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興唐/文
“發展模式”多樣化和“中國模式”的討論
■ 吳興唐/文
近年來,“發展模式”和“中國模式”成為全球熱議的課題之一。討論“發展模式”問題,需要有世界眼光,就是聯系國際形勢的變化,從當前國際形勢特點出發,結合歷史與現實,得出如實的結論。
世界已進入新世紀第二個十年。綜觀當前國際形勢,可以概括為以“三大三化一深”。“三大”即“大變革、大動蕩、大調整”。“三化”就是國際格局“多極化”、世界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文化和發展模式的“多樣化”。“一深”就是國際權力結構深化發展。
如果能以國際政治全局發展為基準,討論和探索世界“發展模式”的歷史與現狀及是否存在“中國模式”的問題,就可以得出符合實際的準確的認識。
蘇聯模式的失敗。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出現,打破了百年來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一統天下。但是隨著20年前蘇聯的解體,蘇聯模式也就宣告失敗了。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社會主義制度的蘇聯模式曾經有過輝煌。二戰前,蘇聯集中力量發展工業,打下了衛國戰爭勝利的堅實基礎,成為反法西斯戰爭的主力,為人類作出巨大貢獻。二戰后,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世界上經濟第二強國,科技和教育發展水平列入世界最先進行列。蘇聯的成就,使當時社會主義在全世界享有很高的威望。然而蘇聯在達到成就的頂峰之后,迅速走向衰落,最后導致解體。這其中有著十分復雜的內外原因,但內因是主導的,主要有以下幾條:1、高度集中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2、“兩個平行市場”的理論脫離世界經濟與科技發展的潮流。3、經濟建設沒有搞好,經濟片面發展,經濟效益下降,社會危機因素增加。4、實行大俄羅斯主義,民族問題日益嚴重。5、過度集中的政治體制,缺乏民主。6、對外實行大國沙文主義和霸權主義。除上述原因外,同時也要認識到,蘇聯模式的失敗并不等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因為蘇聯模式的中晚期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異化與歪曲。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取得的成就,是社會主義生命力的表現。
“華盛頓共識”受到質疑。“華盛頓共識”是美國向全世界推廣新自由主義美國模式的代名詞。新自由主義有四面旗幟,即私有化、自由化、市場化、金融化。這也就是現代美國模式的核心價值觀。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新自由主義是對凱恩斯主義的否定。新自由主義前10年推動經濟自由競爭、推動并實施私有化和市場化,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發展,也給美國帶來了10年繁榮。中期10年,美國將新自由主義向世界推廣,使之被普遍認為是最好的發展模式。但事實上,起源于向拉美推廣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的“華盛頓共識”,使拉美一些國家瀕臨破產的邊緣。美國為推廣新自由主義發展模式,無所不用其極,包括發動戰爭,顛覆合法政府,以“人權高于主權”的理論,粗暴干涉別國內政。美國在全世界推廣“民主化第二波”,把伊拉克作為在中東推廣民主的樣板,在一些國家搞“顏色革命”,千方百計要將新自由主義思想滲透到中國和俄羅斯。并且“華盛頓共識”也蔓延至美國的傳統盟友西歐國家。克林頓、布萊爾倡導的所謂“第三條道路”,實質上是要把歐洲傳統的社會民主主義同新自由主義結合起來,并以新自由主義為主導。歐洲近年來的政治生態變化說明,這條道路走不通。“華盛頓共識”在源于美國的全球金融危機蔓延的情勢下遭到廣泛質疑是理所當然的。人們再一次認識到,不能把一國的發展模式推廣為世界各國的唯一繁榮之路。同時也要看到,包括新自由主義的美國模式在內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仍然具有自我調節和修復的能力。因此,新自由主義的美國模式只是被質疑,而不是終結。雖然“美國模式”打上了新自由主義烙印,但“美國模式”事實上是一個更為廣泛的概念和實踐,其固有的科技和制度創新,靈活應變能力和實用主義精神依然未變。
歐洲模式在困境中尋求出路。
歐洲模式又稱萊茵模式,是同美國模式并列的兩大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兩者有共同價值觀,但各有特色。歐洲既是資本主義發祥地,又是社會主義發祥地。因此,歐洲模式以資本主義為基礎,包含社會主義因素。歐洲模式奉行社會市場經濟,是自由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天主教和基督教倫理的混合。以自由競爭為基礎,同時平衡競爭與壟斷;以凱恩斯的政府適度調節為基礎,平衡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以社會穩定原則為基礎,調節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的關系。戰后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西歐國家以凱恩斯的國家干預理論和宏觀經濟調控為主導,贏得了經濟的繁榮發展。20世紀90年代之后,受到美國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干預,歐洲模式受到私有化和市場自由化的影響。同時,歐洲模式又受到經濟全球化的壓力和新科技革命的沖擊,歐洲國家財政困難,社會公共開支增長超過經濟發展的速度,產品價格缺乏國際競爭力,經濟發展面臨重重困難。2008年之后,美國次貸危機迅速蔓延到歐洲,使虛擬資本規模不斷擴大和日益國際化的歐洲金融業陷入危機。國際金融危機對歐洲的打擊甚至超過美國,這也暴露了歐洲模式的弱點。但歐洲模式的社會公正、社會福利、經濟與生態平衡發展的理念與基礎并未消失。歐洲模式正在困境中尋求出路。為了應對危機和探索可持續發展,歐洲國家提出了以21世紀經濟和社會變革為方向的“新歐洲模式”,或稱“歐洲模式現代化”。
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是我們時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新興大國的崛起,正在由新興經濟力量演化為經濟、政治綜合力量而登上現代國際政治舞臺,正在沖擊現有的國際權力結構和經濟秩序,并改變世界的“西方中心主義”,由“西方中心”向“西方—新興中心”轉移。
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使世界發展模式呈現多樣化,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第一,“模式”概念的演化。“模式”一詞有多種含義和不同的解讀。但一般的理解是,“模式”是一種經過歷史長期檢驗的、獨特的、以及可以推廣和可以模仿的成功經驗。“模式”這個詞來源于手工業器皿制造的一種模具,不能“復制”即不能成為“模式”。反之亦然。
歷史地看,最樂于宣揚自己“模式”并推廣于世的現代國家,是蘇聯和美國。蘇聯把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和計劃經濟,當成“社會主義樣板”,形成“蘇聯模式”,強迫“兄弟黨”、“兄弟國家”接受。誰不接受就是“離經叛道”,就要“革出教門”。中國、南斯拉夫和東歐國家都是典型例證。最后蘇聯解體,“蘇聯模式”破滅。美國則以“新自由主義”為旗號,漠視文化和發展道路的多樣性,以美國的硬、軟實力為后盾,在世界推廣“美國模式”,形成所謂的“華盛頓共識”。美國次貸危機導致全球金融危機后,“華盛頓共識”遭到置疑。歐洲模式也意欲向外推廣,但不具有美國的強勢,非其不為,實力不足。
由于新興大國不愿意接受外來強制性的發展模式,堅持走結合本國特色的發展道路。由此,新興大國的發展模式具有內向性,即不主動向外推廣自己的發展模式。這種模式準確地說可以稱作“發展道路”。印度模式、巴西模式、俄羅斯模式、韓國模式、南非模式,也可以稱為“印度道路”、“巴西道路”……理解“中國模式”也可以此為基準。各有特色才形成模式的多樣性。
第二,新興大國模式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普遍性在于新興大國的發展都是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混合經濟”。特殊性在于新興大國之間的歷史、社會與經濟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宗教影響各不相同。雖然有相似的歷史與現實境遇及共同發展經濟的需求,但發展路徑各不相同。中國走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印度、巴西等新興大國選擇了既非傳統西方資本主義亦非社會主義的道路;俄羅斯則是轉型國家,走了自己的強國之路。新興大國特別是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和南非“金磚五國”正在加強經濟合作,也在探索發展模式方面交流彼此經驗。新興大國就發展模式正在形成一個共同的認識,就是相互交流發展戰略思考和共享發展的經驗與教訓,而不把自己的模式強加或推廣給別的國家。這種認識可能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模式的一個定律。
第三,新興大國的發展模式在探索之中。新興大國的崛起,得益于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以及采取應對全球化的正確措施。但經濟全球化是雙刃劍,對新興大國有頗多負面影響。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西方發達國家憑借經濟與技術優勢,損害新興大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并企圖控制這些國家的經濟主權。新興大國存在著經濟轉型及可持續發展問題及轉型時期社會穩定的問題。因此,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大國并沒有定型的模式可言。
“中國模式”的提出已有好幾年,發生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對“中國模式”的議論更加熱烈。但究竟什么是“中國模式”,宣揚“中國模式”有什么好處和壞處,仍不太清楚。問題在于,對“中國模式”如何界定與定位,能否有一個科學的準確的分析。因此不宜宣揚“中國模式”,更不宜宣揚有特定含義的“北京共識”。
“中國模式”也可以理解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在實踐與探索之中。從深層次思考出發,應清醒認識到,中國仍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在摸著石頭過河,仍要十分謙虛地學習別人的好的經驗。中國是一個“學習國家”,就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而言,也在不斷探索中。因而,現在就對中國經驗提出具有完整系統的科學總結和理論,并提升為“中國模式”,為時尚早。
在論證和宣揚“中國模式”的一系列文章中,普遍突出了兩點。首先是中國的發展速度世界第一。10年來乃至30年來持續的高速發展創造了“世界奇跡”,對世界經濟做出了貢獻,也改變了世界經濟格局。其次是把社會主義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并取得成功為世界唯一。
仔細推究起來,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的貢獻。但是“貢獻”和“模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溫家寶總理最近指出,我們的改革和建設還在探索當中,我們從來不認為自己的發展是一種模式。同樣,我們認為任何國家都要走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道路,我們尊重各國人民的選擇。我們認為,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發展道路都可以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和借鑒。
中國的發展奇跡令世界震驚。但一種“模式”是由綜合因素合成的,并非僅是經濟總量的發展。而且,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中還存在不少負面問題。如經濟轉型有待時日,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擴大,社會保障體制剛剛起步,市場經濟還在摸索階段,民主法制不健全,貪污腐敗嚴重等等。
現在宣揚“中國模式”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首先是增加國外對我國的疑慮。其次會增長中國國內對經濟發展的浮躁情緒,不能正視和反思中國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嚴重矛盾和問題。
近年來有一種“模式之爭”。這是西方國家挑起來的,目的是歪曲、貶低和阻撓中國的發展。我們在選擇我國定位性和戰略性用詞上要特別慎重。
就理論和制度而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無疑是正確的,但尚在摸索之中。社會主義制度在創新發展過程中,資本主義也處在不斷的制度創新中,危機可以同時是二者制度創新的動力。兩種社會制度是可以相互借鑒的,并非絕對對立。由于市場經濟有共通性,兩種社會制度在各自堅持核心價值觀的前提下,可以相互學習。也就是說,不存在“模式之爭”,而是應該相互借鑒與學習。
(作者系中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徐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