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
摘要:新課程教學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改變學生以往被動接受、機械學習的現狀,倡導學生積極參與、勤于思考,教學改革旨在變教師教的方式為學生學的方式。
關鍵詞:新課程;學習方式;主動探究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促進學生良好學習方式的形成,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實踐證明,學習方式的差異是造成學生學業成績差異的重要原因。這就要求我們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
一、讓學生主動去學
要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就會享受到成功的樂趣,進而強化學習動機,更加喜歡數學。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主要不在于講授知識,而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到教學全過程中來,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現代流行的觀點是:“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學會學習”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界最流行的口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實現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不能只要求學生掌握知識內容,更多地還應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為其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努力創設一種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進而從思想上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二、在應用中掌握所學,實踐出真知
新課程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但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大多數學生只會解答數學題目,卻不知道為什么學數學,學數學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學時,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精心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學習“概率”后,讓學生親手操作拋硬幣來驗證正面朝上的概率,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數學對于我們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學數學的價值有多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數學的強烈欲望,變“學數學”為“用數學”。
三、合作交流集思廣益
新課程倡導主體合作學習方式,因此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單一被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的課堂氣氛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因此,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僅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
在教學中,我大膽嘗試,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我經常告訴學生:“課堂是你們的,課本也是你們的,三角板、量角器等這些用具也是你們的,老師和同學都是你的助手,想學到更好的知識就要靠你自己。”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但學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還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增強了學習的信心。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因此,數學教師必須正視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問題,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促進學生有效學習。使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和提高數學。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洋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