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宣明
摘要:好的教學效果的取得不僅看教師所授內容是否全面、深入,它更依賴于教師對課堂教學過程的把握。要想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巧妙的教學導入非常重要。然而,要做到學生樂意聽講,并非一件易事,這需要教師不斷摸索和完善各個教學環節,善于組織良好的“互動互融互進”的教學過程。在教學中總結經驗教訓,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熱情持久保持,激起學生的興趣,讓歷史課堂成為學生求知的天堂。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互動;互融;互進
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縱觀世界各國對歷史的重視,不亞于對母語的重視。歷史學科作為國民素質教育的基礎課程,肩負著保持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的重任;肩負著培養新世紀公民人文素養的重任;肩負著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重任。作為基礎教育課改的教師,要真正做到把課改的理念落實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
一、在質疑中展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教與學
一位偉人曾經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義是問號。”在歷史課堂教學環節中,不斷地給學生創設質疑的平臺。只有這樣做教師才是學生的學習伙伴,是指導者和鋪路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全力營造一種彼此平等、彼此尊敬、彼此信賴的師生關系,形成相互協調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能夠與教師一路選擇、設計和完成多種教學問題,做到自動介入、全員介入和全程介入,倡導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從而讓學生在一個歡喜、協調、寬松的情景中學習,在班級群體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華。如:在“有?要問”的環節中,根據學生的自讀情況,我設置問題:你知道西域指哪兒?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和第二次出使西域有什么不同?你認為張騫出使西域對漢代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你能說出漢代絲綢之路的大致路線嗎?等等,用質疑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展現歷史課堂教學的教與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給學生注入了質疑、思考的學習理念。
二、在彼此角色的互融中體現歷史課堂的教與學
中國傳統教育崇尚“師道尊嚴”,大多數歷史課堂老師講得多,學生說得少,一直以來,學生與教師之間總隔著一個不小的講臺和一級不高不矮的臺階。這就把教室分為兩個區域:臺上和臺下,或者說是教育區和受教育區。殊不知,這些工具無形中給人一種“師道尊嚴”的同時,更使教師在心理上發生了“誰與爭鋒”的不良優勢。誰站在講臺上,誰站在講臺下?教師非得站在臺長進行教學嗎?學生只能坐在臺下進行學習嗎?不見得!所以必須在心理上撤去這些障礙,使師生之間做到“沒上沒下”。因此,注重師生位置互融,學生才會帶著自己的思維大膽地去“發現問題”“剖析問題”,自動地去介入、去探討,以主體的自我意識、自我覺醒自始至終處于自主學習、積極探討的情景中。待學生講解完畢,師生一起綜合歸納,因為學生只顧各項成就的列舉,而缺乏對它們內在聯系的把握,教師只在最后提醒學生弄清楚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后學生又進行了點評,大家暢所欲言,思維、思想的空間被打開了,富有創意的問題閃現了。學生在這樣的探究氛圍中完成了交流——辯論——統一認識的學習過程。這種探究將成為學生學習中揮之不去的記憶。
三、在各自的互進認可中實現歷史課堂的教與學
歷史是一門科學性、綜合性、人文性很高的學科,學生在學習、交流的過程中時常會迸發出一個問題、一個想法、一個疑問,有的是我們教師可以預料到的,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的,有的卻是超出我所能回答的范圍。如果我們不能給學生一個說法,會極大地刺傷學生的學習熱情。既有先天的稟賦差異,也有成長水平的差異;既有智能方面的差異,也有個性上差異。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為,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結構的設置應該考慮師生互進認可的功效。但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把教材的邏輯結構直接平移為課堂教學結構。這種不考慮學生現實情形的備課、上課,無論課的結構何等嚴謹,教師說話何等豐碩,課堂師生互動總缺乏其整體性,師生互動的氣氛也很難形成。由此可見,面向全體,因材施教是促進師生互進認可的又一主要理念。
總之,歷史課堂教學的教與學是一個動態成長的教與學的過程。師生的互動、互融、互進是歷史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靈魂。沒有互動,教和學就無從談起;沒有互融,歷史課堂就會失去光華。沒有互進認可,歷史課堂就失去教學的意義。
(作者單位 陜西省旬陽縣赤巖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