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秀
摘要:傳統的語文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造就一些高分低能的書呆子。針對傳統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科學有效的方法,指導教學中如何更新教育觀念,走出語文教學的誤區。
關鍵詞:語文教學;誤區;教育觀念
舊語文教材和現實生活嚴重脫節,教學觀念的陳舊落后,現代中高考指揮棒的語文考綱的誤導,使語文老師困惑無奈,無所適從。語文老師要擺脫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及時更新教育觀念,走出一條順應潮流的教學新路。
一、走出只向課堂攝取信息的誤區
語文學科課外獲取的知識量更是隨時代發展而不斷擴大的。因此,必須讓學生改變單一地從課堂獲取知識的途徑,走出只向課堂攝取信息的誤區。語文老師不能把自己當成傳授“固有知識”的機器而應該側重向學生傳授獲取知識的方法,這就是授之以漁。我們由于條件所限,可能“捕到的魚”總是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誰都知道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的道理,但要給學生一桶水呢?我們未必有千萬桶水啊。可見,教師不僅要克服知識貧乏造成的尷尬,應不斷地充實自己,教師更應改變角色,寧可做一個牧羊人,把學生引向知識的原野,也不能只做一個割草人,因為你很可能滿足不了現代的學生。筆者在教學中按以下方法操作,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1.重視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以課本為載體,向課外延伸語文課本的文章,我們只能把它當成一個例子,教師講課時,不能只盯住課內,要注意以篇引類,拓寬語文的空間。我們在學習每一篇課文,每一單元課文時,注重的應該是交給學生學習這一類文章的方法。讓學生能以課本為載體,向課外延伸,這樣,有了老師的指導,學生的學習能有的放矢而不至于盲目。新的語文教材把研究性學習引進到教學中,就是對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做法的校正,我們不能輕視學生的創造力,因為研究學問也并非高級知識分子的專利,要真正走出應試教育的陰影,就必須轉變思想觀念。要重視發揮學生的能動性,推行素質教育。當然,課本是我們教學的依據,我們不能拋開課本談拓寬,那是本末倒置。只有課內知識夯實了,才能使研究性教學向縱深發展。
2.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拓寬學生的閱讀面
網絡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山,要讓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向網絡攫取具有時代性的知識。事實上,網絡上有大量的電子書籍和文章,如果學生有了一定的過濾能力,可以引導他們去涉獵更多的信息。網絡拉近了人與世界、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文學的距離,我們有什么理由拒絕現代文明的成果呢?
3.加大閱讀量、背誦量、寫作量,讓學生出口成章,下筆成文
余秋雨說:“生命的質量需要鍛煉,閱讀是鍛煉的重要一環。”人的知識的獲得,大部分得益于閱讀。閱讀對青少年語言和思維的發展,知識和能力的構成,思想和性格、道德和情操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閱讀有精讀、略讀之分。對一些經典名著細細品味是閱讀的需求,這是應該的。然而更多的文章需要快速閱讀,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對語文教學的要求。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它能緊跟時代的節拍,滿足學生求新求快的心理要求,在他們博覽群書的過程中助一臂之力,并將大大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養,增強時效觀念,提高閱讀效率,還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看書漫不經心、精力不集中的陋習。
寫作能力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集中體現,一文在手,其認識是否深刻,思維是否嚴密,語言是否暢達,最能清楚地鑒別出來,它是語文教學的制高點。因此,我們必須搭好閱讀與寫作的橋梁,搞好從閱讀走向寫作的語文教學。寫閱讀筆記是閱讀和寫作的很好的聯系點,它可摘錄好詞好句,也可記錄片言只語零星思想,還可長篇大論鑒賞作品。養成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對于學生思維的活躍、思想的成熟、生活的積累等都有極大的作用,習慣一旦養成,學生將終身受益。
二、走出“一心只教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誤區
教師要打破沉悶的缺乏生氣的傳統教學法,對傳統的教育觀進行徹底的否定,要勇敢地摒棄傳統教法的束縛。我認為,教師首先要徹底地更新教育觀念,明白“教是為了不教”的最淺顯的教學原則,大膽地發動學生自己破疑。不必事事庖代,要明白知識的傳授永遠不如技能的傳授的道理,真正地做到授之以漁。其次,教師要研究教材和學生,吃透兩頭,教材中哪些是最應該講的又是學生最感興趣的,用什么方法最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嘗試創新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破疑。同時教師還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縛,因時制宜,大膽取舍,不求面面俱到,萬無一失;但求一點突破,學有所獲。要及時了解語文教學動態,針對學生的實際開展研究性教學,利用活動課來引導學生參與語文實踐,提高語文能力。
作為語文教師,要使自己知識廣博一些,要成為一個雜家。上課時能旁征博引增強教學的知識性和趣味性。語文老師更要關注社會、關注生活,讓我們的教學更貼近學生更貼近生活。語文老師要改變“一支粉筆,兩本教材”打天下的局面。
三、走出只追求形式的華而不實的教學誤區
語文教改應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發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的路子。語文老師不能只去追求形式而不求效果的花里胡哨的做法,這種務虛的教法是行不通的,必然會貽誤學生。教學是實實在在的事,來不得任何的弄虛作假。教師要在認真鉆研教綱的基礎上,認真研究閱讀、口語交際和作文等專項研究,要博采眾長。事實上,我們當代也涌現出了很多語文教育家,有很多都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大師。像魏書生、錢夢龍、于漪、張富等,都是在教改上很有建樹的名家。我們要避免固步自封,虛心地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使自己也能在教學上形成獨特的風格。不管哪種教法,都必須符合我們的實際。我們既不能好高騖遠,又不能裹足不前。
在新形勢下,教師有必要重新認識“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因為,這使教師習慣于在學生面前扮演淵博的師長角色,盡展“師者”之風采,卻渾然不顧課堂的效益。特別是語文教師,那課文中生動的情節總會讓一些教師產生不吐不快的沖動,但這博古通今、天馬行空的永遠是老師自己,再精彩也不能代替學生的能力,它除了贏得學生佩服的眼光之外,實際上,學生什么也沒得到。往往聽了這樣的課后,私下了解學生,反映都不盡如人意。目前的課堂教學仍存在著片面理解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的現象,所以,很多老師對課堂還是拿捏不準,怕放而亂、收而死。因而,學生的分組只是走過場,沒有真正發揮合作學習。
總之,我們要走出教育體制的誤區,更新教育觀念,求實務新,與現代教學技術接軌,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駕馭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未來的教育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單位 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第一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