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 薛小明
期望理論在高職生擇業過程中的應用
甘肅 薛小明
在擇業階段,應用定量化的手段幫助高職生澄清擇業心態,明晰擇業目標,無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嘗試采用期望理論的基本原理,對于預選職業的效價以及期望值進行了量化分析與比較。其中,效價包含價值滿足程度、興趣一致程度、職業技能一致程度等三項評判依據,期望值包含了職業技能、職業心理素能、職業環境等三項比較標準。在應用實踐過程中,優化策略的實施,將極大的保證學生自主擇業的順利實現。
期望理論;高職教育;擇業心理
依據筆者2010年對甘肅9所高職院校學生職業心理現狀的調查分析,高職生的擇業心理普遍表現出職業生涯設計與規劃欠缺,部分學生擇業知識不足,擇業方向盲目,就業心理沖突與困惑現象明顯等等幾個特點。不少學生面臨擇業,心態復雜,無所適從,抱著先就業后擇業的心態倉促走上職業生涯,幾經反復,多次轉業,造成了大量教育投資的浪費。
學生在擇業過程中表現出的自我認識模糊、人職匹配知識不足、職業方向不明等問題的主要原因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學校對學生的職業心理輔導和訓練不夠到位,學生缺乏擇業相關技能。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職業信息龐雜,職業屬性與高職生自身特征難以一一對應,在擇業過程中,難以做到客觀與全面的比較與取舍。因此,如何幫助學生澄清擇業心態,明晰職業目標,是高職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緊迫而又重要的命題。針對這一問題,筆者采用期望理論的相關基礎知識,嘗試運用定量化的手段來解決高職生在職業選擇方面的困惑。
從人類的行為動力系統分析可知,行為除受到內在動機的激發而產生外,也會因目標的吸引力作用而發生。期望理論就是從目標吸引力角度探討調動人的積極性問題的。期望理論認為,動機能否推動行為以及如何去行動,取決于個體對于目標的認識過程。一方面要對目標行為的結果作出判斷,另一方面還要對實現目標的可能性進行評估。用公式表示為:
驅動力(M)=效價(V)×期望值(E)
其中:驅動力(M):指激發個體積極性和內部動力的強度
效價(V):指所要達到的目標對于滿足個人需要的價值和重要性
期望值(E):是指個體估計經過努力能否實現目標的概率
這個公式說明,假如一個人把某種目標的價值看得很大,估計能實現的概率也很高,那么這個目標激發動機的力量就越強烈。結合學生的擇業實際,高職生是否選擇某項職業,在預選職業當中的工作積極性如何,能否在自己所選的職業當中可持續發展,既取決于該職業在學生心目中的效價,也取決于學生從該職業當中獲取人生價值最大化的可能性。
利用期望理論進行高職生擇業目標的遴選,主要涉及效價分析與期望值澄清兩個維度,每種預選職業經過效價分析和期望值澄清,其結果都可在擇業動力決策方塊中體現出來,其乘積最大的職業,就具有最大的激發驅動力,也更容易使學生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大化,從而使得該職業在當前階段內相較于其他預選職業體現出了相對最優。因此,把期望理論基礎原理融入高職生擇業過程,分析、比較和選擇貼合自身的最優職業,不啻為一種可行策略。
學生在擇業初期,可根據自身興趣、專業、亦或市場環境等因素,初步選取三至四個擬從事職業,然后對其逐一進行效價分析及期望值的澄清。
對于預選職業效價的分析主要包括價值滿足程度、興趣一致程度、擅長職業技能一致程度等三個方面進行細化打分。在職業價值觀滿足程度欄內,可以看到職業價值觀的9項最重要屬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職業價值觀實際,由主至次,順序排列并給出由高到底的對應分值。接下來,以類似的方式,順序排列自身職業興趣及職業技能的現實類型。分別甄選出預選職業在價值觀取向、職業性向類屬、職業技能要求等三個方面最為重要的前兩個子類型,參照自我現實屬性的對應分值分別相乘,逐一比對,便可評判預選職業的評估結果,分別標識為優、中、差三個等級。詳見表一:

表1 :預選職業效價的分析與判定
對預選職業期望值進行概率評估,即評估每一個職業的風險或成功的幾率。擇業者可根據職業技能、職業心理素能、職業環境這三項標準來評估預選職業的成功幾率,等級依然是“優、中、差”。詳見表2

表2 :擇業者期望值評估項目
完成了預選職業的效價分析與期望值澄清之后,把每個職業的效價與期望值實現概率乘積羅列在決策方塊上,縱坐標為效價,橫坐標為期望值,其數值既可以用“優、中、差”三個等級來表示,也可以直接用百分比具體數值來表示。最后,待選職業在“效價”與“期望值”兩個維度上的結果,同時呈現在“擇業決策方塊”上,就很容易能夠判定某項職業是否具有最大的激發內驅力了。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只有效價為正值時,該職業才有激勵力量,零值沒有激勵作用。同樣,期望值為零值時該職業也不會具有任何吸引力。詳見表3

表3 擇業決策方塊
高職生能否順利實現自主擇業,是與招聘崗位在學生心目中的效價,以及學生經過努力,能否通過該崗位實現自身人生目標的期望值密切相關的。因此,高職院校在職業指導教育中不但要努力提升學生自我認知能力,判斷能力,幫助他們找準社會定位,同時還要加強培養和開發學生通用職業心理素能以及專業特殊技能,以期增加職業目標實現的概率。
自我認知是進行清晰的自我定位的基礎,也是個人職業生涯的起點。自我認知包括:認知自己的價值觀、人生方向和目標,認知自己的性格特征,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覺察自我的情緒變化、原因等。只有在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才能比較客觀地分析和判斷預選職業的各類屬性,從而發現真正符合自己內心需要的崗位類型。
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職業指導課程的指導作用,引導大學生客觀評價自己,幫助他們把對職業的社會認識、道德認識與職業能力、興趣結合在一起,確立合理的職業目標,并形成穩定的職業態度和正確的擇業動機,進而培育一套相互滲透和自我發展的知識結構,為行為內化、人格完善提供判斷依據,使他們自覺結合主客觀條件自主判斷各類職業的效價。
其次,要利用校園文化、社會實踐等形式的活動影響和促進高職生自我認知的合理矯正。在環境與個體的相互作用中,提高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增強認知結構的辨別判斷功能,使原有觀念在外界影響下或增強或矯正。把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要求與推動社會發展的要求結合起來,把促進個體認知水平的提升與接受社會價值標準的檢驗統一起來。
另外,要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的介入,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目標及能力特長,通過職業測評、性向測試、個體咨詢等手段增強學生“職業”與“自我”的之間的聯系,建立基于自身人格特征的職業效價理想標準體系。
高職院校在突出培育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應該努力結合各類活動對高職生進行通用心理素能方面的訓練。根據所要增強和培養的心理素能設置一定的情境和訓練內容,讓學生在模擬或真實的職業情境中去體驗心理上的變化,同時在訓練的過程中和結束時進行相應的認知上的調試,最后通過反復強化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應對模式和認知模式,最終積淀成高職生職業生涯所必需的通用心理素能。
首先,應該循序漸進地對高職生職業素能進行培養,筆者認為,整合現有高職院校的職業指導課程、思想修養課程和心理健康課程,建立以學生認知心理發展為主線,三課程核心內容為模塊,貫穿于高職全程教育的職業心理課程體系,是實現高職生順利擇業的必由選擇。這一課程體系縱向形成一年級自我認知與職業規劃,二年級職業心理通用素質準備,三年級職業應用能力準備;橫向形成課程輔導、個性服務、拓展訓練、社會實踐四個方面。
其次,應該加強職業能力培養師資隊伍的建設,緊密聯系社會職業環境實際,進行開放式職業指導。采取“專、兼、聘、組”等形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從社會企業以及優秀畢業生當中選用合適人員擔任職業規劃輔導,教學方式亦可靈活多樣,講座、模擬、實踐、拓展訓練均可采用。學校還應與用人單位、實習基地建立長期合作關系,對畢業生進行經常性的聯系溝通,將教育與市場緊密的聯系起來,使得職業指導課程的開展有陣地、有依托、有載體。從本質上講,高職生職業素能的全面提升,將保證了學生擇業期望值實現的最大化。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廳《職業心理及其在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中的培養對策研究》課題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1023D-01。
[1]黃之茜.關于我國高校實施大學生生涯輔導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9,(30):154-156.
[2]邵小芳,朱丹.大學生職業輔導課程體系建構與教學實施[J].江蘇高教,2007,(6):68-69.
[3]務凱,黃靜.期望理論及其在大學生擇業時的應用[J].就業,2010,(04):191-192.
[4]周麗新.基于期望理論的大學生就業心理分析與思考[J].北京教育,2010,(06):44-46
[5]邢文祥.大學生職業化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中國高等教育,2010,(6):57-58.
[6]李海萍,陳喜.論職業心理素質與職業選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6):22-24.
(作者單位: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編輯 王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