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海 張海軍
頸性眩暈即椎動脈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常見類型之一。患者多為中老年人,目前有年輕化的趨勢;臨床表現為眩暈、頭痛、惡心、耳鳴、視物不清、甚至猝倒等癥狀。我科2009年1至12月門診收治患者182例,臨床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182例,均為門診收治。診斷根據《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結合病史、臨床表現、體征、影像學檢查確診。其中男78例,女104例;年齡14~80歲;病程3 d~18年;頸部僵硬103例,視物模糊35例,耳鳴、聽力障礙27例,惡心欲吐8例;伴有行走不穩及猝倒病史6例。行頸椎X線片檢查154例,并顯示椎間關節失穩,鉤椎關節有骨質增生,顱腦彩色多普勒超聲(TCP)檢查21例,結果顯示椎動脈(VA)血容量減少,14例頸椎CT顯示有橫突孔變小4例,伴有C4~5椎間盤突出9例,伴有C5~6椎間盤突出7例,均伴不同程度的骨質增生。(1)多見于中年人,病程緩慢,無明顯外傷史;(2)有持續性頭痛(或偏頭痛)、頭昏、耳鳴、惡心、嘔吐或出現一過性眩暈,甚至突然昏倒;(3)椎間孔壓縮試驗陽性;(4)頸椎X線片檢查:骨質增生椎間隙變窄,椎間孔變小,椎體移位或頸曲異常;(5)多普勒B超可見椎動脈走行變異、管徑變小,每分鐘血流減少等;(6)眼震顫圖檢查:呈陽性。隨機分為2組,并分別采用鹽酸川芎嗪及香丹注射液治療,其中鹽酸川芎嗪組92例,香丹組90例。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1)鹽酸川芎嗪120 mg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鈉溶液250 ml靜脈滴注7~14 d。(2)中醫手法每天1次或隔日1次,頸椎新醫正骨每周2次。(3)藥物導入或干擾電、蠟療,1次/d,7~14 d。對照組:香丹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或0.9%氯化鈉溶液250 ml靜脈滴注7~14 d。其他方法同治療組。
1.3 療效評定標準 治愈:眩暈癥狀、體征消失;好轉:眩暈癥狀、體征減輕;無效:眩暈癥狀體征無改變。總有效=治愈+好轉。
1.4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8.9%高于對照組的75.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2組療效比較 例(%)
頸性眩暈是椎動脈型頸椎病的主要癥狀,臨床以反復發作性眩暈、頭痛伴頸項疼痛、惡心、轉頭加劇為主要表現,辨證當屬中醫“眩暈”、“痹證”、“頭痛”等范疇,發病為多氣血營精不能上榮于頭,或因肝陽上亢,痰濁犯頭,清陽不升,肝腎陰虛,自血不足,腦竅失養所致。現代醫學認為頸椎不穩、退變、外傷等是發生本病的重要因素。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中老年人,由于椎動脈硬化,血管彈性減退,使椎動脈出現折疊或扭曲、變細、狹窄、栓塞等以頸椎發生退變或外傷等,如骨質增生、韌帶硬化、骨贅、特別是頸椎鉤椎關節增生向外,壓迫行走在橫突孔內的椎動脈,此椎動脈血流量減少。當頭顱轉動,對側椎動脈血流量減少,但此側無代償能力,就會產生眩暈[1]。錯位或半脫位等使頸椎內外平衡失調,而出現代償頸椎曲線改變。頸椎X線平片顯示生理曲度改變如前凸變直、后弓、成角等,導致頸椎單(多)個椎體移位,壓迫或刺激椎動脈或周圍的交感神經,造成椎動態痙攣、變窄等,導致椎-基動脈對腦干供血不全、使前庭系統功能障礙而出現眩暈癥狀。
鹽酸川芎嗪是提取分離的生物堿受體,具有活血行氣、化瘀祛痛、活血化瘀的作用。鹽酸川芎嗪對椎動脈血管平滑肌有解痙作用,對血小板有解聚作用,能改善受壓椎動脈的血供,使腦缺血明顯改善,鹽酸川芎嗪的有抗凝作用與肝素相似,還能促進血管內皮細胞生長[2,3]。
干擾電能深入頸椎皮下10 cm,改善椎動脈血液循環,促進炎癥吸收,激發受損組織再生,促進椎間盤復位,調節中樞神經叢,對椎體周圍組織進行了強力的電按摩,有效改善周圍組織的血液循環。離子導入使藥物能直達病所,同直流電在體內產生電解泳等物理作用,能鎮痛、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循環,改善局部營養和代謝。蠟療能促進頸部的血液循環,促進炎癥的吸收,解除肌肉的痙攣。新醫正骨能糾正患椎移位,解除對椎動脈交感神經的壓迫和刺激,消除疼痛,恢復頸椎內外平衡,改善血液循環,中醫手法可擴大椎間隙和椎間孔,松解粘連,放松肌肉,使交感神經緊張度下降,血管擴張,從而改善椎基底動脈的血液供應和局部的血液循環。
1 徐印坎.頸源性眩暈-暨椎動脈型頸椎.頸腰痛雜志,2009,5:388.
2 梁德,韓清民,晉大祥,等.川芎嗪對家兔再植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的影響.中醫正骨,2001,12:3-4.
3 胡永紅,周愛民,田野,等.川芎嗪對小鼠腦缺血再灌注后Bax、Bcl-2及 NO.Nos的影響.疑難病雜志,2010,9:648-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