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呂梁市煤炭工業學校
狠抓招生就業 促進跨越發展
山西省呂梁市煤炭工業學校

山西省呂梁市煤炭工業學校在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勢下,我校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及省、市歷次職教工作會議精神,招生就業工作取得了較好成績,在冊在校學生從2006年的不足千人,達到了現在的4056人,擴大了四倍多。同時2008年煤礦“五長”學歷教育招生423人,2010年煤礦關鍵崗位人員學歷教育703人。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五年達到90%以上,學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總結近幾年來我校招生就業工作的主要經驗,有三點:
樹立一個理念,圍繞三個問題,強化四項工作。
樹立一個理念:就是必須樹立開拓市場的理念,并在全體教職工中形成共識。這個理念的核心內容就是:要把學校看作是鑄造人才的工廠,要把學生看作是企業需求的勞動力。以這樣的理念,推動招生就業和教學改革就有了針對性,目標性和可操作性。
圍繞三個問題:就是把招生工作看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著力解決好生源問題、培養問題和就業問題。這三個問題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是招生工作的三個關鍵環節,解決好這三個問題,招生難題就迎刃而解。
強化四項工作:就是要強化校企合作,暢通學生就業渠道;強化招生宣傳,增強學生選擇煤校的信念;強化教學質量,培養企業能用的人才;強化學生的管理與教育,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
具體的做法是:
就業是促進招生的重要環節,校企合作是實現就業的主要手段。經過幾年的探索,我們感到強化校企合作必須要做好三項工作。
1.以訂單培養為基礎,不斷擴展校企合作。
近幾年我們同呂梁市內20多家企業進行了合作,按照企業意愿形成了以下幾種合作模式:
一是離柳模式:離柳焦煤集團是呂梁市較大的國有企業,集團職工每年初、高中畢業未升學子女全部在我校進行學歷教育,畢業后由集團全部接收、安置。該集團把我校當作是他們的人才培養基地,我校把該集團當作是學校的實訓基地,學校聘請該集團董事長為學校名譽校長。
二是宏盛模式:柳林宏盛集團是呂梁市柳林縣大型煤炭企業,他們同我校的合作是該集團把招工對象選送到我校培養,畢業后企業負責安排工作,報銷學費。
三是凌志模式:柳林凌志煤焦集團同我校的合作是由學校負責招生、培養、公司在開學后選定培養對象,畢業后給予安排工作,報銷學費、書費,并給優秀學生發放獎學金。
四是同輝模式:離石同輝重工集團同我校的合作是:雙方聯合招生,在校學生的學費由集團支付,并給予每月100元的生活補助和50元的獎學金。學生實習在該集團進行。集團生產技術管理人員由我校派專業教師兼任。
五是東輝模式:該集團提出用人計劃和專業要求,學生畢業后該集團來校選人并接收安置。
2.以增進了解為目的,不斷促進合作。
我們堅持每年的開學典禮邀請合作企業負責人參加,召開合作企業有關人員座談會,為企業管理人員免費講課,派專業教師到企業實習、調研等方式,進一步增進了校企之間的相互理解,有力地促進了相互的合作。目前多數合作企業能夠做到:無償提供專業老師的實習、培訓,無償提供學生實習。企業已真正成為學校的實訓基地。而且通過實習又進一步增強了校企友誼,企業了解了學生,學生理解了企業文化,特別是崗位與技能的對接,有力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3.以搭建平臺為動力,不斷引深合作。
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到必須要搭建一種雙方認可的合作平臺,進一步引深合作。為此經過充分調研,成立了一個由學校主管部門、企業參加的安全生產及人才培養指導委員會。力爭把這個指導委員會辦成校企交流的平臺,校企相互了解的窗口,傳播安全生產新技術新工藝的場所,指導教學改革、監察教學質量、促進產教結合的機構。
宣傳是做好招生工作的重要措施。宣傳工作力求做到:宣傳覆蓋面到位、宣傳國家優惠政策到位、宣傳學生能夠就業到位,使廣大學生及家長相信選擇了煤校,就選擇了就業,選擇了前程。
1.多渠道宣傳。制作學校發展、教學、學生就業專題片,通過市、縣電視臺播放,使學生、家長對學校有一個直觀真實的了解。早計劃、早準備,印制招生簡章,訂單企業簡介在省市有關刊物進行宣傳。利用開學家長送學生入學的時期,把學校狀況、合作企業狀況以圖板形式進行宣傳,進一步堅定學生及家長的選擇。
2.強化宣傳。在初、高中學生畢業前夕,選派得力人員深入到各縣市及周邊縣(市)學校進行宣傳。發動在校學生在假期向同學、親友做宣傳。放假前召開教職工大會,專項安排布置招生工作,明確當年的招生目標,規定各級領導干部和教職工的招生任務,劃分宣傳責任區域,強化全體教職員工的責任感,努力形成招生工作人人有責的局面。招生工作開始后,不定期通報招生情況,進一步發動教職工加大宣傳招生力度,推進招生工作順利進行。
3.全覆蓋宣傳。把宣傳對象擴大到退伍軍人、企業青年職工、社會青年之中,用足用活自主招生政策,使得每年非應屆畢業生人數達到了30%以上。
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努力做到“適銷對路”。
1.專業設置必須符合區域經濟的發展需要。近幾年我們根據企業的需求,相繼新增了礦井通風安全、煤炭綜合利用、機電技術應用、發電廠及變電站電器運行、地質與測量、礦井建設、食品加工工藝、酒店管理等8個新專業,專業設置基本滿足了當地煤炭企業發展的需求。
2.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必須要符合企業對崗位人才的知識、技能需求。
從2007年開始我們通過組織老師到企業實習,專訪企業管理人員及技術人員,召開企業負責人座談會等形式,深入了解企業對人才知識結構及技能要求,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以崗位技能為核心,應知應會為重點,實踐教學、技能競賽為手段的教學改革。目前開設專業的課程改革已全部完成。去年又起動了重點專業的校本教材開發,目前已完成了14門。特別是煤炭專業的4門校本教材獲得省一等獎,同時加大促進實踐性教學的投資力度,相繼投資建立了24個多媒體教室,4個計算機室以及現代礦井、綜采運輸、工程測量、電工電子、礦山機電、礦井通風、化工儀表、煤焦化驗等11座實驗實訓室,教學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培養的學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好評。
3.教師隊伍的知識與技能必須適應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為使專業教師既能從事專業理論教學,又能指導技能訓練,成為真正的“雙師型”,每年暑假都要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調研實習,要求專業教師不僅要了解企業現生產設備對學生知識技能的要求,同時要掌握一到兩個崗位的技能。目前70%的專業教師達到了“雙師型”要求。為強化對學生的實踐指導力度,學校還從各企業聘請了10名客座講師,15名實踐指導教師,師資力量基本能夠保證企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通過同企業負責人座談,到企業調研,我們得出了企業對人才素質結構的排序:
1.組織紀律觀念;
2.吃苦精神;
3.責任意識;
4.配合協作理念;
5.崗位技能;
6.知識面。
從排序看出,德育教育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極端重要性,也凸現了企業文化的特色與內涵。針對這一問題我們采取了如下的管理教育舉措。
一是強化教育。學校每年都要聘請關工委人員對學生進行一次普遍的法紀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法紀意識;每年都要在學生畢業前夕聘請企業管理人員對學生進行一次普遍的企業文化教育。每年組織學生到企業實習時,首先要學習的是企業文化。同時規定專業教師的每節課必須要把在企業實習時了解掌握的企業文化進行五分鐘的講解。通過教育使學生深化了對企業文化的認知、認同,增強了對企業管理要求的適應性。
二是強化管理。在強化日常教育管理的同時,學校實行準軍事化管理。聘請了7名退伍軍人和警校畢業生為軍事教官,每年要進行一次10天以上的集中軍事訓練。日常內務管理嚴格執行軍隊標準,早操、部分體育課進行隊列訓練,每周組織一次班務會。通過嚴格的隊列訓練,培養了學生的吃苦精神,增強了紀律性。通過嚴格的內務管理,養成了學生嚴謹細致的作風,增強了集體意識。通過每周一次的以宿舍為單位的自我總結講評會(相當于部隊的班務會),增強了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提高了學生的自我約束力。

企業文化的滲透教育,準軍事化的管理,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用同輝重工集團總經理的話說:“煤校培養的學生懂禮貌、守紀律、能吃苦,我們歡迎”。
招生就業工作是中等職業學校的龍頭工作,任重而艱難。幾年的實踐中,我們深深感到校企合作之路并不平坦,學校的主動,企業的被動是我們遇到的最突出問題,我們認為校企的深層次合作必須制定由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制度,如實行企業用人必須要在學校選用或經濟制約的政策制度來強力推行,這樣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穩定合作;生源不穩是中職學校發展急待解決的問題,我們期待國家制定相應的政策,保證有一定數量的初、高中應屆畢業生參加中職教育;基礎能力薄弱仍然是中職學校發展的瓶頸,希望制定相關制度,促使政府同重視普通高中教育一樣重視中職學校的基礎建設,從而能夠改善辦學條件,提升辦學能力。
(編輯 呂智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