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喜青
(廣東省中山市火炬開發區第一中學 廣東中山 528436)
分層教學模式在初中籃球教學中的運用①
田喜青
(廣東省中山市火炬開發區第一中學 廣東中山 528436)
針對傳統籃球教學面臨的兩大難題,通過傳統教學模式與分層教學法的比較分析,提出分層教學模式對籃球課堂教學的功效。
分組教學 運用 功效
新課標確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注重學生運動愛好和專長的形成,奠定學生終身體育的基礎課程理念。這種課程思想為構建主體參與型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適合學生發展的學習策略,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了機會。然而,在以往的教學與活動中,學生常常是被動學習,難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致使學生在學習時總是難以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心理上的滿足。分層教學解決教學中學生“吃不飽”和“吃不了”的矛盾,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層次上保持著學習的積極性,旨在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每個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滿足學生的需要和情感體驗。為此,筆者對分層教學方法在籃球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
以初二年級四個班級男生共216人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籃球基礎和身體素質基本相同。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近年來有關體育課教學方法、體育教學改革的有關資料,學習了《課程標準》,為本課題提供借鑒的內容。
1.2.2 調查法
設計了問卷,實驗前發放問卷216份,回收216份,有效率100%,實驗后發放問卷216份,回收216份,有效率100%。
1.2.3 實驗法
安排2個籃球教學模塊,36個課時,2個學期完成。實驗組采用分層次教學的方法,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實驗前后對學生的體質狀況和籃球技術、技能進行檢測分析。
1.2.4 數理統計法
對測驗數據以t檢驗,所有測驗、調查數據進行了常規描述性統計分析。
2.1.1 學生的籃球基礎水平參差不齊
隨著經濟持續發展,類似于中山市的沿海改革開放地區逐步完成農村城鎮化,人民業余生活日趨豐富。在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大背景下,中山市籃球運動在各社區蓬勃發展,也促使籃球運動在學校迅猛發展,越來越深入人心。但是,由于學生的籃球水平參差不齊,對籃球技術掌握能力強弱不一,加上個人的原有籃球基礎不同,同一個班的學生接觸籃球時間長短不一,對籃球愛好程度有別,身體素質差異顯著等多方面原因,一定程度給體育課的籃球教學帶來壓力。
2.1.2 教學組織形式陳舊單一
教師在上課過程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都是一致的。陳舊的教學形式結合單一的教學方法,勢必造成教師對待學生“一刀切”的不良后果。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掌握的差異性又不一致,籃球授課過程常規化、求同化,使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所學的技、戰術知識,不能充分發揮其創造性思維,不能創造性地、主動積極地學習。往往在授課的過程中造成學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限制了學生個性發展。久之,容易導致學生對籃球課堂產生逆反心理,師生矛盾、教學矛盾越來越尖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這樣勢必造成教學質量降低的一種惡性循環。
傳統的體育教學方式、方法在每個學生面前都是一致的,忽略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不能考慮到學生個體之間在專項技能和身體素質方面的差異。尤其是在籃球課堂,學生的籃球興趣、技術基礎、性別等因素差異較大,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嚴重地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缺乏對學生主觀努力和技能提高的考慮。在籃球課中實施分層次教學,不搞一個模式、一個標準,在教材設置上強調因人而異,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使不同學生的體育興趣、愛好、特長和性別差異都得到充分的發揮。能夠根據學生不同的個體差異、心理和生理特點采用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這也是因材施教原則在籃球教學中的具體運用。同時,注重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各盡其能,消除由于運動水平的差異給學生造成的心理上的壓力,為實現自己的鍛煉目標而努力。
分層教學法還未引進籃球教學課堂之前,教師教法往往是采取一刀切的辦法,根本不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籠統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樣就容易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尊重事物的客觀規律,教學的基本原則。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在對學生進行籃球教學分層分組教學法后,學生對籃球的學習興趣,學習信心、技能掌握及籃球課教學效果有了明顯提高。(表1)分層教學法則改變了過去全體學生“一刀切”的做法。注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它通過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要求來更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向更高的目標奮進,從而調動了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全體學生參與籃球運動積極性;從更大范圍保證了學生學習的效果,保證教育的實效性。

分層分組教學實施后與實施前的效果對比調查情況統計(問卷調查216人)
由表2數據可知,實驗前兩組的籃球基礎差異較小,實驗后兩組在原地投籃和往返運球上籃項目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實驗組完成的技術動作質量更高,并呈現出顯著性差異。實驗組同學的運球速率較快,動作比較協調,投籃的平均命中率較高。對照組在運球速度、投籃命中率、動作的協調性相對要差一些。同層次學生的學處在同一水平上,學習中出現動作粗糙、失誤多,不會受到同伴的嘲笑,自尊心不會受到傷害,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學生的自我能力,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體現,潛力得到充分發揮,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特別是實驗組學生體質的逐步提高,對學習和掌握籃球技術動作更有利,促進了專項技術的掌握,并容易形成自己的愛好與專長,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表 2)。

表2 實驗組和對照組籃球技術、技能測試成績比較
教學實踐證明,初中二年級的籃球教學中分層教學的嘗試不僅可行,而且頗有成效。體育課教學結合教材內容,從培養學生對籃球的興趣愛好入手,激發學生對籃球運動的興趣,使學生的自主積極性得以發揮,提高了教學效果和運動能力。在分層教學中,讓所有學生在寬松的教學環境中愉快學習,從而出現了主動學習態勢,同時發揮了群體教學功能,培養了學生的團結互助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建議:
(1)全面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籃球知識,提高學生對籃球運動熱愛,激發學生自覺參加 體育鍛煉的習慣。
(2)繼續深入研究如何提高體育課籃球教學的吸引力和教學效果,使籃球運動在學校能更普及,從而提高學校籃球運動的水平。
(3)應清楚地認識到分層教學是教學改革的需要,必須永遠面向未來,超越自我,不同的對象,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學進度,靈活多樣地熟練運用適合現代學生口味的分層教學。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體育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王美玲.體育分層分組教學的優化策略[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2006(3).
G841.2
A
2095-2813(2011)12(a)-0031-02
田喜青(1978,-),男,籍貫:廣東省湛江人,廣東省中山市火炬開發區第一中學,體育教育學學士,中學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