文化產業的重要地位迫切需要大量優秀的文化產業經營和管理人才。可事實證明,人才缺乏已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人才的整體素質遠不能適應文化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需要。培養大批懂文化、善經營、通管理的復合型文化產業人才已經迫在眉睫。目前雖有不少高校開設了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專業,或開設了《文化產業概論》之類的課程,但在課程設置、教材選擇、講授方式、考評體系等方面均存在諸多問題,導致培養的人才進入社會后并不能很好地適應行業發展需求,發揮不了人才應有的作用。
因而,豐富和完善相關課程體系、優化相關專業的教學現狀,不僅是時代社會之需,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迫切使命。本文提出的改革之舉對本省乃至全國其他高校同類課程的建設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文化產業(Culture Industry)的提法始于20世紀初,也有譯為文化工業。其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和特殊的經濟形態,影響了人們對文化產業本質的把握。目前,各國對文化產業的理解有所不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文化產業的定義是: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2003年9月,中國文化部制定下發的《關于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文化產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004年,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界定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這不但與聯合國的提法具有一致性,而且還包含了更加廣泛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內涵,其本質在于突出了文化產業是具有精神性娛樂性的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活動。正是由于文化產業豐富的內涵和廣泛的包容性,決定了高校文化產業課程的基本特點和特殊要求。
目前,國內高校文化產業的基本課程是《文化產業概論》或者《文化產業學》,相關著作和教材也相繼出版??偟膩砜?,這些教材和課程設置雖然基本上體現了文化產業的特點,以及高校專業教育發展的需要,但是由于處在發展初期,因而還存在著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
1.課程邊際比較模糊
由于文化產業涉及到多個學科和專業領域,因此在文化產業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內容上,往往過于寬泛和缺少專業化特點。把各種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內容都雜糅在一門課程設計中,容易顯得凌亂而缺少體系和學科特征。
2.學科理論相對雜亂
文化產業涉及到文化學、產業經濟學、管理學、藝術學以及傳播學等多個學科,每個學科都有自己的理論體系,這也導致了文化產業學科建設中對學科理論構架的困難。目前大多專業教材和課程內容或者理論龐雜,或者缺少理論建構。
3.教學模式略顯落后
文化產業學是一個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學科,縱觀目前國內此類專業課程的設置,普遍采取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忽視了實踐環節的培養,這不僅不符合該學科的特點,也不利于對學生實踐和應用能力的培養。
文化產業課程應該立足于基本理論與實踐應用相結合這一指導思想,在研究基本理論的同時,側重于向應用教學研究傾斜,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明晰課程性質,要從傳統的文化學思維范疇中超越,從文化與產業經濟學角度切入,結合營銷傳播等相關理論,建構學科理論。
2.以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消費活動為核心內容,從文化特點出發,建構專業課程學科模式。
3.改變傳統的斷裂式的教材和課程內容體系,避免簡單的把不同文化產業形態進行章節羅列。采取縱橫交融的經緯線方式,以文化和產業發展理論為縱線,以不同文化產業形態為橫線,構架有機的學科體系和課程內容。
具體課程架構如下:

基礎理論篇,主要集中介紹與文化產業相關的一些基本概念,有助于學生迅速了解文化產業的概念、功能、基本特征等,是整門課程的入門和基礎。
國別介紹篇,則選擇中、英、美、日、韓五國進行重點解讀。由于課時所限,教師在課堂上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選擇有代表性的國家來介紹。俗話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學習《文化產業概論》課程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能學有所用,為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出謀劃策,貢獻自己的力量。所以,首先介紹中國,有助于學生了解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和現狀,以便發現問題,帶著問題意識去了解那些文化產業相對發達的國家,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是最早提出“創意產業”概念的國家,是當之無愧的創意先鋒,值得我們了解一番;美國既是當今世界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也是公認的文化產業發展強國,其成功經驗自然對我們頗有啟發;而作為我國鄰國的日本和韓國,不僅同屬東亞文化圈,而且頗有歷史文化淵源,因而在文化溝通和交流上更具可行性,其文化產業的發展經驗也更具借鑒性。
品牌戰略篇。主要圍繞上述5個國家,針對其經典案例、成功案例和熱點文化現象進行分析探討,既增加了課程的現實感和生動性,又是對前面內容的進一步深化和提升。
實踐應用篇。重在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通過一系列文化考察活動,讓學生把課堂所學運用到實踐中,并將成果展示出來。通過老師的精到點評,師生間的交流大大增強,學生也能充分體會到參與其中的樂趣。
當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四大塊內容并非彼此孤立、線性展開,而是交錯并用、互相滲透的,以期達到教學形式與手段的多元化,取得較佳的教學效果。
文化產業課程的規范化教育,包括課程內容的規范與教學方法的規范?;驹瓌t是教學、科研、實踐“三位一體”,既要探求理論教學與應用研究的最佳結合,又要打破傳統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僵化。發揮科研對教學的促進作用,科研項目力求貼近時代熱點、社會焦點政府需求點,以期將科研成果轉化成文化產業項目,服務于當地乃至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實際。在教學中堅持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緊扣時代熱點,結合當地文化產業發展的需求,不斷調整教學內容、完善課程體系。因此,文化產業課程深化研究要立足于三個基本點:
1.理論教育與應用研究相結合
我國是當之無愧的文化資源大國,但卻與文化產業強國相去甚遠。除了觀念、體制等因素外,沒能有效地將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眾多的中華老字號、名人故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雞肋”之尷尬。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利用和開發,這不僅值得我們在課堂上探討,更值得我們深入實地,調查考證,給出合理的意見和建議,從而達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之初衷。
2.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
為彌補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充分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筆者先后帶領學生參觀了杭州南宋御街遺址陳列館、鼓樓、河坊街,考察了眾多中華老字號和名人故居的經營現狀,還把中飯特地安排在了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百年老店狀元館。師生圍坐一堂,邊吃面條邊談體會,既體驗了老字號的文化意蘊,又對其發展出路獻言獻計,現場氣氛相當活躍。學生們對這樣的考察活動充滿了熱情和期盼,紛紛表示應該多出來開闊眼界。更有學生直言:“一次這樣的文化考察勝過十次課堂講授”,“課堂上的理論知識雖然也很重要,給我們打下了必要的基礎,但實地考察讓我們接觸了實實在在的問題,更能激發起我們的學習熱情!”
3.教師講解與學生示范相結合
在以往的概論類課程上,學生們習慣了單純聽老師講,參與意識較弱,學習過程較為被動。那么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中來呢?方法是多樣化的。除了上文提到的應用研究、現場教學外,還可以通過師生角色互換的方式,讓他們過把當老師的癮。其實每年的西博會都是可供利用的絕好資源。在“2010中國杭州第二屆創意產業博覽會”召開之際,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組3~5人)作為專業觀眾前去參觀,并將所見所聞中自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制成PPT,在課堂上與師生分享。教師通過事先踩點,給出合理線路和建議;每個小組實行組長負責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個任務。根據最后的PPT和講解情況,老師給出相應的分數,作為期末考核的重要依據。這種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們的積極性,許多同學表示,以前從未作為專業觀眾參加過博覽會,感覺這次學到了很多,獲益匪淺,以后會盡量多參加,把家門口的資源好好利用起來。學生的意識有了這樣的轉變,自然也從側面證明了這種教學手段的成功。
除了上文提到的杭州西湖博覽會,筆者還鼓勵學生深入到身邊的民俗文化活動中,對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開發和利用提出自己的建議和對策,如西溪花朝節、茶文化節等,并對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動漫節進行產業化考察和分析,讓他們充分體會到什么叫學以致用。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北疚牡脑S多對策恰恰和陶行知先生的話不謀而合!“教用腦的人用手”,教學生樂于動手、學會動手,最終使手與腦的力量大到不可思議,成為理論和應用的雙重人才,這不僅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也大大提升了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值得我們堅持和推廣。
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聯項目1015065-I“創意產業的創新擴散研究”(項目代碼:112229A4I10065)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