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包玉花 耿晶
“工程任務課程化”教學模式在《典型機構設計》中的實施
黑龍江 包玉花 耿晶
以“工程任務課程化”的課程開發方法來進行《典型機構設計》課程的教學,采用“學中做、做中學、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縮短了學校與工廠的距離,體現了職業教育的特點。按照工程任務的順序開發課程,是凸現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開發的突破口。
工程任務;學習任務;典型機構設計
工程任務課程化的教學,就是由工作實際來確定典型的工作任務,并為實現任務目標而按完整的工作程序進行的教學活動。以工程任務課程化的課程開發方法來進行“典型機構設計”課程的教學,采用“學中做、做中學、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縮短了學校與工廠的距離,體現了職業教育的特點。按照工程任務的順序開發課程,是凸現職業教育特色的課程開發的突破口。目前,工程任務課程化的課程開發方法還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仍需要不斷努力探索。
高職院校機械、模具、機電一體化、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率較高,但進入職業角色的適應期卻較長,原因在于在校學習的理論,與實際應用技能之間沒有很好地對接。在職業競爭中,學生需要的是具有較強實踐技能、較高職業素質、具有能適應某類工作群和轉崗的一種能力。培養這種能力就是學院的責任,在教學中應使學生獲得以上能力,實現與工作實際零距離的對接。本文以“典型機構設計”課程為例在教學中實施教學任務工程化、工程任務課程化教學模式。
《典型機構設計》是機械類專業必修的一般課程,它在教學計劃中起著承先啟后的橋梁作用,為學生學習后續的專業課打下必要的基礎。它不僅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同時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具有增強學生的機械理論基礎,提高學生對機械技術工作的適應性,培養其開發創新能力的作用。本課程的作用在于培養學生掌握機械設計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具備機械設計中的一般通用零部件設計方法的能力,為后繼專業課程學習和今后從事設計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該課程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得很緊密,對于教材中的內容,需要教師進行深入思考和挖掘,把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找出來,對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揭示和分析。只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才能使學生深刻理解、靈活運用理論,產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并進一步具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教師既是教授方法的實施者,也是學習方法的指導者,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并合理的加以運用,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當前,國內各個高職院校都在探索實踐教學的新模式與新方法,并逐漸形成自身比較有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只有不斷積極的探索新的改革思路,構建科學的、完整的課程體系,才能適應培養高素質的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我院倡導探索的是為實現任務目標而按完整的工作程序進行的教學任務工程化、工程任務課程化教學模式。
(一)工程任務: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個綜合的、時刻處于運動狀態但結構相對固定的系統。
(二)工程任務課程化:是根據產品的“工作任務”確定“學習領域”后,以學生為中心而設計的一種課程。
本課程采用以任務為導向的知識體系構建課程體系。通過“常用設備的機構設計”、“撓性件傳動設計”、“減速器設計”三個工作任務,下設14個學習情境的設計,融合培養學生所要求的知識,培養相應的專業能力。具體工程任務見表1。

表1 《典型機構設計》工程任務表
在《典型機構設計》課程教學中,隨著“工程任務”的推進,采取“手把手,放開手,育巧手,手腦并用”的教學手段。即第一個工作任務由教師“手把手”的教,學生對知識進行簡單復制;從第二個工作任務開始,教師傳授逐步減少,而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制作逐漸增多,教師可以“放開手”的讓學生去盡情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專業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典型機構設計》學習領域課程中的每一個學習情境都體現了一個工程任務,每一情境的教學過程就是完成一個工程任務的過程。通過學習情境任務的完成,實現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從而達到職業教育的目的。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金桂霞,紀明香.基于工作過程的《機械設計》學習領域課程開發.職業技術,2009.
[3]唐銳,黨玉春.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的教改探索.攀枝花學院學報,2004.
(作者單位:齊齊哈爾工程學院機電系)
(編輯 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