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梅,呂 君
(內蒙古財經學院 旅游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基于生態旅游理念的內蒙古杭錦旗鄉村旅游發展分析
劉麗梅,呂 君
(內蒙古財經學院 旅游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生態旅游具有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四大功能,應堅持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舉的發展理念。開發鄉村旅游既適應旅游消費多樣化的需求,更滿足了居民日益增長的休閑度假需要,對新農村建設也具有十分明顯的意義,它不僅有利于原有生態的保護,而且有利于鄉村生態的進一步優化與建設。杭錦旗旅游資源豐富,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條件。從鄉村旅游發展的成因看,杭錦旗鄉村旅游有三種類型:城鎮依托型、景區依托型和線路依托型。在發展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為了促進杭錦旗鄉村旅游的提升,有必要在生態旅游理念指導下,制定恰當原則,尋求戰略途徑。
內蒙古杭錦旗;生態旅游;鄉村旅游
近些年來,我國旅游經濟蓬勃發展,但景區內生態環境質量卻日益下降。這種情況的出現,固然與人們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和急功近利等因素有關,但缺乏科學、合理地開發資源和保護旅游環境的理論和方法的正確引導也不失為一個重要原因。生態環境出了問題,人民就會無法生存下去,嚴重者甚至會造成一個社會或國家無法生存下去,歷史上許多文明就是這樣消逝的。因此,在21世紀,保持全球及區域性的生態安全、環境安全、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成為國際社會和人類的普遍共識。隨著區域和全球生態破壞的加劇,生態學正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有關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的應用分支,旅游生態學便是其中之一。它從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研究各種旅游活動及與旅游活動相關的各種經營開發性活動對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環境、旅游者心理等方面產生的影響。生態旅游的產生及其內涵的不斷豐富,推動了旅游生態學的逐漸完善,從生態旅游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積極意義來看,保護性和教育性是生態旅游的本質特征,與傳統的旅游活動相比,生態旅游的重要意義在于游覽地區的生態環境、民族風俗和傳統文化能得以完整保存。其要義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①它以相對未受干擾的自然區域作為活動基礎,但也包括與之相聯系的文化資源和文化影響;②它以不導致生環境惡化作為活動的原則;③它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回歸自然、認識自然、欣賞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強烈需求為目的;④它以通過開展旅游活動,使當地居民在經濟上受益為結果;⑤保障生態旅游經營機構的生存能力。生態旅游具有經濟、社會、文化和環境四大功能,堅持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并舉的發展理念。
鄉村旅游最早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首先在荷蘭出現,之后迅速遍及整個歐洲(何景明,2003)。鄉村旅游具有以下特征:①旅游地具有相對優美的自然環境;②具有相對濃郁的地方特色;③旅游活動具有參與性和體驗性;④旅游發展、社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緊密結合性;⑤旅游企業、社區居民和旅游者具有共贏性。由此可見,生態旅游與鄉村旅游存在著許多相似性,生態旅游理念對鄉村旅游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開發鄉村旅游既適應旅游消費多樣化的需求,更滿足了居民日益增長的休閑度假需要,對新農村建設也具有十分明顯的意義,它不僅有利于原有生態的保護,而且有利于鄉村生態的進一步優化與建設。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鄉村旅游開始興起。1998年,國家旅游局推出“華夏城鄉游”,提出“吃農家飯、住農家院、做農家活、看農家景、享農家樂”的口號,有力地推動了我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1999年,國家旅游局推出“生態旅游年”,充分利用和保護鄉村生態環境,開展鄉村農業生態旅游,進一步促進了我國鄉村旅游業的發展。
進入21世紀,鄉村旅游已進入一個全面發展的時期,旅游景點增多,規模擴大,功能拓寬,分布擴展,呈現出一個良好發展的新態勢。2003年,國家旅游局還對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進行了評選,共選出203個農業旅游示范點,其中:農業觀光旅游點83個,占40.89%;農業科技觀光旅游點39個,占19.21%;農業生態觀光旅游點33個,占16.26%;民俗文化旅游點12個,占5.42%;休閑度假村(山莊) 7個,占3.45%;古鎮村落(新村)14個,占6.9%;農家樂7個,占3.45%;自然景區9個,占4.43%。
當前,我國總體上進入了工業化中期階段,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也快速升級,休閑旅游成了城市居民的一個新的消費需求和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開始崇尚自然、回歸自然、享受自然。鄉村旅游迎合了綠色旅游、生態旅游的大趨勢,順應城鄉新的消費理念,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2006年,國家旅游局將年度旅游主題定為“中國鄉村旅游年”,確定了鄉村游的宣傳口號“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2007年,國家旅游局又將年度旅游主題定為“2007中國和諧城鄉游”,確定了“走進鄉村、走向城市,促城鄉交流”的宣傳口號,從此“魅力鄉村、活力城市、和諧中國”的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鄉村旅游的開發不僅僅是一門產業自身發展的事情,而且是能夠帶動“三農”全面發展的事情,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是貫徹落實統籌城鄉發展的有效手段。
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可見,發展鄉村經濟與促進農村經濟、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村面貌、提高群眾的生活水平、文明素質以及提升村政的民主管理能力、構建和諧社會等目標是一致的。兩者相輔相成,相互推動,本身就是一種生態式的開發。國家旅游局與農業部2007年3月20日在京簽署了關于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鄉村旅游發展合作協議,將共同推進鄉村旅游“百千萬工程”。雙方決定,“十一五”期間,國家旅游局、農業部將出臺鄉村旅游縣、鄉、村示范性標準。在全國范圍內共同組織實施鄉村旅游“百千萬工程”,建成具有鄉村旅游示范意義的100個縣、1000個鄉鎮和10000個村,使已有鄉村旅游項目得到明顯提升和完善,基本形成種類豐富、檔次適中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和特色突出、發展規范的鄉村旅游格局,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旅游消費的需求。2007年12月14日,國家旅游局副局長王志發在中國休閑農業網開通儀式上指出,目前全國鄉村旅游和觀光休閑農業接待旅游者已超過4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3000億元,農民從中直接獲益約1200億元。鄉村旅游作為旅游業一個新的領域在全國范圍內已經顯示出了它強大的生命力,已具備相當的基礎,且發展勢頭良好。
杭錦旗旅游資源豐富,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條件。在發展中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以生態旅游為理念,以杭錦旗豐富的自然資源、鄉村人文旅游資源為依托,以鄉村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入挖掘本旗鄉村文化資源的社會經濟價值,科學規劃、突出重點、力求特色,促進杭錦旗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推動整個杭錦旗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和升級,提升杭錦旗鄉村旅游知名度,提高鄉村居民生活質量,完善杭錦旗的鄉村旅游形象。
(一)內蒙古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內蒙古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和牧民生產生活思想的轉變,越來越多的牧民主動將游客請到家中做客,教游客動手做蒙古族餐飲、騎馬射箭或者祭敖包,草原“牧家樂”正成為吸引游人的一個新亮點。同時,內蒙古自治區已經出臺了《農牧林(漁)家庭旅游接待戶審批標準》、《農牧林(漁)旅游定點單位評定標準》,規范了鄉村旅游,提高了服務質量、環境衛生和管理水平。
2007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堅持政府推進、企業參與、鄉村跟進,進一步擴大了鄉村旅游示范村、示范戶的覆蓋面。自治區安排鄉村旅游發展扶持資金230萬元,用于土左旗塔布賽村、鄂溫克德人部落原生態牧家游等12個農家樂、牧家樂和少數民族家庭游示范點的建設,并對呼市武川縣五道溝村和德勝溝村等農家樂和牧家樂旅游點的發展進行了指導。2007年,全區農家樂接待戶在2006年的基礎上平均增加了20%以上。
2007年全區旅游工作會議指出,自治區將下發《全區鄉村旅游發展實施意見》,繼續推進鄉村旅游的發展。要求鄉村旅游發展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積極摸索鄉村旅游對路的發展模式,觀光和休閑相結合,大力發展城郊休閑產品,適應當前城市休閑旅游的需要。特別是短期假日的增多,城市近距離休閑旅游人數將會大幅增長,要把握市場變化的機遇,加快鄉村休閑旅游發展。
但是,內蒙古鄉村旅游尚屬初步探索、逐步發展階段,存在服務項目單一、接待設施落后、活動內容雷同,市場有待大力開拓,發展后勁有待加強、產業規模較小,經濟帶動作用尚不明顯等發展中的問題。尚需下大力度進行重點開發、科學謀略、優化布局、積極營銷。
(二)杭錦旗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杭錦旗自身的鄉村旅游,已有了可喜的開端。在旗府錫尼鎮附近和鄂爾多斯草原度假村、七星湖等景區周邊,已有一些牧民利用靠近城鎮和景區的區位優勢,開辦了一些以家庭為經營單位,以“農牧家樂”為主要方式的鄉村旅游接待點。
杭錦旗“農牧家樂”旅游活動于2006年9月2日在人武部萬畝林生態基地正式啟動。“農家樂”是鄉村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農村庭院為基本接待單位,借助于自身鄰近城市的區位優勢,利用自有的庭院、草牧場及生態環境建設、果園、魚塘等自然條件和民俗民風吸引城市居民,開展集觀賞、休閑娛樂、餐飲為一體的旅游觀光活動。
據旗旅游局資料,全旗從事“農家樂”旅游接待的農戶有60多家。為積極響應2006年“中國鄉村游”主題年和促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活動,進一步規范和提高“農家樂”旅游接待戶的接待水準,杭錦旗旅游局制定了《杭錦旗農家樂旅游接待戶評定標準》(試行),并根據接待戶的接待條件、環境衛生等進行了評定,對基本符合評定標準的杭錦旗人武部萬畝林生態基地等10戶頒發了農家樂旅游接待戶、牧家樂旅游接待戶的牌匾。這一切,為鄉村旅游的發展開了個好頭。
(三)杭錦旗鄉村旅游布局類型

表1 鄉村旅游不同類型特征比較
根據地理區位、旅游資源的特色以及客源市場的特點,從鄉村旅游發展的成因看,杭錦旗鄉村旅游可以總結為三種類型:城鎮依托型、景區依托型和線路依托型。其典型特征見表1。
1.城鎮依托型。依托杭錦旗境內主要城鎮開展鄉村旅游,主要城鎮有:錫尼鎮、獨貴塔拉鎮(甘草、設施農業、沙漠探險)、吉日嘎朗圖鎮(百里葵花金色走廊、現代農業區)、呼和木獨鎮(黃河三盛公)、巴拉貢鎮、伊和烏素鎮、巴音烏素鎮。以城鎮為中心,開展“點-線-面”多種類、高層次、全方位的鄉村旅游活動。其主要特點是依托杭錦旗的周邊城市大市場,發展周末休閑度假旅游。特色類型包括:
(1)觀光蔬果型:以各鎮特有水果、蔬菜大棚為代表。以山杏、沙棗、河套蜜瓜、蔬菜大棚為依托,發展以春觀花、夏嘗果的花果觀光旅游,使旅游收入大大超過果品自身價值。
(2)農事體驗、采摘型:以游客親身參與農事活動、采摘瓜果為吸引點,力求返璞歸真,回歸自然。
(3)異地鄉土體驗型:主要吸引中、遠程游客和近程回頭客,是一種突出地方特色,以品嘗正宗鄉間蒙餐、體驗淳樸農家生活為賣點。
2.景區依托型。布局在旗內主要景區之中或附近。景區依托型的鄉村旅游發展往往比較容易,其優勢在于:(1)穩定的客源,可以有較為穩定的收入,并且擁有較多的近程回頭客;(2)更規范的管理和服務,使得游客樂于參與景區(點)之外的、近距離的鄉村旅游活動;(3)品質好、價格優的旅游體驗形式,這是景區依托型鄉村旅游地最大的優勢,在景區附近的檔次偏低、價格適中的農、牧家旅舍易受到眾多游客的歡迎。以七星湖旅游區內的“牧民新村”為例,其接待設施“中西合璧”、“漢蒙合一”,擁有較高檔次的接待能力和服務水平,與七星湖旅游區內的服務檔次相比雖稍有遜色,但是價格優勢明顯,同時擁有民俗體驗、蒙古族歌舞表演、品嘗地道蒙餐等蒙古族特有的鄉村旅游活動形式。
3.線路依托型。以穿沙公路、109國道、110國道、錫磴公路、錫阿公路、巴陽公路為基線,依托沿線各城鎮鄉村旅游發展特色,建立“農家樂”、“牧家樂”、“漁家樂”等鄉村旅游形式。主要吸引點在于線路沿線資源特色,如庫布齊沙漠有穿沙公路與外界相連,有助于沙漠“牧家樂”的開展,增強了游客的可進入性,便于游客體驗馬背民族的淳樸牧家生活、感受游牧民族的豪放性格,具有極強的吸引性,開發潛力巨大。
(一)鄉村旅游布點分散,整合不夠
通觀整個杭錦旗鄉村旅游區域分布狀況,可以發現杭錦旗的鄉村旅游地分布較為分散,區域特色不明顯,主題不鮮明,集聚效應較差。
(二)鄉村旅游產品形式單一,文化內涵挖掘不夠
杭錦旗的鄉村旅游主要以餐飲或住宿接待型為主,對本地傳統的農業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挖掘不夠,使得鄉村旅游活動主要停留在傳統的觀光、餐飲、采摘、垂釣等項目上,產品結構雷同,特色不明顯,缺乏精品,旅游“六要素”功能不夠匹配。這種形式單一的鄉村旅游產品已很難適應現代旅游市場的需求,以致難以形成。
(三)資金投入不足
投入不足的結果,導致現實中建設資金短缺,成為制約杭錦旗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最大“瓶頸”。鄉村旅游開發的主體,當地農牧民沒有太多資金投入,所以,本旗鄉村旅游發展,資金缺乏是一重要問題。
(四)從業人員服務意識有待提高
鄉村旅游的經營主體是當地居民,他們的文化素質決定了服務意識、服務質量、服務水平,從而決定了游客對本地的鄉村旅游意象。政府雖然非常重視提高居民的接待水平,但素質的提高絕非短時間內可以解決的,需要廣大的從業人員端正認識,不斷在實踐中學習提高,以增強文明意識和開放意識,培養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營造文明、和諧、有序的旅游環境。
(五)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
本旗的鄉村旅游雖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處在較低的發展階段,且因本旗處于沙漠這種特定的自然地理條件以及資金投入不足等主客觀原因,使得與旅游配套的道路、供排水、供電、停車場、醫療衛生等公共設施較簡陋,一些農牧家客房、餐廳等主要住宿餐飲接待設施條件差,水電供應不穩定,安全、衛生等狀況有待加強。
(六)相關政策和法規亟待完善
目前,當地農牧民有開發鄉村旅游的積極性,政府對發展鄉村旅游也制定了若干政策和鄉村旅游管理辦法,但這些政策法規仍處于探索階段,應該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加快完善觀光農牧業管理辦法、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管理辦法、“農牧家樂”管理辦法等政策法規,在此階段可以制定一些臨時性的規章制度,來明確經營者、開發者、管理者和旅游者的責任和義務。
(一)注重特色、差異開發原則
旅游產品開發忌諱千篇一律,同質化開發,鄉村旅游產品開發亦是如此。鄉村旅游產品開發要以鄉村所在地域的自然生態為基礎,以鄉村傳統文化為靈魂,以鄉村聚落、民居建筑和人文活動為核心,設計和開發具有地域性、特色化的鄉村旅游產品;避免重復開發和同質化開發,尋求不同主題,準確定位,進行差異化開發。
(二)體現鄉村性、文化性、原生性、體驗性原則
鄉村旅游是將鄉村的吸引要素和旅游結合在一起的新型產業,鄉村性是相對于城市而言,因此鄉村旅游項目的策劃必須在農業生產基礎上深度挖掘鄉村文化進行旅游開發和發展。另外,要大力發展能直接把農業和旅游業相結合的觀光農業,重點策劃生態性、體驗性的項目,具體包括傳統觀光農業和融合高科技的現代觀光農業,其中觀光農業可立足和依托觀光園藝。本規劃所有項目的策劃,均是在鄉村性、文化性、原生性、體驗性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的具體條件而展開。
(三)尊重區域文化,強調地方特色
鄉村文化強烈地區別于都市文化,各地的鄉村之間既在自然條件上存在著差異,體現出不同的鄉村特色,如牧區、漁村、農村等,也在地方文化和民俗習慣上相互區別。這些差異都是進行產品開發、項目設計的先決條件。因此,在產品項目的設計和開發中,本規劃始終強調杭錦旗的區域特色,堅持在歷史承繼性、民俗特有性、文化鮮明性上做文章,使鄉村旅游產品系列飽含地方文化風味和特色。
(四)因地制宜,培育精品
杭錦旗鄉村旅游資源比較豐富,但資源的種類、規模與品位差異較大,分異明顯,因此針對不同的鄉鎮,鄉村旅游開發方向不同。在規劃目標期內是根據旅游市場需求,選取優勢旅游資源因地制宜地進行深度開發。本規劃杭錦旗鄉村旅游在產品開發與項目策劃上,始終貫穿著資源擇優、精品策劃的項目開發原則。杭錦旗鄉村旅游產品規劃是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為基本思想,以個性強、吸引力大的產品為策劃的重點。同時在項目策劃過程中充分挖掘了本地自然與文化底蘊深厚的鄉村旅游資源。
(五)市場導向與引導市場相結合
杭錦旗鄉村旅游產品策劃在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基礎上,結合杭錦旗鄉村旅游特色資源的總體特征進行有選擇的“引導市場”。首先通過充分的市場調研,進行旅游目標市場的選擇與定位,并通過市場反饋信息檢驗現有鄉村旅游策劃項目的可行性。其次,在一些區域性文化特征比較濃的特色旅游產品開發上有選擇性地開發和引導市場。
(一)政府引導,市場運作
杭錦旗內現有鄉村旅游產業基礎較為薄弱,且發展階段各異,相關政府部門的旅游投入能力有限,建議政府部門組建鄉村旅游發展協調機構,制造良好的投資輿論,營造優越的鄉村旅游投資環境,密切與相關投資企業合作,為企業提供便利條件,同時積極鼓勵和扶持廣大鄉村居民參與鄉村旅游的開發過程中,以此推動本旗鄉村旅游的發展。因此實施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經營的現代旅游發展戰略,是本旗鄉村旅游業發展的最佳選擇。
(二)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杭錦旗區位優勢明顯,這就要求在鄉村旅游開發過程中,始終要把目光放在“河濱沙海草原”這一大的環境中,施行“捆綁發展”、“聯動發展”,要求杭錦旗各鄉鎮在鄉村旅游項目開發上應從大區域來考慮,樹立區域一體化思路,加強聯合,共同發展,努力避免投資浪費和惡性競爭,以促進整體經濟效益的提高。
(三)強化形象,塑造品牌
為了提高杭錦旗鄉村旅游的市場影響力,增強杭錦旗鄉村旅游項目的吸引力,針對杭錦旗的鄉村旅游產品特色,要著重完善鄉村旅游產品體系,并在強化產品體系的基礎上,加強鄉村旅游的營銷力度,更新營銷手段,加大形象驅動的力度,強化整個杭錦旗鄉村旅游產品的主打品牌效應,并進行個性塑造,積極提升鄉村旅游地形象,尤其要在強化鄉村旅游的體驗性、文化性、生態性、參與性、休閑性、度假性的前提下,深刻挖掘杭錦旗鄉村旅游的地域文化內涵,以鮮明的形象對游客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實施強品牌發展戰略。
(四)永續利用,持續發展
杭錦旗不同階段的鄉村旅游資源開發、鄉村旅游項目建設等均應有利于鄉村原生態環境和鄉村旅游資源的恢復和保護,特別要注意環境的保護,嚴格控制各種污染,把生態環境置于重要地位,防止環境質量的退化。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監管,杜絕與周圍環境不協調的建筑設施的建設。培育良好的旅游環境意識,倡導游客文明旅游;加強鄉村旅游景區和各個示范點的管理,完善監督機制。始終貫徹“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方針,正確處理好鄉村旅游資源開發和保護的相互關系,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
(五)依托強勢媒體,旅游信息網絡化發展
實施以互聯網為核心的鄉村旅游信息化發展戰略,創建地方特色鮮明的、功能完備的、高質量的杭錦旗鄉村旅游綜合信息網,在網上大力宣傳本旗鄉村旅游資源的特色和濃郁的地域文化特點,對鄉村旅游產品進行包裝、宣傳、促銷,提高本旗的鄉村旅游知名度,大力發展杭錦旗鄉村旅游電子商務和構建適宜電子信息平臺,提供完善的網絡信息服務,滿足游客對旅游信息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
(六)區域內外有機結合,旅游系統功能戰略
旅游系統結構是以目的地和客源地為節點、以交通線路為連接而形成的一種網絡結構。分析和揭示旅游系統的運營機制及內在規律,優化旅游系統結構,提高旅游系統運轉的穩定性,強化旅游系統整體功能,是區域旅游業整體得以快速、健康、合理發展的理論支持和依據。杭錦旗鄉村旅游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整個旗與旅游系統結構的建設和完善。針對杭錦旗優越的區位優勢,歸屬“河濱沙海草原”的現狀特點,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大力完善以杭錦旗為核心的旅游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凸現城鎮發展的旅游功能,成為本旗的旅游集散中心。實現區內外交通體系規劃與旅游規劃的協調和統一,建設“出入通暢、集散隨意”的整體旅游交通網絡體系。優化旅游系統結構,提高本旗旅游系統整體功能。
[1] 呂君.旅游景區發展的生態環境管理分析[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8,(1):37-40.
[2] 劉麗梅.生態安全的影響因素及建設對策研究[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6,(5):31-34.
[3] 張金屯.應用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 呂君,劉麗梅.旅游生態學的產生及其研究對象結構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140-144.
[5] 呂君.旅游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8,22(8):82-86.
[6] 劉麗梅.生態旅游資源的脆弱性研究[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7,(5):30-34.
[7] 劉麗梅,呂君.生態經濟學視野下草原旅游可持續發展探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旅游版),2008,(1):59-63.
[8] 劉麗梅.內蒙古杭錦旗旅游資源的評價分析[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9,(2):80-84.
[責任編輯:張曉娟]
F590.3
A
1004-5295(2011)01-0097-06
2010-12-1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06CJY033)(08XJY026)
劉麗梅(1972-),女,內蒙古額爾古納人,內蒙古財經學院旅游學院副教授,碩士,從事資源與環境管理、旅游發展與管理、可持續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