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艷,胡慶山,楊 成
(1.江漢大學體育學院,湖北武漢 430056;2.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北武漢 430079)
農村學齡期留守兒童體育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
——以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為例
陳紹艷1,胡慶山2,楊 成2
(1.江漢大學體育學院,湖北武漢 430056;2.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北武漢 430079)
通過問卷調查、訪談、文獻資料、專家訪談等研究方法,從體育教育的視角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進行分析。研究認為,農村留守兒童的體育教育問題主要表現在體育教育主體的缺位、體育教育組織的匱乏、體育教育投入的不足、體育教育師資貧瘠、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邊緣化等方面。提出了留守兒童體育教育的教師責任制,城鄉體育課程標準因地制宜等建議,同時國家政策的惠及與政府的扶持,也是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希望和保證。保障留守兒童體育教育是我國教育公平原則、和諧社會發展的重要體現。
留守兒童;體育教育;農村;學齡期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因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半年及以上而被留在家鄉18周歲以下的兒童。其中又以 6周歲為分界點,劃分為學齡前留守兒童和學齡期留守兒童,學齡期留守兒童為研究的重點。從 20世紀 90年代中期,中國在改革開放政策的拉動下,城市工業迅速發展,經濟快速增長,社會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量不斷增加,由此吸引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由于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化結構,去城市打工的父母無法讓子女隨行,大部分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落在代理監護人肩上,由此而形成了規模龐大的農村留守兒童群體。早在 2006年,國務院下發了《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1],要求解決好農民工托留在農村子女的教育問題。目前社會對留守兒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學齡兒童的智育、德育上,社會主流輿論也只是停留在留守兒童生活條件改善的問題上,忽視了對留守兒童身體發育和心理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作用的體育教育工作。不言而喻,沒有體育教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忽視留守兒童體育教育將會以犧牲教育公平性為代價。解決留守兒童體育教育問題,是保障農村居民的子女享有和城市居民子女平等的發展權利,是我國的教育公平原則的體現。留守兒童的體育教育問題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農村留守兒童體育教育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剛剛頒布的現時背景下,該研究旨在喚起社會對留守兒童體育教育的關注,通過研究找到農村留守兒童體育教育的特點和方法,改變以往農村兒童體育教育一把抓的教育模式,提供切實可行的干預對策,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以農村學齡期留守兒童的體育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調研對象涉及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法泗鎮橋頭中學、法泗鎮法泗小學、法泗鎮石聯小學等 7所中小學在讀的 8~16歲學齡留守兒童。
查閱了有關農村留守兒童的文獻資料 30余篇、著作 10部。檢索了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中小學體育經費投入相關記錄和體育設施分布的相關資料,以及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的體育鍛煉狀況,了解留守兒童體育鍛煉的基本情況。
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留守兒童以及學校老師座談,隨機訪問了留守兒童的代理監護人及臨時返鄉的家長,并且在問卷調查前走訪了江夏區部分小學和中學體育課教師,進一步了解留守兒童對體育鍛煉的認識和開展情況,為調研提供真實可靠的實證材料。
制定農村學齡期留守兒童體育教育現狀調查問卷,在對問卷的信效度進行檢驗的基礎上正式發放問卷。鑒于部分調查對象理解能力有限,調查員通過當班老師協同發放問卷,解釋并監督整個問卷的填寫過程,共發放問卷 357份,回收 342份,其中有效問卷33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 98.25%。
對回收的問卷用 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根據研究的需要對調查所得數據進行常規數理統計處理。
走訪了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武漢大學社會科學部以及湖北省部分高校體育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或基地,對 20多名相關專家及負責人進行了訪談。
據有關部門資料統計,湖北省農村共有留守兒童135.3萬人,約占全省未成年人總人數的 8%。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是一個新型城鄉結合區,也是一個農業大區,外出農民工數量很大,全區共有農村中小學 79所,現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 62 969人,其中留守兒童 3 982人,占全體學生的 6.3%,其中小學留守兒童2 356人,初中 1 626人。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的占 80.5%,由叔、伯、姑、舅、姨等親戚照顧的占 9.8%,由哥、姐照顧的占 4.6%,寄養在鄰居家的占 3.4%,獨自生活的占 1.7%[2]。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監管缺失的問題。
調查發現,留守兒童認為父母不在身邊對自己產生的最大影響是“感到孤單”。其次是對學習的影響,感到父母不在身邊導致自己“學習沒人指導監督”;排在第三的是父母不在身邊導致自己的“生活沒人照顧”。綜上所述,長期的壓抑和缺乏與父母的有效溝通,容易導致留守兒童的性格內向或者自閉,以及過強的自尊心。正常家庭的兒童在社會化過程中,需要通過父母的影響及指導,獲得最初的生活經驗、社會知識和行為規范。父母外出務工使家庭結構發生斷層,阻礙留守兒童正常社會化過程,容易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誘惑,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而完整的家庭在人的一生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成員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緊密聯系在一起,家庭成員是兒童成長的重要參與者。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共同參與,可以增進和加深相互間的感情,這種生活體驗往往是 6~18歲兒童心理健康正常發展的前提。因此留守兒童和一般兒童的教育不同,留守兒童這個群體中由于長期分離,抑郁焦慮、學習效能感、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習焦慮、心理狀況各項指標往往都低于普通兒童。
在被調查的 336名留守兒童中,父母雙雙外出務工的共有 100人,約占總數的29.8%,僅父親外出打工的 186人,約占總人數的55.3%,僅母親外出打工的50人,約占總人數的 14.9%。可以看出,有將近一半的留守兒童是由父親或者代理監護人看管,母愛的缺失和隔代教育現象普遍。據相關研究表明,處于學齡期的青少年更容易和母親溝通,也更愿意與母親溝通[3]。對于母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來說,一般父親相對母親而言在親子交流上顯得比較被動。對于父母雙雙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來說,監護人多為親戚或者老人,容易產生代溝和不親密感,加之代理監護人自身事務繁忙,缺乏和留守兒童溝通的意識,留守兒童更容易陷入厭學、網癮、早戀等誤區,他們的教育、心理和健康狀況問題也更明顯。參與體育活動能促進人們形成健康積極的生活態度和習慣,因此農村中小學的體育工作者在對留守兒童進行體育教育的同時,除了通過體育鍛煉的手段提高他們的體質外,還要重視對留守兒童的群體意識以及合作精神的培養;調動留守兒童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讓他們至少對某一項體育運動有興趣并樂于其中;提高抗壓能力,以便在以后生活學習中的壓力過大時,能通過體育鍛煉的方式舒緩消極情緒,轉移他們對網絡游戲和不健康內容的迷戀,形成正確人生價值觀。
調查表明,農村留守兒童對學校體育課的態度上,男生有 166人表示喜歡上體育課,占男生總數的89.2%,女生有 131人表示喜歡上體育課,占女生總數的 87.3%。可以看出大部分留守兒童對參與體育鍛煉抱有濃厚的興趣,愿意參加到身體鍛煉中來。在與被調查的農村留守兒童的交談中發現,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對通過體育鍛煉可以強身健體、緩解壓力放松心情、加深朋友間的感情、增強自信的作用表示認同。可見江夏區留守兒童對體育鍛煉能提高身體素質的功能有較強認識,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體育鍛煉對身體和心理的調節功能。在參與學校組織的運動會,或者單項體育項目競賽活動的態度上,有 36.2%的留守兒童表示經常參加,有 47.3%的留守兒童表示偶爾報名參加,還有 16.5%的留守兒童表示沒有興趣。走訪發現,有過比賽經歷的留守兒童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明顯高于沒有參加過的留守兒童,男性留守兒童參與運動競賽的積極性明顯高于女性留守兒童。這一方面與男女性別差異有關,另一方面男性留守兒童喜愛的籃球、足球、田徑等運動易于開展,運動強度較高、對抗性較強,比較容易被男性留守兒童接受,同等條件下可供女性留守兒童選擇的運動項目范圍相對狹小。部分女性留守兒童表示學校舉行的課外體育活動內容單調、運動場地狹小,體育設施和體育器材缺乏,一些廣受女性留守兒童歡迎的運動例如健美操、舞蹈、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等運動由于場地和器材的限制,沒有得到很好的開展,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女性留守兒童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研究發現,參加運動競賽對兒童選擇體育鍛煉的方式具有強烈的指向性和激勵意義。因此,在農村中小學體育工作中要注意豐富留守兒童的運動競賽形式,鼓勵留守兒童參加運動競賽,這是促使留守兒童積極主動地投入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同時調查還發現,女性留守兒童的心理負擔明顯高于男性。由于父母外出務工,部分女性留守兒童不但要完成學業和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還需要承擔起繁重的農活、家務,甚至還要照顧臥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祖父母。留守兒童的“逆向監護”,讓他們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體育鍛煉放松身心,而長期寄人籬下遠離父母,各種心理沖突常讓他們把自己排斥在體育運動和群體活動之外,加重了本已非常沉重的心理負擔。這可能也是造成男女留守兒童參與體育活動態度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對武漢市江夏區體育教師的隨機走訪中,對關于《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認知情況的調查發現,有25.2%的體育教師對此標準理解深刻、認知全面,有68.7%的體育教師對此標準一知半解,還有 6.1%的體育教師對此標準不清楚,有 45.4%的體育教師表示新的體育課程標準的實際實施難度較大,實際中可操作性較低,學校也未對這方面做硬性的規定和要求。這些情況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現行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與農村中小學的體育教育實際情況不匹配的現狀。有 57%的江夏區中小學體育教師認為體育課程在學校不被重視,有的年級甚至沒有開設體育課程,特別是初中三年級、高中二年級和高中三年級,體育課程開課率低的現象比較明顯,部分體育課變成了語文、數學等老師的專用補課時間。在當前農村中小學教育中,應試教育大行其道,出現了正如相關研究所言的農村中小學校領導對體育教育的漠視和邊緣化[4]現象。部分農村體育教師自身責任感不強,農村體育場地及設施的限制,使得農村體育教育的規范化水平較低,課程內容及教學計劃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完成。在有限的體育課中“放羊”式的體育教學課占去了相當大的比例,農村體育課中體育技能的學習除了廣播體操外大部分學生的體育課變成了自由活動時間,涉及到其他運動技能學習的課程輕描淡寫,寥寥無幾。在大力倡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和能力的今天,農村學校體育活動的低迷狀況必然會降低兒童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兒童的體育活動興趣。因為當留守兒童對某項體育運動產生興趣時,常常會由于無法及時得到專業的指導和幫助以及運動中的挫敗感而失去參加運動鍛煉的興趣。特別是留守兒童中的一些女生,自身體育鍛煉動機不強又沒得到體育老師有效的引導,無疑會對這些留守兒童今后從事體育鍛煉帶來巨大的障礙。堅持體育鍛煉是緩解中小學生心理壓力的有效手段,農村體育教師應該培養留守兒童形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培養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幫組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鍛煉方法,以期對留守兒童將來的生活和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調查發現,江夏區體育師資明顯不足,教師隊伍老化現象明顯,30歲以下的年輕體育教師流失嚴重,目前人數僅占到總人數的15.3%,體育教師隊伍整體專業素質不高,具有本科學歷的體育教師僅占總人數的2.1%,具有專科學歷的體育教師占總人數的 28.4%,具有中師學歷的最多,占到總人數的 69.5%。其中擁有高級職稱的體育教師僅占到總人數的 16%。江夏區作為一個城鄉結合的中間區,雖然依托著湖北省教育文化中心城市武漢,卻沒有享受到該區域豐富的教育資源。江夏區農村體育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常規的教學計劃作為指導,很少有教師制定學年教學工作計劃,即使有也只是應付檢查,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學校管理層對體育課程不重視,在校體育教師缺少進修學習的機會,體育課程內容單一、刻板,體育師資水平與國家的要求有一定差距,這些必然會影響農村留守兒童體育教育的質量。
調查發現,江夏區長期以來對體育場地及設施建設的重視程度較低,建設經費短缺,導致該區體育場地及器材配備滯后。江夏區中小學操場面積狹小,少有規范化、標準化的運動場地,學校器材室存有的體育運動器材除數量不足現象明顯外,還存在器材老化問題,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且部分器材由于年代久遠根本已經無法使用。特別是在學生人數較多的學校,課余活動時間十幾個學生圍著一張乒乓球臺,或十幾個學生在一個籃筐下練習投籃,落后的場地設施無法滿足留守兒童對體育文化生活的需求。加之農村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使得家庭收入逐漸提高,其生活方式逐漸與城市兒童的生活方式趨同,過于單調的體育場地器材必然無法滿足留守兒童更豐富更多樣化的體育需求[5]。運動器材和運動場地的缺乏,無疑會在一定程度上挫傷農村留守兒童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
傳統的戶籍制度造成當前城市農民工與市民社會身份上的差別。農民工雖然可以攜其子女向城市流動,但卻不能享受與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如果為子女獲得與城市居民子女同等的教育的權利則需要付出更大代價,導致大多數農民工在背井離鄉進城務工的同時,不得不將子女留在農村并由祖父母或其他親戚代為照管。
家庭體育教育是兒童未來體育鍛煉、技能學習、參與鍛煉興趣培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育的過程是在學校、社會、家庭等多主體共同作用下完成的,家庭體育教育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主體,它為兒童逐步適應未來學校體育教育提供重要的前期環境[6]。家庭體育教育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他們對體育運動的態度和熱情對子女未來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起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而留守兒童與其他兒童群體相比較,其特點是“留守”,即“空間距離上遠離父母,沒有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因為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的撫育便落在父母其中一方或其他親屬身上,家庭體系的瓦解導致留守兒童家庭體育教育的直接缺失。
《中小學體育器材和場地》的國家標準與農村中小學的實際情況有一定差距,運動器材數量不足,種類單一,質量一般,老化現象明顯,有限的場地要兼顧體育教學和學校公共服務等多種角色,不能做到專場專用。單調的體育運動器材以及有限的場地,無法滿足留守兒童豐富多樣的體育需求,因此運動器材的單一和運動場地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村留守兒童參加體育鍛煉的熱情。
此外,農村基礎教育體制的缺陷制約了留守兒童的體育教育。當前我國教育部門對農村中小學校的考核還停留在以升學率為標準的階段上,這種考核方式直接導致農村中小學校的辦學理念以傳統應試教育、升學教育為主導。受到辦學理念、辦學目標的影響,農村中小學體育教師地位和待遇低下,優秀的年輕體育師資流失嚴重,現有體育教師年齡偏大,能力及知識結構欠缺,導致農村中小學體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當前形勢發展的需要。
缺乏專有運動場地是限制農村留守兒童體育活動開展的重要因素,在全民健身運動的惠澤下,城市很多地方運動設施得到有效的保障,但是由于農村經濟貧困和農民弱勢群體的地位導致分配有失公允,在倡導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顯得十分尷尬[7]。2006年全國推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試點以來,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村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很多村落都配有一塊混凝土標準籃球場和一副標準籃球架以及兩張室外乒乓球臺,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給農村留守兒童的體育鍛煉帶來了可供選擇的場地,但是由于當前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剛剛起步,許多場地設施的建設還不能一步到位,資金投入與工程建設仍需要一個轉化過程[8]。目前相對有限的場地無法滿足留守兒童參加體育鍛煉的需要,部分學校運動器材陳舊、老化,急待修繕整理和更新換代。要解決運動場地的矛盾,需要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法規,保障留守兒童體育鍛煉的基本場地和器材需求,調動社會公益力量,讓更多社會力量關愛留守兒童的體育問題,讓農村體育器材、體育設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一方面可以給留守兒童的體育鍛煉帶來真正的惠澤,另一方面也消除陳舊的運動器材帶來的安全隱患,使農村留守兒童能享受體育鍛煉帶來的樂趣,確保農村留守兒童健康快樂的成長,讓農村留守兒童真正享受到國家對農村體育的投入給他們帶來的變化,使每個農村留守兒童公平接受體育教育的權利得到保障。
國家教育部所規定的《中小學體育器材和場地》的國家標準與農村中小學的實際條件不相匹配,農村中小學現有的體育場地及體育器材無法達到國家教育部所規定的相關標準,難以滿足《中小學體育器材和場地》國家標準中的規定和要求,適合在經濟發達地區展開的體育教育精品課程的教材與模式,在農村體育教育中遭遇到尷尬處境,由于條件的限制農村體育教師無法效仿和學習這些新的教學教法。因此借新課改之東風,改變以往農村、城市體育教育一套教材的格局,根據農村學校的基礎體育設施及體育師資的現狀,制定適合農村體育教育的教學模式及教材,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農村體育的特色,讓更多傳統體育項目在農村體育教育中得到傳播和發展,和城市體育教育相比走出一條差異化路線,一方面使學生在活動中鍛煉了身體,另一方面使傳統體育項目在新生代中得到繼承和發揚。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表示,要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完善教師培養培訓的體系,優化隊伍結構,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對中小學來講,就是要以農村教師為重點,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目前農村體育教師聘用門檻較低,教師素質及從業水平低于我國平均水平,很大一部分年輕體育教師不安心于農村中小體育教師工作,導致農村優質體育師資流失嚴重。體育師資的缺乏,使農村中小學體育課程質量不高,開率低下,農村體育課程改革難以深入,缺乏中流砥柱,長此以往農村體育課程與現代體育教學的要求漸行漸遠。因此必須嚴格教師資格制度,制定教師資格標準,深化教育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實行聘用制度,加強崗位管理,實施公開招聘,完善流動退出機制,搞活用人制度,激發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建立以業績為重點,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求構成的人才評價體系。只有這樣,才能為農村體育教育事業選對人選好人。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城市優質教育資源,定期對農村體育師資開展在職培訓,提高他們的從業能力,提高農村體育師資職業修養,改變農村中小學的領導層中應試教育的舊觀點,轉變辦學思想、注重素質教育,讓“健康第一”理念得到充分傳播和廣泛的認同。
農村留守兒童在長期缺乏親子關懷的情況下,容易受到很多不健康情緒的影響,這些情緒需要找到適當的渠道進行疏導。調查顯示,隔代監護和上代監護(即由留守兒童父母的哥哥姐姐等監護)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比較明顯,如果代理監護人不能與其有效溝通,會影響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甚至導致一些極端情況的發生。體育鍛煉不僅可以強健體魄,同時還可以疏導農村留守兒童在學習生活中的負面情緒,避免形成不健康的娛樂習慣,如長期沉迷于網絡、電子游戲、武俠玄幻讀物等。通過體育鍛煉,讓他們學會正確處理在集體生活中的矛盾,掌握與人溝通的技巧,充分發揮體育鍛煉對心理的調節作用。農村體育教師定期組織留守兒童進行體育比賽,讓每個留守兒童至少掌握一項易于開展的體育活動,培養農村留守兒童形成“健康第一”、終身鍛煉身體的意識,讓他們擁有一個健康體魄的同時,也有一份陽光的心情。
學校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寄讀制度,通過完善管理對校內留守兒童進行有效的干預,保障他們在學校寄宿期間有良好的生活起居習慣。配備專人專班和監護人保持聯系,解決在校留守兒童出現的各種不良問題,適時展開文體活動,加強留守兒童之間的交流,減少校外不良風氣的影響。此外,農村學校還要充分利用周邊的體育教育資源優勢,例如武漢市江夏區可以通過與武漢地區的武漢體育學院、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等體育院校建立聯系,將高校優質的體育教育資源引進農村,給農村體育教育工作帶來新鮮的血液。
1998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了《流動兒童少年就學暫時辦法》;2001年國務院年取消了外來打工人員暫住費且又對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予以改革;教育部、公安部及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多個部委于 2003年聯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打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國家一系列政策的出臺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外出務工人員的壓力,讓更多留守兒童變成流動兒童,讓更多留守兒童能待在父母身邊接受來自城市相對高質量的教育。現階段中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必將產生更多的農村務工人員,因此還要繼續加深、拓寬農民工子女的入學渠道,弱化城鄉二元化結構對留守兒童的影響,放寬城市中小學對農民工子女入學的限制,為農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所在地就近入學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和幫助,為貧困打工者子女開通“綠色通道”,讓農村留守兒童不再被迫留守的同時,還能享受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和國家政策帶來的福利。
[1]莫麗娟,袁桂林.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幾個基本判斷[J].上海教育科研,2010,(1).
[2]余暉照亮人生愛心托起希望[EB/OL].http://www.wuhjh.com/StudyCorner/Detail.aspx?cid=24&id=30.
[3]高亞兵.不同監護類型留守兒童與普通兒童心理發展狀況的比較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8,(10).
[4]唐紅明.農村留守兒童體育教育邊緣化現象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5).
[5]高建磊.農村留守兒童課外體育鍛煉特征的調查研究——以廣東西部欠發達地區為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29(1).
[6]劉芳.農村留守家庭的體育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8,23(2).
[7]胡慶山,王健.新農村建設中發展“新農村體育”的必要性、制約因素及對策[J].體育科學,2006,26(10).
[8]胡慶山,王建,王維,等.新農村建設中農民體育發展的文化審視——以湖北省大洲村為個案 [J].體育科學,2007,27(10).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rural school-aged left-behind children——With Jiangxia District,Wuhan,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CHEN Shao-yan1,HU Qing-shan2,YANG Cheng2
(1.Inst.of PE,Jianghan University,Wuhan430056,China;2.Depar tm 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zhong N or m al University,Wuhan430079,China)
With Jiangxia District of Wuhan,Hubei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an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interview,literature,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o on,it analyzed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problems of rural physical educ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mainly in the abs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ubjects,physic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s,lack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 education,sports,the lack of inves tment in rural pr 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sports education arid marginalized,etc.Physical education proposed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teacher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system,such as the country’s suggestion,according to the government’s policy of benefit,also support the healthy growth of left-behind children’s hope and guarantee.Physical education is the guarantee for left-behind children education fairness in harmonious society,the important embod iment of development.
rural;school age;left-behind children;physical education
G807.27
A
1009-9840(2011)01-0030-06
2010-12-10
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研究項目 (2007B159)。
陳紹艷 (1962- ),女,湖北荊州人,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體育人文社會學和體育教學與訓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