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蔣大峰
轉變觀念:數學課堂有效教學實施的關鍵
江蘇 蔣大峰
數學是一種文化素質,也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它應使學生終生受益,職業教育中的數學基礎教育更應該彰顯這一特征。數學新課標的實施對職業學校的課改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轉變心態,轉變觀念,轉變方式讓學生獲得數學知識,實施數學課堂的有效教學。
觀念轉變;數學課堂;有效教學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這一理念在義務教育階段已經提出。現在的職業類學校的數學教育,根據學科的特征、專業的構成及職業素質的培養等多方面因素,更應將它作為一個最基本的數學教育理念。眾所周知,現階段職業教育中的數學課程可以說舉步維艱,非常尷尬。學生因為前階段對數學產生的怕、厭,導致了現階段對數學出現了逃避、放棄的現象,對這類課程根本不感興趣。職業教育中對職業素質的培養不僅是職業能力,還包括文化素質。所以文化課程中的數學素質仍然占據著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中提出了“大眾數學”、“趣味數學”和“應用數學”這三個教育理念,這也是對當前職業學校課程改革必然要求,作為職業教育的數學教師要面對現實,轉變觀念,讓數學走進學生,使得學生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
現在職業類學校的學生入學基礎相對較低,前階段由于多種原因使得數學的學習進入不良的狀態,學生怕走進數學課堂,而數學也很難走近學生,學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幾乎不存,學習的主動性肯定不強。如果此時教師仍然按照原有的方式講授,忽視學生的已有狀況,忽略學生的感受,可想而知課堂紀律、教學效果會怎樣。德莫克利特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要讓學生獲得必需的數學,教師就要能重新點燃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可以從很多方面入手,在新課之前作為介紹講一些通俗易懂,學的數學應用,很快就使學生發現,原來數學還可以這樣。例如一些幾何圖形的生一看就能明白應用:

這是由圓和圓弧進行簡單的組合,勾勒了出人物喜、怒、哀、樂、驚的面部表情。它雖然是一種寫意的手法,但已經把幾何圖形進行了充分發揮,而且經過不同的組合還可以組成更多畫面。這時候就有學生自己在下面畫起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繼續構造出其他面部表情的組合。這時應抓住機會,進一步讓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再次用幾何圖形在動畫與漫畫中多喜聞樂見的卡通人物來增加印象。


這是由圓、圓弧、拋物線構成的松鼠,與由圓、圓弧、橢圓、線段等構成的機器貓,它們的創作既體現了幾何圖形的規律,又充分滿足了美觀的要求,令人賞心悅目。這些基本的數學幾何線條是學生已經學過的,當時有學生認為很枯燥,但是現在學生不但對它產生了興趣,還會重新去認識和評價。然后再讓學生從商標設計中去發現幾何圖形的應用,如:三菱重工、北大方正、殘疾人專用標志等,以及從建筑設計、雕塑設計中去找出幾何圖形的應用,如:人民英雄紀念碑、金字塔等。這些例子不但可以讓學生發現數學中的美,也讓他們懂得學會欣賞美也是必備的數學修養。實際通過前面的分析,后面的幾種情況學生會很快的找到自己的例子,甚至將應用的范圍拓寬到其他的領域。
雖然課堂上沒有講課本知識點去授課,講到課本以外的東西,但學生接受了它。讓學生先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我們一直生活在數學當中,培養了他們的數學情感。整個過程當中,是在教室講課,但又是用一種新的方式來揭開數學一個邊角,目的是讓學生重新認識數學,走進數學,積極的思考,慢慢消除對數學的厭煩、恐懼的情緒,逐漸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找回信心,恢復積極向上的朝氣。
在新課改中要求,不能過于注重知識傳授,而是應該促進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的品行和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正確處理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關系。因此非智力因素對學生學習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如果我們忽略情感,只重視認知,那么將很容易造成學生的厭學情緒。這就要求在教學中根據實際狀況,培養學生廣泛的學習興趣,積極主動,自覺探索。所以要將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作為教學目標,破除只關注學習結果的傾向。只有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才能充分挖掘學習中的情感因素,而且它也是認知層面,滲透著活動主體的情感、態度、意志等心理因素,它以“活動”的形式存在,是開放的、靈活的、發展變化的,它對學生身心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我們知道知識的理解過程不是簡單的傳遞活動,學生不是知識的“旁觀者”,也不是只需接納結論就可以獲得知識。必須讓學生體驗學習,也就是學生親自參與知識的構建,親歷過程并在過程中體驗知識和情感。這樣就能讓學生在研究、思索、想象中領悟知識并形成個人化的理解。如果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親自體驗、親自發現,那么我們就應該為他們提供親自研究的求知時間和空間,也就意味著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問題情境,使之置身于問題情境之中。例如在我們的生活中,某單位去某地參觀學習需要包車前往。甲車隊說:“如果領隊買全票一張,其余人可以享受半價優惠”;乙車隊說:“你們屬集體票,按2/3原價優惠”。這兩車隊的原價、車型是一樣的,請根據單位去的人數,比較兩車隊的收費那家更優惠。這樣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分兩組去計算兩種包車價格,然后再進行討論。學生在計算討論后能很快得到結論,和人數有關。再如《分段函數》中引入出租車的計費問題,這是一個實際問題,學生很快就能說出起步價以內和起步價以外的不同算法,再引導學生寫出里程x(公里)和計費f(x)(元)之間的解析式,從而理解掌握了分段函數。教師再讓學生聯系生活事例,提出能構造、建立分段函數的例子,學生提出了很多例子這樣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達到了預期效果。事實上,只要我們耐心細致的引導,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職校學生數學學習能力也是不可限量的。
以往我們的教學通常只是為學生提供確定的、客觀的顯性知識,以保持和記憶確定的知識結果為考核標準。教師所做的是考慮如何有效地把既定的課程知識原封不動地傳遞給學生,學生需要做的則是怎樣把通過教師傳遞的課程知識原樣照收,接受過來。事實上教育不是一件可以“告知”或“被告知”的傳遞的事情,而應該是主動建設的過程。而教材往往是將已經形成的知識定論展現給學生,只有結論,沒有結論形成的過程。教什么內容看起來比較容易,因為課本、練習冊、課程綱要里面已經被界定了,但卻并沒有根據學校者的需要對之進行選擇、組織和排序。教師的責任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情緒狀態對這些教材進行“再度開發”,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如在《異面直線》中,學生此前已有的簡單概念是“不平行就相交”,這導致很多學生在異面直線之后仍然不能很好辨明兩直線的位置關系,教材當中已經給出的異面直線定義沒有讓學生掌握。先讓學生擺出兩直線的位置,很明顯有些是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情況,讓學生有感官認識,在根據交點或所在平面來分類,進一步歸納出異面直線的定義,學生恍然大悟,從而理解掌握了異面直線,并且根深蒂固. 因此在用教材時還要對課程內容做“校本化”、“生本化”的處理。
“教材是一種媒介、一種手段,必須向學生的生活回歸,向學生的經驗回歸。”教學中要注重方法的設計。作為教學內容的數學基礎知識,是客觀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反映,就像一座山,從不同的角度看能看到不同的景色,但它卻是同一座山的體現。同樣的內容用不同的方式反映出來,我們要需求一種方式,能讓學生傾入自己的熱情、困惑、煩惱、欣喜等個人感情,在復雜的情境中發現其中的簡單之美,而不是簡單結論的記憶。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教學內容,理解課程,精心設計,讓學生的生活、個人知識及直接經驗作為課程的一部分一起參與對教材知識的理解。結合職業類學校的特點,數學教學內容要與學生的生活實踐、應用相結合,可以將數學知識應用化,尤其是與所學專業的結合,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專業中所面臨的問題,也可以將生活實踐化,指導學生做調查,并引導他們將生活實踐問題回歸到數學知識中(如函數中出租車計費、統計中鋼管合格率等問題),讓學生懂得數學知識成為基礎知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自己也將是終生學習和受益者。
[1]江衛兵.提高數學教學有效策略.江蘇職教骨干教師培訓報告.
[2]張愛平.有效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問題及解決.江蘇職教骨干教師培訓報告.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中等專業學校)
(編輯 李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