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秀娥
(武夷學院 外國語與國際交流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大學英語寫作現狀調查與策略探討
——基于語篇銜接和連貫理論
鄧秀娥
(武夷學院 外國語與國際交流學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銜接在創建連貫的英語語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英文寫作中的銜接問題一直受到很多學者的關注。通過問卷調查結合作文實例中的錯誤,發現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普遍缺乏銜接和連貫意識,不能有效地使用銜接手段創建連貫語篇的現狀,分析其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決方法。
大學英語寫作;銜接;連貫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英文寫作的銜接和連貫問題一直是寫作教學關注的焦點。銜接是創建連貫語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如何運用銜接手段創建連貫的語篇成為大學生應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但是很多教師如李淑康、李克[1]等曾對非英語專業學生做過關于語篇銜接與連貫的基本認識的調查問卷,結果表明了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并未十分注重語篇銜接與連貫,普遍缺乏銜接連貫意識。在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不少學生在寫作時堆砌文字,文章不夠連貫緊湊。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有效地使用銜接手段來創建語篇的連貫。鑒于以上原因,本文通過問卷調查和作文實例中的錯誤分析,旨在調查學生們在寫作過程中的銜接和連貫意識,并對這種寫作的現狀進行原因分析,提出一些對策,以期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語篇通常指“一系列連續的話段或句子構成的語言整體”“語篇必須語義連貫,包括與外界在語義上和語用上的連貫,也包括語篇內部在語言上的連貫”。[2]Halliday與Hasan認為連貫是語篇的語義特征,而銜接對語篇連貫起著重要作用,銜接是產生篇章的必要但不充分的條件,有了銜接不一定產生篇章,但沒有銜接就一定不會產生篇章。[3]也就是說銜接為語篇的連貫提供了基礎。沒有連貫,只有銜接特征的語言不能成為篇章。只有連貫,沒有銜接手段的篇章通常難于理解。因此,篇章的連貫性是銜接性的基礎,而銜接手段有效地增加了篇章結構的嚴謹性和流暢性。銜接是文章內不同句子間或句子內不同成分間的表層語法、詞匯接應關系,它體現在語篇的表層結構上。語篇內部表層結構上的銜接是依靠語法(動詞的時、體變化,照應關系,替代,省略,排比結構)、詞匯(詞語之間的復現關系,同現關系,運用邏輯聯結語)和語音形式體現的。[4]一般來講,英語寫作中常用的銜接手段是語法和詞匯手段。這些手段運用到英語寫作中對于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作文質量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通過句子、段落之間的銜接和內在邏輯聯系實現文章的連貫性,而且能夠緊扣中心思想,反映分論點與主題之間的邏輯關系,突出層次,使得整個語篇邏輯嚴密、論證合理。[6]因此,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銜接與連貫意識,可以提高非英語專業學生的作文水平。
為了了解學生對文章銜接與連貫知識的認識,筆者在所授課的班級共151人中做了一份問卷,內容是在參考了李淑康和李克[1]的關于學生對銜接與連貫的基本認識的問卷基礎上設計的,如下:
1.你覺得掌握語篇銜接與連貫對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有幫助嗎?
A.有 B.沒有 C.不知道
2.你對于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了解多少?
A.很全面 B.一些 C.不知道
3.語篇銜接與語篇連貫是一回事嗎?
A.是 B.不是 C.不知道
4.語篇銜接是依靠什么手段體現的?(多選)
A.語法動詞的時、體變化 B.照應關系 C.替代 D.省略E.排比結構 F.詞匯詞語之間的復現關系 G.同現關系 H.運用邏輯聯結語 I.語音
為了保證調查的有效性,做問卷前,筆者詳細解釋了每個問題。問卷共發出151份,收回有效問卷142份。整理后運用百分比統計的前三項問題的結果為下表:

表1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表
上表中,第一個問題所有學生都認為語篇銜接與連貫對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是有幫助的,在第二個關于他們對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了解的問題中沒有人選擇很全面,甚至還有16%的人回答不知道,而在第三個問題中只有12%的人知道語篇銜接與語篇連貫是不同的概念,而70%的人選擇不知道。第四個問題是為了了解學生對文章銜接手段的認識程度。從結果來看沒有一位同學回答完全正確。因此,從這次調查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雖然所有學生都認同語篇銜接與連貫的重要性,但他們對銜接與連貫知識了解卻不多,有的甚至無法區分這兩個概念,普遍缺乏銜接及連貫的意識。
筆者以布置給學生的命題作文My View on Opportunity為例,來闡述學生在作文中常出現的一些語篇的銜接與連貫的問題。
(一)不能恰當運用時態
句際或句組之間的銜接可以通過語法手段予以實現。動詞的時和體是一種常見的銜接手段,它能為讀者透徹理解文章意思提供必要的線索。學生的文章常常出現動詞的時態不一致。例如:(1)An opportunity could change your life.An opportunity could make a bad thing to the best thing.Some people think there are a lot of opportunities in our life.前兩句的could與第三句的think時態不一致,應改成can才能時態一致。(2)For example,you may have the same opportunities to be a great college student.But if you didn’t study hard,you may lose it.同樣這里的didn’t應改成don’t才能與前面的時態一致。
(二)不能恰當運用照應
照應是表示語義關系的一種語法手段,也是幫助語篇實現其結構上的銜接和語義上的連貫的一種主要手段,包括人稱照應、指示照應和比較照應。[4]主要是使用相應代詞或副詞代替文中重復出現的詞,從而避免單調啰嗦的問題。學生文章出現的問題主要是前兩種。1.不用人稱照應:如例(1)中第二個opportunity完全可以用代詞it來替代避免重復;2.照應誤用:如例(2)中的代詞it應該是上指opportunities,應該用復數them,造成了照應的不一致;3.照應混亂:例 (3)But some people are optimistic,because they think that everyone has his own way to success.We will have a chance to climb higher than others.第一句主語用some people,第二句又用we,人稱照應比較混亂。
(三)不能恰當運用替代
替代是指使用替代形式來取代上文中的某一成分。這既是為了避免重復,也是為了連接上下文。替代可分為名詞性、動詞性和分句性替代。在英語中,常見的名詞性代替有one,ones,that,those,the same等;動詞性代替詞為do;小句替代詞如so和not分別表達肯定意義和否定意義。前一種替代問題不是很大,學生不善于運用的是后兩種。例(4):Some people believe that everyone has the same opportunity in their work or life.I don’t think everyone has the same opportunity,because the efforts everyone take are different.第二句的 “everyone has the same opportunity”可以用“so”來替代,變成“I don’t think so,because…”,這種替代關系不但加強語篇的前后銜接,而且使語篇在表達上簡潔明快,信息突出。
(四)不能恰當運用省略
省略也是一種簡化行文的方式,它更為簡潔,而且新信息更加突出。由于省略的成分可以從上下文中尋找,因此省略具有語篇銜接的功能。在漢語表達中多次重復某個詞是允許的,中國學生由于受漢語表達的影響,經常忽略了這一銜接方法。在寫作中,由于學生較少使用省略,文章較啰嗦。例(5):If you think you have many opportunities,then you do have many opportunities.應改為If you think you have many opportunities, then you do.第二個句子 “you do”后省略了 “have many opportunities”,這種省略屬于動詞性省略,可以使句子簡潔明快,結構緊湊。
(五)不能恰當運用邏輯聯結語
邏輯連接是語篇內深層次最普遍的連接。語篇如果想表達完整、連貫的語義必需用到各種邏輯關系的連接詞。由于教師在課堂上不斷強調連接詞的重要性,在主觀上也造成了學生想盡量多用連接詞,以加強句際銜接,但結果有時卻適得其反,出現了些問題:1.連接詞濫用。例(6):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we face a lot of opportunities everyday.But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from different people.前一句與后一句中用了轉折關系的連接詞but,但是仔細分析其句意,不難發現這兩者之間并不存在必然的轉折關系;2.連接詞的冗余。最常見的連接詞冗余現象是because與so,表轉折的though,although與but的重復冗余使用。例如(7):Although some people think opportunity is extremely rare,but other people think opportunity is everywhere.
(六)不能恰當運用詞匯銜接手段
詞匯銜接指通過復現關系(反復使用關鍵詞、同義詞、反義詞、上義詞、下義詞、概括詞)和同現關系(同一個詞匯鏈、互補詞)來實現語篇的語義連貫。[4]學生在作文中出現的詞匯銜接失誤主要表現在用詞缺乏變化,不能準確恰當地使用同義詞、反義詞、大詞和小詞、概括詞和具體詞,例如,有些學生寫到:“Some people think…The others think…”他們在表達 “認為”這個詞時不懂用同義詞如“hold”、“argue”等,而是簡單地重復詞匯,文章讀起來呆板、乏味。
(一)語言負遷移
語言負遷移是學習者在母語和目的語的某些特點相迥異時,套用母語的思維習慣、語言文化表達方式而產生的現象。由于語言文化差異和語言習慣差異,學生往往習慣于用漢語思維方式來表達英文,這就會在詞匯、句子及語篇等各個層次出現一些漢式英語,導致了作文內容缺乏銜接而連貫性差。如漢語的非謂語動詞都用原形,英語的非謂語動詞有不定式、現在分詞和過去分詞等形式;漢語的謂語動詞沒有任何形態標記,英語的謂語動詞有人稱、時態、語態、語氣等形式標記。所以寫作時學生在運用語法手段(如動詞的時、體變化,照應關系)進行銜接時出現的問題就很多,如不能恰當運用名詞的單復數及時態。同樣,英漢兩種語言最顯著的差異就在于英語屬形合語言,漢語屬意合語言。形合語言注重運用邏輯語法連接詞,包括連詞、介詞、副詞、關系代詞以及承上啟下作用的各種短語,來說明邏輯關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一再強調使用連接詞的重要。這種過度的強調使不少學生感覺英語作文中使用的連接詞越多越好,導致了連接詞的濫用。聯結語冗余也是由于語言負遷移引起的,因為在漢語表達中常將因為、所以,雖然、但是等詞成雙搭配,而英語則不然。
(二)有限的英語教學安排課時
從教學安排方面來講,非英語專業學生未開設專門的英文寫作課。寫作不是一門單獨的課程,寫作技能的傳授也只是作為精讀教材的附帶部分分散地插在每個單元練習的最后。由于英語課每周才四課時,教學內容同時要兼顧聽、說、讀、寫,而寫作費時又費力,導致了有些教師忽略寫作技能的講解。學生由于缺乏系統的銜接訓練,語法能力和語篇能力就比較欠缺,因此學生不能準確使用各種銜接手段,使文章缺乏連貫性。
(一)全面的對比分析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5]指出:“我相信,對于中國學生最有力的幫助是讓他們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在每一個具體問題——詞形、語義、語法范疇、句子結構上,都盡可能用漢語的情況來跟英語作比較,讓他們通過這種比較得到更深刻的領會。”對比分析的目的是要通過系統地比較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異同來建立有效的外語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母語和目的語的差異,避免和減少母語負遷移現象。[6]教師對語言系統的對比分析不是對比所有的語言現象,而是有針對性的找出兩種語言相異的特征。例如針對上文中提到的英漢語言在表達謂語動詞的人稱、時態、語態形式和非謂語動詞表達方式上的不同;英語屬形合語言,漢語屬意合語言的差異及在運用邏輯連接詞和文章整體布局方面等不同,進行對比強調。
(二)融寫作技能的培養貫穿于大學英語教學
非英語專業并未開設專門的英文寫作課,培養學生英文寫作能力的重擔當然落在大學英語精讀課上。大學英語課程集聽、說、讀、寫、譯各種基本技能訓練于一體,它以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宗旨,所選的課文都是語義完整連貫的語篇。在課文講解上,教師除了講授語言點外,還應注意分析文章的結構、句間關系,如何運用指示、替代、省略、連接和詞匯等手段達到文章銜接連貫的目的,使學生認識到語篇銜接的重要性,增強學生運用銜接手段的意識。同時進行寫作訓練時,教師要提醒學生運用銜接手段,養成運用銜接手段的習慣。
(三)針對性的訓練
語言輸入后,有必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銜接與連貫訓練,將學到的語篇知識運用到實際寫作中。例如針對邏輯聯結語方面,可讓學生背誦一些語篇標記連接詞,如表示平行關系有:both...and,as well as,neither...nor;表示轉折關系有:yet, while,however;表示因果關系有:thus,for,therefore;表示遞進關系有:what’s more,in addition,worse still等。通過熟背這些不同的表達方式達到可理解性的語言輸入,然后讓學生將這些可理解性輸入在各種活動中反復操練,如可以采取連句成段、文章排序、縮寫課文、復述課文等形式進行句與句之間、段與段之間聯接訓練。這種方式可以培養學生自覺運用語篇銜接手段的意識,從而增強語篇的連貫性。同樣針對詞匯銜接手段方面,教師在教授英語新詞匯時盡量使用英語解釋英語,同時也鼓勵學生用英語解釋英語單詞,盡量讓學生對一個詞的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上義詞、概括詞都能有所了解,以便在寫作中學生有足夠的表達詞匯,用不同詞匯進行替換,避免單調地使用同一詞匯。
(四)作文的評改
對作文的批改應該把教師批改與同伴互評相結合。單純地由老師批改,費時又達不到效果。提倡同伴互評,提醒學生批改作文不應只局限于改正拼寫、用詞和語法錯誤,評判的重點還要注意結構是否合理、層次是否分明,是否運用各種語篇銜接手段來達到語篇語義連貫等。這樣能夠增強學生運用銜接手段的意識。
是否能夠熟練運用各種銜接手段寫出語義連貫和行文流暢的文章是衡量學生英語寫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由于學生缺乏銜接及連貫的意識,常常錯誤或不恰當地使用銜接手段,這就會大大地影響文章的質量。因此在大學英語課中教師必須向學生介紹語篇銜接和連貫手段,以培養他們的語篇意識,為其英文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1]李淑康,李克.基于《大學英語》的英語寫作中學習者語篇銜接與連貫意識培養的實證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4):69-71.
[2]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Group Limited.
[4]秦秀白.英語語體和文體要略[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呂叔湘.中國人學英語[M].商務印書館,1962.
[6]胡春洞,王才仁.外語教育語言學[M].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