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華
近年來,中學作文教學正在發生一場深刻的變革,解決了大量作文教學實際問題,為作文教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養料,促進了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提高。但與此同時,由于指導思想、教學方式等存在的偏差,當前的寫作教學中存在著明顯的誤區。
一、重評講,輕指導
在功利性教學思想的驅使下,閱讀教學重于寫作教學的思想仍然大有市場,寫作教學的時間和效果都大大“縮水”。寫作前的指導沒有訓練目標、重點,更沒有訓練的連續性。大部分教師更注重批改時妙語連珠,評講時機巧百出。可是事實證明,這樣的作文教學老師講得辛苦,學生學得索然無味,寫作水平原地踏步。
上課之前,教師應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調查、判斷、分類,把握學生寫作最近發展區,使教學與學生原有發展水平相適應。在上作文指導課時,教師可以對不同層次學生提出不同寫作要求、寫作目標,訓練內容的設定與安排也應該遵循從簡到繁、從易到難、從低到高的原則,明確各個階段的寫作能力培養,有的放矢地進行相關指導和訓練。
二、重技巧,輕感悟
作文教學要培養學生寫作能力,教學生會寫作文,大多數教師側重于把它看做是一項“手藝”,仿佛是電腦編制程序一般,寫作成了工業流水線中的一條,學生則成了掌握熟練技能的操作工。但是,許多人忽視了一個最大的區別,流水線上的操作工靠別人提供材料,作文則靠自己提供材料。模具般寫作指導讓原來動態的寫作過程蛻變為靜態的組裝過程,這恰恰是學生作文無話可寫、無個性的根源。
寫作學習的過程是一個習得的過程,學生通過體驗、感悟獲得寫作素養,這個過程不是教師通過講授技巧就能達到的。因此,中學作文教學要戒除“寫作技巧至上論”的影響,構建多元化、個性化的作文教學模式,指導學生善于獲得感悟,表達感悟。
一位教師在執教以“觀察與聯想”為主題的作前指導課時,以觀察一束鮮花為引子,讓學生明確觀察需要多角度,又聯系教材配套讀本中季羨林的《夾竹桃》一文,引導學生賞析品評文中夾竹桃靜態的色、形、香,月下動態的“迎風弄姿”,體會作者的細致觀察與生動聯想。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欣賞春游天目湖(本地著名景點)的視頻,互動交流后進行感悟寫作。這節寫作指導課讓學生多了靈性,多了創造,少了循規蹈矩,少了千部一腔,真正享受著寫作創造的喜悅與滿足。
三、重形式,輕實際
教學活動必須講求實效,教學設計不僅要有漂亮的形式,更要有扎實的內容。筆者曾經聽過這樣一節作前指導課,教者的語言精練流暢,教學環節設計循序漸進,讀、議、改、寫,環環相扣,尤其突出的一點是她所選用的大量指導素材,均來自于學生的習作。
可是在修改擴寫這一環節中,她選用了一則學生習作中關于釣魚的片段,雖然教師基本素質不錯,也給了學生一定的時間,但效果不佳。有些學生苦思冥想,無從下筆,有些學生偏離重點,不著邊際,有些學生修改得當,卻又不夠生動。究其原因,并不在于教師的指導失誤,而在于這則材料中釣魚的經歷只有少數同學有過親身體驗,而且絕大部分還是男生。這樣的修改擴寫內容與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還是有著一定距離。若能在注重形式的同時,選擇學生十分熟悉的學習生活場景:考試之后……運動場上……被老師叫到辦公室后……效果可能會好得多。
這個課例提醒我們,寫作指導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從學生的生活背景出發,才能使學生體驗到寫作的價值和魅力,激發寫作的欲望。
四、重課內,輕課外
有這樣一組發人深思的統計數據:在102篇學生的習作中,出場次數最多的古代人物是司馬遷、屈原(13次),蘇軾(11次)文天祥(9次),最熱門的外援——霍金、保爾出場次數平均為10次。通過以上這一組數據,我們不難看出,很多學生既少讀書積累又少經歷閱歷,寫作時只能是閉門造車。
每個教師都知道:語文是個慢工活,寫作更是如此,特別需要課外持久的學習。“優秀的文學作品,本身就包含著文章應該怎樣寫的答案”。課堂只是學習寫作的一個點,課余才是學習寫作的廣博的面。閱讀便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沒有課外閱讀的興趣,就不能積累語言材料,拓展寫作的思路。
平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多角度地觀察生活,進行廣泛而自由的素材積累和語言積累,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諸如環境保護、西部開發、科技克隆、青少年犯罪以及貧困、失學、乃至國際政治風云變幻……都可以成為寫作資源。
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翼,需要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反思,引進新的思維和方法以推動它的變革和發展。讓有效的作前指導為學生插上寫作的翅膀,自由地在創作的天空翱翔!
(作者單位 江蘇省溧陽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