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評彈學校
強內涵 樹品牌 謀發展
蘇州評彈學校
蘇州評彈學校創建于1962年,是在老一輩革命家陳云同志的提議和倡導下興辦的、國家文化部出資扶持、江蘇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省屬中等專業藝術學校,是全國唯一培養評彈藝術表演人才的“搖籃”。學校目前設蘇州評彈表演專業,在校生287名。近年來,中央、省、市各級政府及社會對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經濟社會的發展對職業教育的高度要求,良好的政策環境、輿論環境,為我們提供了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有利條件和良好機遇。我校緊抓機遇,開拓創新,深化改革,強內涵、樹品牌、謀發展,走出了一條“招得來、留得住、學得好、送得出”的良性招生就業循環之路。學校多年來報考錄取平均比例達40:1,每年都能高質量完成招生計劃,名列江蘇省中職校招生工作前茅。
學校緊抓改革機遇,強化制度改革、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創立“3+1+1活模塊”人才培養模式,“3”是前三年重點進行基礎教學,“1”是第四年進行準職業教學,后一個“1”是第五年進行全真式演出實訓教學。“活模塊”是指教學過程全程貫穿選修課,實行考證、考級等多證教育。改革彰顯活力,學校因此在各級各類評估中取得了好成績,先后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江蘇省三星級中等職業學校”。學校開設的評彈表演專業(含評話、彈詞方向)被評為“江蘇省高職示范專業”,通過2門精品課程評估,榮獲江蘇省九所藝術中專校建國以來首次教學水平評估“專業建設”、“特色與創新”兩項第一名。
“有作為才有地位”,學校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使得學校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提升,得到了各級領導的認可和關懷。繼第一任名譽校長陳云之后,江澤民、李嵐清、丁關根、楊潔篪、唐家璇、李瑞環、韓培信、梁寶華、羅志軍、楊新立等領導均蒞臨學校視察指導。目前,國務委員、前外交部長唐家璇同志擔任我校顧問,原江蘇省委書記韓培信擔任我校第二任名譽校長。丁關根同志曾四次來校視察,在他的直接關心和各級領導的支持下,學校有了嶄新的發展,2010年9月成功搬遷建筑面積2.84萬平方米的新校區,包含專業教學區、文化教學區、專業實訓區等八大功能區域,亭臺樓閣、古韻今風的校園環境和先進的教學設施、一流的硬件設備,處處飽含藝術氣息,角角體現人文素養,成為蘇州市的一張靚麗的文化名片。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蘇州評彈,本身就有著“中國最美的聲音”的美譽,如今更憑添了光彩的魅力,展示著特色濃郁的“名校效應”。
學校通過改革、培訓、實踐提升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塑造了一支一專多能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高級職稱比例達40%以上。學校還擁有十余名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類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們不僅舞臺經驗豐富,還擁有高超的教學技能。他們潛心研究學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評彈藝術,不斷促進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尤其是著名評彈表演藝術家、“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邢晏芝副校長,她以德高望重的個人魅力,高超無比的藝術才華,“春蠶到死絲方盡”的執著精神,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聲譽,是江、浙、滬乃至全國首屈一指的知名藝術家。由邢校長親自掛帥進行的招生工作,直接得益于學校的“名師效應”、“名校效應”,對考生發揮著強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學校遵循藝術職業教育規律,堅持走科學發展、持續發展之路,大力推進素質教育,進一步加強以敬業和誠信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向一專多能、德藝雙馨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學校堅持“小而精,特而強”的辦學方針,優化教材教法,優化教育環境,在“精”上下功夫,在“特”上做文章,銳意進取,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學校堅持“三個一”的辦學思路,即一個指導思想:“出人出書走正路”,一條主線:“崇尚實踐”:一個載體:“校團合作”,獨創校內核心實訓平臺——“實驗演出團”,同時開創100多個校外實訓基地,如社區、書場、中小學校等。在前四年扎實的評彈專業的基礎上,第五年的“全真式實訓模式”以基地建設為龍頭,以“實驗演出團”為主力,實行演學結合,推動產學研一體化辦學,實現了學業與就業的“零距離”對接,縮短了學生就業的適應期,提高了效率。同時也全方位打造了一批名牌教師、品牌學生、金牌節目,在全國、省級比賽中屢獲大獎,出色完成了第五屆中國曲藝節、全國十運會、全國三體會、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中國戲劇節、中國文學藝術界春節大聯歡、中央電視臺“五一”頒獎晚會和2010年世博會開幕式等全國、省、市各類重大演出。接待了來自歐美等十多個國家的數十批國際友人來訪,師生六度晉京演出,十多次出國文化交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豐盈的經濟效益,充分展示了藝術教育的碩果。我校“全真式實訓模式”被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譽為“原創型”辦學模式。
2007年,學校以“蘇州評彈”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學校教師、國家一級演員邢晏芝、邢晏春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評彈)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為契機,進一步提升評彈專業人才培養層次,培養研究型、表演型并重的藝術精英基礎人才,保證蘇州評彈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為有志于從事評彈事業的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機會,突出學校辦學的特色和優點,特別針對五年級學生開辦“傳承班”。學校組織考核小組綜合學生的平時成績、文化素養、專業技能、發展潛能進行評定,挑選精英,簽訂合約(選入傳承班的學生必須從事評彈表演五年以上),進入“傳承班”學習。“傳承班”以傳統一類長篇書目為特色教材,以名家云集的多元化客座教授為師資隊伍,實行靈活的進出機制,在全校形成了濃郁的競爭氛圍和強勁的學習勢頭。通過實踐演練中的精雕細琢,“傳承班”培養了一批高素質、寬基礎的研究型和表演型精英人才,受到用人單位的熱捧。“傳承班”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得到了邱肖鵬、姜振鵬、談興華等江蘇省內職業教育專家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中國文化部成立的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副會長高德峰等專家的高度評價,被省內外兄弟院校爭相學習借鑒。模式開拓者邢晏芝被中國教育部、中國文化部成立的“全國文化藝術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聘為委員。
每年3月,以“傳承班”為龍頭的畢業班學生即被各用人單位搶訂一空,就業形勢空前火爆,多年來保持就業率100%,這是我校招生工作的又一張王牌。我校很好地利用了以就業促招生的“蝴蝶效應”,形成了從招生到就業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為保障招生工作的順利和有效進行,我校加大與初中學校的長期聯絡和合作,每年舉行“初中校知音校長聯誼會”活動,看學生演出,聽就業匯報,交流反饋意見,當校長們看到自己當年的學生學有所成,看到學生獲得了各種獎項,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關懷,他們感到由衷的欣慰。隨著感情的加深,學生的成才,校長們更加積極地為我們的招生工作開綠燈。蘇州市各初級中學的大門全面為我們敞開,所提供的大量優秀生源占了我校總人數的38%,錄取比例達70%,確保了本土文化藝術人才的可持續培養需要。中學校長的支持是我校順利、成功招生的重要保障。
另外,為配合中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我校積極鼓勵學生利用所學專業特長,回母校進行演出,既匯報了自己的學習情況,又展示了我校的教學成果,給學弟學妹們做了強有力的榜樣示范,為學校來年的招生增強了實際宣傳效果,可謂一舉多得。在蘇州的某所中學,我校學生回校演出的劇照放得很大,被掛在最顯眼的位置,讓學弟學妹們羨慕不已,躍躍欲試,保證了我校每年招生生源的充足。
(1)打造招生工作主力軍,多策略激活工作機制
首先,學校整合優質招生人才資源,精選招生隊伍,培育“精兵強將”,組成能說能招能吃苦的五人招生“輕騎團”。其次,在學校內部崗位績效工作改革的大背景下,出臺新的招生激勵政策,最大限度地調動招生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再次,注重總結應用科學的招生工作方法,一是推進區域戰略,抓住城區重點,輻射省內,擴大到全國。二是發揚“走遍千山萬水,不怕千辛萬苦”、“寧瘦一身骨,不漏一顆苗”的革命精神,從城市深入農村,運用“一目測、二宣傳、三挑選”的獨門招生秘訣,深入挖掘優秀生源。
(2)全方位樹立服務意識,保證生源的穩定
第一,服務式面試,保障生源數量穩定。為了解決考生學科考試與我校專業復試的時間沖突,我校破除以往只周末兩天專業復試的慣例,時間延長至半個月,增設晚間面試組,為因時間沖突而不能復試的考生提供便利。如此人性化的面試方式既為考生帶來了便利,也給招生工作帶來了更大成效。
第二,靈活調整政策,保障錄取數量穩定。由于我校每年的文化考試時間都與初三畢業生體育統考等各類考試“撞車”,加上普通高中招生數的增加,及其他各類職業學校的擴充,每年我校文化考試的參考人數都要流失約20%。為此,我們靈活運用政策,在不降低考生專業要求的基礎上,適當放寬文化參考比例,保證專業成績優秀的考生不會因為沒有參加文化考試而不被錄取,從而確保考生錄取數量不降低。
第三,采取多種方式,避免生源流失。對部分藝術天賦較高但因家庭貧困無法上學的學生,我們以發放各類獎學金、助學金、愛心基金、考試慰問金、演出實訓基金、特殊貢獻基金、校園藝術節獎勵基金、提供勤工儉學崗位等形式予以補貼,不讓優秀藝術之苗流失在藝術職業教育的大門外,避免每一個學生因經濟原因而失學。
第四,采取兩手抓,抓緊優秀生源。面對生源逐年下降的趨勢,還有一些文化成績好且又有藝術天賦的學生,進職校可能會受到的家庭阻撓,我們向當地政府部門伸出求助之手,一手拉政府,提供各類優惠政策,一手拉家長,保證把孩子培養成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才。“兩手抓”有效保證了優質生源的質量和數量,保證了我校招生工作的科學可持續發展。
實踐證明,我校通過強內涵、樹品牌、謀發展的招生思路,利用“三個效應”和“一個體系”,形成了一條從“進口”到“出口”的暢通、高效、有序的“流水線”。我們將繼續保持“招得來、留得住、學得好、送得出”的良性招生就業循環之路,在方法和思路上繼續探索創新,尋找適合本校特色的招生道路,實現中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為社會輸送更多高質量的、優秀的、復合型評彈表演藝術人才。
(編輯 王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