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燕
阿卡波糖(商品名:拜糖平)是一種可逆的、競爭性的α-糖苷酶抑制劑,是從放線菌培養液中分離得到的具有α-糖苷酶抑制作用的偽寡糖類藥。它是由1分子環己六醇和1分子氨基糖,(4,6-二脫氫-4-氨基-D-葡萄糖)組成的活性中心,在中心的兩側(或一側)有若干分子的葡萄糖,通過對人體小腸中α-糖苷酶強烈的抑制,延緩腸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達到降低血糖、治療糖尿病的目的[1]。
1.1 一般資料 對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住院及門診治療的口服阿卡波糖,并在我院堅持隨診的354例糖尿病患者。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按患者的性別、年齡、患糖尿病類型、不良反應出現時間、臨床表現進行分類統計分析。
2.1 性別與年齡 所有患者中,共有153例出現各種情況的不良反應(43.2%),其中男74例,女78例,女性略高于男性。各年齡段都有不良反應發生。性別與年齡分布,見表1。

表1 阿卡波糖不良反應各年齡分布及構成比 例
2.2 糖尿病類型 1型糖尿病3例,2型糖尿病351例;病程1~29年,口服降糖藥217例,注射胰島素137例。
2.3 用藥方法 餐前第一口飯嚼服,其中50 mg三餐前嚼服274例,100 mg三餐前嚼服42例,25 mg三餐前嚼服22例,50 mg午餐前一次嚼服16例(均為配合2次預混胰島素皮下注射)。
2.4 不良反應發生比例和臨床表現 見表2、3。
3.1 阿卡波糖不良反應發生與性別年齡關系 從表1看出男性和女性均有發生,男女發生比例沒有顯著性差異;分布在各個年齡段,41~60歲患者最多(44.4%),其次為>60歲患者(36.6%),0~20歲者最少(2.6%)。原因可能是41~60 歲為發病高峰,且以口服降糖藥患者比例較大,>60歲者因為年齡累積效應,糖尿患者數雖較多,但相對病程長,注射胰島素者比例大,服阿卡波糖患者相對略少,不良反應略少于41~60歲組,0~20歲屬2型糖尿病發病低水平階段且1型糖尿病占總糖尿患者數極小,故本研究中所占比例最小。

表2 不良反應例數及構成比 例(%)

表3 不良反應臨床表現及占全部不良反應的比例 例(%)
3.2 不良反應與劑量 本分析發現,所有患者初始劑量均為50 mg,3次/d,其中餐后血糖不達標且無不良反應者加至100 mg,每天3次后,約20%部分患者出現不良反應,減回原劑量后消失。另有口服阿卡波糖50 mg,每天3次出現不良反應患者,減量至25 mg,3次/d,約有1/2的患者不良反應減輕或消失。表明阿卡波糖不良反應與劑量相關。
3.3 不良反應臨床表現與發生時間 不良反應在6~14 d出現,平均10 d,約10.7%患者因不能耐受而停藥,23.4%患者在2~6周后不良反應癥狀減輕或消失。
3.4 不良反應發生率和具體臨床表現發生率 口服阿卡波糖患者約有43.2%出現各種不良反應,有約10.7%患者選擇停藥,數周后23.4%的患者癥狀減輕或消失。各種不良反應中絕大多數為消化道反應,消化道癥狀中又以腹脹,排氣多和腹痛為主,低血糖占11.1%,肝功異常占2.0%,頭暈占3.9%。
阿卡波糖是臨床治療2型糖尿病的常用藥物之一,尤其是控制餐后高血糖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該藥的作用機制是延緩小腸內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中國人的膳食結構中,糖類所占比例較西方國家高,故該藥對中國人的療效好于西方人,同時不良反應也較多。國外文獻報道,該藥品可出現消化道反應(包括腹瀉、腹脹、腸鳴音亢進和腹痛等)和皮膚過敏反應等,其中嚴重的消化道反應表現為肝損害(包括肝功能異常、黃疸、肝壞死等),其他尚可見腸梗阻、淋巴細胞性大腸炎等[2]。王軍等[3]進行的70例糖尿病患者的阿卡波糖不良反應研究結果顯示,阿卡波糖治療組有67%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不適,主要為胃腸道反應,胃腸道癥狀出現時間為(14±7)d,其中以腹脹、腹瀉最常見,尚可見腹痛、便秘,其中13%的患者不能耐受胃腸道反應而停用;87%的患者繼續服用(30±12)d后不良反應癥狀漸消失;另可見低血糖反應(2例)和皮疹(1例)。阿卡波糖的胃腸道反應是由該藥本身的作用特點決定的,其藥理作用主要是通過競爭性抑制十二指腸和小腸上部α-葡萄糖苷酶活性,減慢雙糖和淀粉類多糖轉變為單糖,通過延緩餐后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的快速升高。但若藥物作用過強,未消化的寡糖、淀粉在大腸內酶的作用下被分解,產生醋酸、乳酸等有機酸,腸內pH值降低、滲透壓增高引起腹瀉;反應產生的CO2、H2等可引起腹脹等。故常規劑量的阿卡波糖治療糖尿病時,常見腹脹和腹瀉[4]。所以,為防止不良反應的發生,應注意以下:(1)腸道炎癥、慢性腸道疾病伴吸收或消化障礙者、腸梗阻傾向者、潰瘍性結腸炎以及可因腸道脹氣而加重病情者如疝氣禁用。(2)在服用本品期間不宜用瀉藥或止瀉藥及助消化的酶制劑,以免降低本品的療效或加劇腸道的不適。(3)從小劑量開始服用,根據情況使用合適的劑量;如出現胃腸道反應,應及時調整劑量,很多時候,小劑量可以取得很好的療效,又能減輕胃腸道反應。(4)肝功能異常者應慎用或禁用阿卡波糖;阿卡波糖可致急性肝損害,引起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升高。阿卡波糖誘導的肝毒性作用機制是代謝特異質性的,可通過原形或代謝產物,主要是一甲基鄰苯三酚衍生物起作用。在應用阿卡波糖治療中,肝毒性的出現幾率非常少,但結果常比較嚴重,老年大于65歲患者肝腎功能減退應慎用。(5)和其他降血糖藥合用時應慎防低血糖的發生,必要時要減量。如發生低血糖,應靜脈注射或口服葡萄糖治療,而不能用蔗糖或一般甜食。因а-糖昔酶活性被抑制,寡糖和多糖的吸收受阻,血糖水平不能迅速升高。
1 蔣伯誠.輕癥糖尿病與胰島素增敏劑和α-糖苷酶抑制劑.國外醫藥合成藥、生化藥、制劑分冊,1998,19:100-104.
2 楊曉暉,鄧媛瑗,董慧,等.阿卡波糖不良反應國外最新研究進展.中國藥物警戒,2009,6:36-40.
3 王軍,朱曉暉,秦文浩.阿卡波糖的不良反應及耐受性.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1998,17:190-191.
4 黃勤,鄒大進.阿卡波糖治療糖尿病合并甲亢出現嚴重腹瀉一例報告.第二軍醫大學學報,1999,2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