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志強
職業教育也應培養非標準化人才
文/吳志強

辦職校和辦企業,乍一看完全是兩碼事,其實仔細分析,兩者之間有很多地方頗為相似,并無實質分歧。職校培養的主要是技能型人才,這些人才的主體是在各類企業實體崗位上就業、立身、晉升,單從這個角度考慮,企業的某些做法就值得職校借鑒和學習。
目前,國內企業特別是制造類企業彼此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迫于生存和發展的壓力,一些制造類企業不僅生產標準化的大路貨產品,還要在標準化工藝流程的基礎上調試制造非標準件產品,一般是采用多批次、小批量、深加工的方式組織“非標”生產,而“非標”產品確能彌補常規生產的空白點,既可因循市場的傳統需求,又可根據用戶的特殊要求定制,還能以企業的高端產品、創新產品的方式出現,因而為企業獲得了獨特聲譽和良好效益。時下不少實力雄厚的制造類企業,“非標”產品占據了本企業同類產品的1/4。
與此類似,多數職校的多數專業,其課程安排和教學流程乃至招生計劃,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多半制定了詳細的方案和規程,這當然是必要的。不過,職校也得根據學生、區域、產業、企業崗位、社會大環境等方面的實際狀況進行適度調整,在保證專業品質、注重規范化培養、提高全體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前提下,創造條件讓具備特殊潛能的人才脫穎而出,從而打造出職校的閃亮名片。
眼下已有不少職校不同程度地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采取了一定措施,初步嘗到了甜頭。比如,下大力訓練參加各種職業技能競賽的高手;關注在專業學習、技能掌握方面悟性出眾的學生,采取開小灶的方式培養,乃至采用跨專業(工種)的新型聯合培訓形式;摸清學生的興趣、特長,適度鼓勵其發展專業外的才藝……此外,還有諸如招收理工科專業的本科生來校接受技能訓練、選拔優秀學生進入普通高校深造、追蹤部分畢業生的進步階梯并為其提供額外幫助等。不過,就整體而言,職校出品“非標”的行為,往往帶有自發性和臨時性傾向,相應的進程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病,因此不同程度地削弱了效果。
一個奇怪而又有趣的現象是,能為職校帶來響亮名聲的,常常僅是其中的少數學生和畢業生,即便是辦學水準較高的職校,也大致如此。在當今社會和職場需求呈現多樣性且變化極快、升級轉型加速行進的大背景下,“制造”部分非標準化人才,或許是職校提升口碑、提高吸引力的一條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