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金燕
“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
——如何在公共藝術課程中實現通識教育
■羅金燕
古云:“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這是1800年前陶淵明的美學思想,就是說“只要能領會琴中的樂趣,就不用在意音準不準啊!”今天,我想借用古人的這句話,談談我們是如何在公共藝術課程中實現通識教育的。
首先要明確我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我校是國際化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學校踐行“明德尚行,學貫中西”的校訓,著力推進外語與專業的融合,培養一專多能,“雙高”(思想素質高、專業水平高)、“兩強”(跨文化交際能力強、信息技術運用能力強),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意識,能直接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簡明的說就是培養國際通用型的高素質人才。
因此,我校的公共藝術課程的設置以及教學活動就是全部圍繞著學校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在培養國際通用型的高素質人才中的獨特功能。
(一)在公共藝術課程的設置中貫穿育人價值,實現通識教育。
我校的公共藝術課程的設置分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重點開設藝術欣賞類課程為中心,目的是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例如,中外名曲欣賞等課程。
第二,輔助開設藝術技巧通識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感受藝術創作表演的情感表達。例如《鋼琴基礎》、《小提琴基礎》。
第三,開設藝術欣賞與藝術技巧相結合的課程,目的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化藝術的通識教育,例如,《中外聲樂作品欣賞與實踐》課程。
我校在實行以藝術課程為中心的教育方式中嚴格執行學分制,即本科生必須獲取全校性選修或輔修4學分其中2個藝術學分的全校性限制性藝術通選課學分后方準予本科畢業的規定。極大的推動了我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普及,據公共教學部2009年統計從2005年到2009年期間每年選修藝術類通選課的學生在五千人左右,為我校培養國際化人才的人文藝術素質教育做出了貢獻。
我校藝術課程的開設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按教育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及2006年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要求嚴格執行教學計劃,以音樂、美術與舞蹈等學科門類組織課程進行教學,強調課程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增強課程的綜合性和實用性優化課程門類。鼓勵教師多開欣賞類的、綜合類的、跨學科類的藝術課程(而不僅僅限于技法類),開設了音樂、美術、書法、語言藝術、舞蹈、攝影等近三十門藝術課程以及不定期舉辦藝術講座等。
(二)在藝術課程的師資建設與管理中融入通識教育的理念。
我校藝術課程的師資主要來源與音樂專業的專職教師及其整合校內團委等部門的藝術師資隊伍,確立了藝術課程在學校藝術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公共藝術教學部積極響應教務部門規定,積極邀請我院教授、副教授開設通選課程,我院通選課任課教師中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高于學校規定的30%,(例如李于昆教授,王建平、張彬教授都積極開課)我們藝術教育注重專業藝術教育與公共藝術教育的融合與互補資源共享。
公共藝術教學部聯絡協調教務處,對藝術教育通選課的教師開課申請以及負責教學過程包括南北兩個校區的運作、考試與日常管理等,既負責全校藝術通選課的教學與管理任務,又要協調好教師的專業教學,兩者相互相成,相得益彰。同時要注重調研學生對藝術課程的個性需求,積極參與教學改革,教師以課程組形式開展教學教研活動,使藝術教學規范化,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什么是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通識教育是“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通識教育有兩層意義:其一是指一種通材的教育;通才教育,是與專業教育相對的一個概念,是“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其二是指一種人格的教育。主張以人為本,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拓展學生視野,使其掌握正確的研究方法和思維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批判性思考問題、創新等方面的能力和素養。
公共藝術教育實行的就是一種非專業藝術教育,我們的教學目標本身就是區別于藝術專業教育,我們注重的就是通過藝術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公共藝術課程的通識教育主要是落實在教學環節中。圍繞我校本科教學的具體內容加以配合,我校本科教學工作的重點其一就是注重加強實踐教學,其二是注重學生創新精神能力的培養。
第一,在藝術技巧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中,實行通識教育注重強調藝術技能背后的人的創造潛能,我們注重通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去發展學生的勇敢自信,合作意識以及熱愛藝術表達情感的生活態度。因此,我們用專業的藝術技能以通識教育的理念傳達最直觀的教學方法,我們交給學生的是一種藝術技能的啟蒙,這種啟蒙可能會影響他熱愛藝術欣賞藝術的生活態度,他很可能在今后的人生中繼續完成藝術的終身教育。例如在《鋼琴基礎》《小提琴基礎》及《歌唱基礎》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把專業技能與實踐表演有機結合,學生十幾節課雖然談不上水平,小提琴也許音還有點不準,有些學生唱歌有些走音,但他們可以以小組配合的形式合作表演小合唱,可以四手、六手聯彈彈鋼琴小曲,小提琴仍可以齊奏為演唱同學伴奏。只要他們體驗到藝術的感染力,投入到藝術二度的創作中這同樣是一種藝術創造,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藝術教育,或者說藝術教育的生命力的所在。如果說專業藝術強調更多的專業技術,那么藝術教育同樣強調專業技巧只不過實現在通識教育中,也就是注重大眾教育,藝術教育更強調藝術技能背后的人的創造潛能,人格教育的開發。有些專業學生在表演上有很多顧慮技術的要求,對非專業學生我們開發的是情感表達,所以技巧課程深是受學生喜愛,也是音樂欣賞課程是不能完全取代的。根據我們2009年—2010年上學期對公共課學生的調查問卷顯示,(見圖)樂器之王鋼琴是大學生非常想往和喜歡的樂器學習鋼琴作為一技之長對學生的就業乃至一生的益處被大學生普遍認同。
基于這一點,我們在本學期圍繞大學強調實踐教學內容,舉辦了“春華秋實”——首屆藝術通選課與實踐教學展演,以藝術通選課班級為單位,讓學生從課堂教學遷移到音樂表演專業的小劇場,讓同學在舞臺上展演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補充課堂實踐教學環節的不足,強化舞臺藝術實踐教學。我們的目的不在于是搞一場演出,所以不需要通過第二課堂排練,而是通過班際間的交流展演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通過學生的大膽展示培養他們勇敢自信、體驗藝術真實情感的抒發、給學生一次表達音樂的平臺。培養他們勇于實踐的團隊合作精神。
第二,在藝術欣賞課程的教學環節中,貫穿通識教育注重育人價值培養健全的人格。
我校關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所在。創造性是藝術教育功能的重要體現,藝術能夠造就創新型人格,能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種感知功能和運用形象思維方式,在參與表演、評價等多種藝術實踐活動中,體驗鑒賞美以及創造美的樂趣,最終獲得人格的健全和諧發展。
我校藝術課程設置的主干課程是藝術鑒賞,藝術教育的內容以審美感悟為核心。通過以藝術欣賞課程中的豐富的人類文化景觀(藝術活動等隱性課程)為中心的教育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開拓創新的精神。藝術欣賞課程涉及的各種創意、設計、制作、表達、交流,為學生提供了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機會,賦予學生發揮其藝術潛能的廣闊空間。因此,在藝術欣賞課程的通識教育中,第一,我們尋求嘗試改變現有的課堂教學模式,滿足學生的參與需求及表現欲望,我們采取兩個方案一個是定期采取遷移課堂教學帶學生進入劇場觀摩專業學生的現場表演及互動的學習方式;緊扣教學目標帶學生進入劇場引導學生通過藝術形象化方式自由感知、探求互動、表現、評論、創造的機會,使其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第二:我們重視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改變學生被動學習以教師為中心的學習方式。如我們在欣賞課《中外歌劇音樂劇欣賞》課中,改變學生坐在課室里聽或看老師選擇的音樂,而是鼓勵學生利用數字音樂互連網,以小組為單位欣賞、討論、參與歌劇詠嘆調的學唱與表演的自主學習。
學生可以不認識五線譜,或不會彈琴,但他可以是一位很好的聽眾,當他聽到優美的音樂能夠感恩生活,當他聽到悲傷的樂曲能夠留下傷感的淚水,這就是音樂對人的感化,也是我們對音樂的感悟。
(一)機遇:高校培養人才模式的轉變、現代信息技術的強化對人的感性的呼喚,學生心理狀態的調節——都顯示了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二)挑戰:隨著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藝術學院的建立,面對高校教育大眾化的現狀,我校藝術教育也面臨諸多的挑戰:
1.原有教學模式與現在學生需求發生變化的問題;
2.師資工作量超時的問題;
3.在欣賞課程中需要打開封閉狀態希望藝術能與文學,藝術與科學能更有機的融入通識教育中。
我們力爭經過幾年時間,推出一些特色鮮明的藝術課程。積極探索、勇于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拓展藝術教育的空間,提高藝術教學的質量。深化我校公共藝術課程的建設與創新。
以上是我簡要歸納我們遇到的問題及相應措施,我們今后還會對美術舞蹈的公共藝術教育進行專題研討,我們想通過這個研討會和在座的藝術教育專家交流探討當前高校藝術教育新動態接軌高校藝術教育發展的前沿。迎接公共藝術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以使我校的藝術教育工作繼往開來與時俱進。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