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宏
中小學音樂教學是一種動態的、復雜的、情境的活動,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論知識、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術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師具備一定教學實踐能力。教學實踐能力是指教師在理解和把握音樂教學本質規律的基礎上,通過長期對音樂課堂教學的探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對課堂教學敏銳駕馭的一種綜合能力。
音樂教學實踐能力的形成是長期的、連續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過程。高校音樂教育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師專業成長的“源頭”,對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校音樂教育階段,學生接觸教學實踐環節的機會非常少,只有為期很短的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即使在教育實習期間,他們也只是“實習”教師,這就使得高校音樂專業的學生對中小學音樂教學實際帶有某種虛擬性,這種虛擬性主要是因為在高校音樂教育階段,學生很少參與教學專業活動,即便有一點教學活動,也只局限于某些技能、技巧層面的內容,這些導致了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無法勝任課堂教學。因此,改革高校音樂教育,培育學生的教學實踐能力迫在眉睫。
1.實現高校音樂教育自身職能的需要。高校音樂專業的職能是培養出合格的中小學師資,讓他們能勝任將來的音樂教育教學工作,能靈活、創造性地駕馭課堂。教學工作面對的是一種充滿不確定因素的復雜情境,有人將這一情境總結出如下類型∶學生的怪問題、學生的怪答案、學生的怪動作、學生的怪要求、個別學生的差錯或遲鈍、教師的差錯或疏忽、突發事件或情況等。[1]教師要面對如此復雜的教學情境,要想靈活、創造性地駕馭課堂,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具有敏銳的感知能力,能迅速感知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反應,準確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并能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教學技巧,這就對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提出了要求。因此,培養學生具有教學實踐能力是高校音樂專業的職能需要。
2.實現學生自身教學成長的需要。教師的教學成長是教師“個人成為教學專業的成員,并且在教學中具有越來越成熟的作用這樣一個轉變過程,”[2]教師的教學成長包括學校的職前培養、入職培訓和職后繼續教育,是長期、連續的過程。其中,在校學習期間的職前培養是基礎。有研究證明,一個人第一年教學的情況對他所能達到的教學效能水平有重大影響,會影響到在整個教師職業生涯中對教師行為起調節作用的教師態度。因此,加強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培育,不僅是提高他們任教初期教學質量的需要,而且是高校音樂專業學生有效地進行角色認同、角色轉化,確立職業理想、產生積極的自我效能感,進而加速自身教學成長的需要。
1.改革音樂教育課程結構及教學模式。在高校音樂專業課程體系中,音樂教育課程的設置僅局限于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教學論及部分實習課程的教學。這種課程“教育觀念滯后、課程結構單一、教材內容陳舊、教學方法枯燥,長期禁錮著教師教育的效果,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直接制約著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3)。其中教育學、心理學都是一些導論性課程,討論的是教育與心理的普遍的、共同性問題,不能夠為音樂教育的個性問題提供有針對性的解決方式與方法。這使得音樂教育專業的畢業生普遍存在只會唱、彈,教育基本理論修養較差,教育觀念滯后,不懂中小學學生心理活動規律以至很長時間不能勝任中小學的音樂教學工作。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深入以及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不斷修訂完善的的背景下,音樂教育課程的改革越發顯得迫切。
(1)加大音樂教育理論課程的建設。我國高校音樂專業的課程設置一般由普通專業課程、學科專業課程和音樂教育課程組成。普通專業課程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對拓寬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有極大的幫助;學科專業課程設置相對完整,聲樂、鋼琴、器樂、視唱練耳、和聲、曲式、音樂史、作曲、欣賞、合唱指揮、舞蹈等,但大多各自為政,學生很難將這些知識性和表演性,欣賞性和創作性課程內容融會貫通,專業課程應強調學科的綜合化;在這三塊課程結構中,目前音樂教育專業課程明顯弱化,課程門類少、時數小。而國外,此類課程門類多、分得細,始終與課程、課堂、教學、學生密切聯系。如德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課程設置中,教育、教學研究類課程包括音樂教育史、教學大綱、音樂教學法、教案設計、電化教學法、音樂教學法的特殊性(歌曲教學法、聽音教學法、即興創作教學法等)、音樂教學實習,幾乎涉及到音樂教學的所有環節和手段。(4)
(2)改變傳統的音樂教育理論教學模式:在高校音樂專業教育理論的教學中,目前采取的仍是教師講授、學生靜聽的形式。由于學生沒有或極少接觸到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情境,學生對所學的理論知識只是死記硬背,對所學內容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導致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嚴重脫離。到真正走上講臺時往往不知所措,我們認為,高校音樂專業的教育理論課程可以按 “教育見習——理論講授——微格教學——教學反思——教育實習”的模式進行,這樣能使學生在進行理論課學習之前積累一定的感性經驗,為學習理論奠定基礎,在學習理論后進行微格教學,結合中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通過模擬教學,親身實踐加深對教育理論的理解,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反思,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改革教育實習,加強職前培訓。教師的教學成長包括學校的職前培養、入職培訓和職后繼續教育,其中在校學習期間的職前培養是基礎。1992年英國教育大臣克拉克宣布80%的職前教育應放在中小學進行;美國早在1989年的全美教師聯合會上提出要把教師教育滲透到真實的教育情境和過程中。澳大利亞教師教育自90年代以來也加強了大學與中小學的合作,將職前教師教育的60%課程安排在中小學進行。他們的實踐課程計劃完整包括了對課程結構,教學實習,指導教師角色以及對實習教師的評價等多方面要求。
我國高校的職前培養只是學生在校期間進行一些枯燥的、單純的教育理論的學習以及為期很短的音樂教育實習。實習一般安排在第七學期或第八學期,時間約為兩個月。內容基本是先聽課,再試講,課余時間排練一些節目,實習結束后寫出實習總結,最后由實習學校和實習帶隊教師評定出實習成績。要求不高,管理不嚴,教育實習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學校對待教育實習甚至是放任自流的態度。這也是越來越多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不能勝任中小學教學的原因之一。針對這種現象,我們認為高校音樂專業的教育實習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革。(1)延長實習時間。德國音樂師范專業的學生在通過嚴格的專業考試后,都必須去相應的學校進行為期兩年的實習。我國音樂專業的學生除了要增加教育實習時間外(我們認為至少要為期一學期),還要在前三年安排更多的見習,讓他們對中小學音樂教學的方式方法、現狀有一定的了解,增加他們的感性經驗,并在每一次見習后寫出見習報告為后續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奠定基礎。(2)豐富實習內容。學生在實習期間,除了要進行必要的聽課、試講外,更多地要接觸課堂,通過具體的課堂實踐教學,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了解中小學音樂課的課程結構、發展動態等。(3)嚴格實習考試。針對學生的實習考試,我們認為應該成立專門的考試小組,對學生的課堂實習進行打分。實習結束后,要寫出完整的實習報告,并請校外專家老師進行評分。如果課堂實習考試和實習報告不合格者將不能畢業。通過教育實習的改革,讓學生在思想上對教育實習更為重視,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充分地將所學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應用于課堂教學、藝術實踐,并積累一定的教學經驗,名副其實達到實習目的。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形成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良好獨立思考能力的人,能根據不同情況和條件靈活機敏地使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多角度、全方位地去觀察和分析問題,在情況和條件變化時,又善于及時地更換認識問題的角度,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有效地避免認識上的片面性、孤立性和行為上的主觀性。同時,良好的獨立思考可以使人的認識更深刻,避免表面性。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越能盡快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律。針對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各種情況,需要教師具有敏捷的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做到對課堂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創造性地面對、有效引導,達成良好的教學效果。高校音樂專業要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預見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教學能力的培育打好基礎。
高校音樂專業的教育目標是培養 “具有從事中小學課堂音樂教學和組織、輔導課外音樂教育能力的人”(5)因此,必須改革現行的高校音樂專業教學內容和形式,加強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的培育,才能真正培養出合格的音樂師資,才能有效地服務于中小學的音樂教學,并加速學生自身的專業成長。
1.陳桂生.漫話“課堂智慧”[J].教育科學研究,2004.(10)59—60.
2.鄧金.培格曼最新國際教師百科全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89.553.
3.張建平.師范生教學實踐智慧培育與高師教育改革[J].教育科學研究,2008.(7)87.
4.梁峻嶺.中德師范音樂教育的對比研究[J].中國音樂教育,2007.(5).53——55.
5.曹理,何工.音樂學習和教學心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