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軍區總醫院263臨床部(101149)劉鑫麗 姚秀英 趙琳琳 李世春
子宮內膜癌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在女性惡性腫瘤中居第四位[1]。世界各地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差異較大,也說明許多危險因素是可以糾正的。根據子宮內膜癌的發病機制,可分為兩類:雌激素依賴型和非雌激素依賴型。目前認為的危險因素是: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原發不孕、單純激素替代治療和個人的生活習慣等。現就我院2000年~2008年12月89例經手術證實為子宮內膜癌的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0年~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子宮內膜癌患者89例,按居住地區分兩組,A組:山區36例,年齡48~69歲,平均(53.4歲);B組:城鎮53例,年齡29~65歲,平均(42.2歲)。對兩組資料的年齡、臨床癥狀、肌層浸潤深度、細胞分化的程度及保健條件進行分析。
1.2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
2.1 年齡 A組發病年齡較B組晚,兩者存在統計學意義。
2.2 臨床癥狀 A、B兩組都具有陰道排液、月經過多、絕經后出血、部分患者原發不孕,但是A組的癥狀較B組重。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從出現癥狀就診的時間:A組平均出現癥狀就診時間為24.6月,B組為4.8月,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術后病理浸潤情況見附表1,術后病理細胞分化程度見附表2。
2.3 月經及生育史 A組平均初潮年齡15.4歲,最小的11歲,最大的19歲,最多孕產次孕6產4,人流2次,最少的孕1產1,6例為原發不孕患者;B組平均初潮年齡12.1歲,最小的為9歲,最大17歲,最多孕產次孕4產3,人流1次,11例為原發不孕患者。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附表1 術后病理浸潤情況

附表2 術后病理細胞分化程度
2.4 三大危險因素(高血壓、糖尿病、肥胖):A組 83.3%(30/36);B組:71.7%(38/53)。二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1)。
子宮內膜癌是常見的婦科腫瘤,目前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子宮內膜癌多見于圍絕經期婦女,年輕女性較少見[2]。子宮內膜癌近期的發病率有升高,據報道顯示,中年患者比老年患者發病期早,分化好,肌層浸潤少,預后好[3]。初潮年齡早、絕經晚(絕經年齡>52歲)、無排卵型功能性子宮出血、原發不孕及三大危險因素等均與子宮內膜癌的發病風險有關[4]。子宮內膜癌的發病風險與月經持續時間呈數量依賴關系;無論是否完成整個妊娠過程,只要是有妊娠史,就是避免發生子宮內膜癌的保護因素,并且此保護作用隨妊娠次數而有所增加,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降低。
本研究提示,我們應該重視邊緣山區婦女的健康教育和健康普查,使她們意識到普查的重要性,盡量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高生活質量。同時也提示我們要重視子宮內膜癌三大危險因素的發現和及早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