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聞增
(天津市經濟發展研究所,天津300202)
G20首爾峰會之后世界經濟能否擺脫新困局?
□ 聞增
(天津市經濟發展研究所,天津300202)

美國二次量化的寬松貨幣政策出臺,使世界經濟出現新困局,并再次面臨新的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G20首爾峰會及其之后的世界經濟能否擺脫新困局?
1999年20國集團成立,但在2008年之前,作為一種非正式對話機制,它的影響力和作用有限。2008年11月20國集團首次峰會在華盛頓召開,為全球協調應對金融危機奠定了基礎。兩年間五次峰會,對全球經濟形勢發生了重要影響,20國集團也從邊緣位置逐漸走向中心。如果說2009年4月的倫敦峰會是金融危機的重要轉折點,那么同年9月的匹茲堡峰會則標志著危機后全球經濟新秩序的誕生。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開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更大影響力。2010年6月的多倫多峰會確定了增長的主基調,然而世界經濟復蘇前景卻在年中出現了陰霾。隨著5月份希臘危機的爆發以及進而引發的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國際金融市場出現動蕩,美國和歐洲面臨“二次探底”的風險,于是第五次峰會于2010年11月11日在韓國首爾召開。
為應對嚴重的經濟衰退,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上任之初就推出了7870億美元的財政刺激計劃。在貨幣政策方面,美聯儲自從2008年12月將聯邦基金利率降至0~0.25%的歷史低位之后,它在價格型貨幣政策工具方面已經空間狹小。從2009年3月起,美聯儲轉而倚重數量型貨幣政策手段,通過購買1.7萬億美元的中長期國債、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等將資產負債表迅速擴大,力圖用這種注入流動性的方式來刺激經濟增長。但美國生產和就業狀況改善的步伐依然緩慢;受制于高企的失業率和微弱的收入增幅,美國民眾的消費意愿仍然受到抑制;企業增加設備和軟件投入的增幅比年初放緩;新房開工量依舊低迷。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于首爾峰會之前的當地時間11月3日宣布推出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所謂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是指美國中央銀行在實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過購買國債等中長期債券,增加基礎貨幣供給的宏觀經濟金融調節方式。該貨幣政策計劃到2011年6月底以前購買6000億美元的美國長期國債,預計每月購買750億美元。該政策使美聯儲通過買入債券的方式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以進一步刺激美國經濟復蘇提速。美聯儲當天同時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0~0.25%的水平不變。峰會之后的11月30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采訪時又宣稱,美聯儲可能購入超出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金額的國債,向市場注入更多資金。
量化寬松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強大的資本流動和非美貨幣升值壓力。從世界經濟角度分析,由于美元是一種國際性貨幣,是儲備貨幣,全球相當多的大宗商品交易都用美元結算,投資和金融市場的交易也使用美元。如果美元大幅貶值,以美元標價的國際大宗資源類價格暴漲,將導致各國被迫“輸入”通脹。與此同時,各國以美元儲備為主的外匯資產及美元債權將嚴重縮水,而美國自己的外債負擔卻會無形“減負”。這就是美國的根本利益。
美聯儲宣布推出第二輪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后,歐洲和英國央行當日就做出了回應,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投票反對立即擴大債券購買計劃的規模,并將基準利率維持在0.5%不變。歐洲央行表示,該行管理委員會在月度例會上決定維持所有官方利率不變。日本央行也將議息日期提前,5日公布利率決議,宣布維持隔夜指標利率在0~0.1%不變,維持資產購買規模在5萬億不變,推遲放松貨幣政策。
歐洲、英國和日本與美國經濟大體相同,均處于不景氣狀態,只需跟從美國的貨幣政策做基本相同方向的政策實施即可,而作為中國等經濟復蘇較快的新興經濟體國家就不同了。在美元快速貶值下,貨幣流向中國、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對新興經濟體國家構成嚴重的輸入型通脹壓力,使這些國家被迫加息。繼我國加息之后,印度、澳大利亞相繼加息,資產管制日趨嚴格。為應對可能出現的熱錢涌入及通脹走高,新興國家只得被動采用加息、資本管制等手段來抵御可能出現的沖擊。
一是匯率方面。美國施壓人民幣匯率升值的做法未得到G20成員國的一致響應。峰會決定按照慶州G20財長會議的協議實施市場決定型匯率制度,避免競爭性貨幣貶值,但在宣言中寫入提高匯率彈性的內容,間接要求經常項目順差過多的新興市場國家改善結構。同時,包括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在內的發達經濟體承諾對匯率過度波動和無序變化保持警惕,以減輕部分新興市場國家面臨的資本流動過度波動風險。
二是IMF改革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治理結構至今主要由美國和西歐國家占據。在這次峰會上,G20向IMF大膽“開刀”,完成了一場IMF史上最大的治理結構改革,“金磚四國”等新興經濟體在IMF中獲得了更大的話語權。另外,峰會決定引入針對面臨共同危機的多個國家同時提供信貸的靈活制度。這是一個巨大變化,今后IMF不僅能解決危機,還能預防危機。
三是初建全球金融安全網。全球金融安全網絡由兩個階段組成。第一階段是,若資本流動出現劇變,相關國家可向IMF貸款。第二階段是, IMF的貸款體系與區域金融安全網絡連接,以避免國家因短期資本流動問題而瀕臨延期償付危機。此次峰會已完成了第一階段,同時提出了走向第二階段的路線圖。
為期兩天的首爾G20峰會經過各方的討論協商,以上述核心內容為基礎形成了《首爾宣言》。以下是《首爾宣言》內容摘要。
通貨與匯率:重新核實了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對于匯率合作的原則。
貿易與發展:排除貿易保護主義,并消除阻礙發展中國家增長的障礙。
財政:發達國家制定財政健全計劃,留意因履行或未履行因素可能會同時并發的經濟風險。
金融:承諾徹底執行銀行資本監管制度和新的國際標準,努力進行改革。
結構改革:各國根據不同國情推進結構改革,以刺激需求,創造工作崗位,推動全球均衡發展,增加潛在增長力。
均衡發展:有關經常項目問題的指示性指引取得進展,與會各方商定截至明年落實第一次相互政策審議。
IMF改革:對包括新興國家在內的代表性不足的國家轉移6%以上份額,對改善貸款制度和至今獲得的成果表示肯定。
金融監管:通過了巴塞爾銀行監管(BaselⅢ)和有關資本流動性及全球大型金融機構(SIFI)的國際標準和原則。
貿易:盡早完成多哈發展議程(DDA)談判,就在2013年之前不設置新的貿易及投資壁壘、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達成了共識。
發展: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的除貧問題和縮小發展差距達成《首爾發展共識》。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2010年10月20日公布的“褐皮書”調查報告顯示,9月份和10月初美國經濟溫和增長,但明顯無力且各地增長不均衡,仍不足以降低高企的失業率,持續復蘇脆弱,缺乏堅實基礎,表現為工業訂單下降、非農就業人數下滑、貿易赤字擴大、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等等。IMF稱,美國經濟正從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衰退中逐漸復蘇,但仍舊依賴于政策刺激作用。面對此情此景,在價格調節方面,美聯儲已經無路可走,只有求助于極端的數量寬松政策。有報道說,美國有通貨膨脹之虞,對于全球其他經濟體的增長、通脹和資產泡沫也會有不良影響,甚至是沖擊。美聯儲為完成其承擔的促進就業增加和經濟復蘇的使命,也要鋌而走險。為此,美聯儲官員10月以來做了大量輿論鋪墊,終于在11月初推出了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這一政策對于美國本土是一種利好的選擇,但從全球角度來講則是利空,會產生極大的副作用。
G20首爾峰會之后世界經濟能否擺脫新困局?客觀地說難度是相當大的,因為2010年8月以來,美元兌主要國家貨幣已貶值10%。美元貶值增加美國出口的競爭力,有利于其經濟復蘇,但可能引發各國貨幣新一輪競爭性貶值,但各國若競相貶值本國貨幣又會有加劇“匯率戰”的風險,最終會影響世界經濟復蘇的進程。特別是在一國國內發生通貨膨脹時,采取匯率戰,人為貶值本國貨幣的結果,還會造成本國經濟泡沫加大,影響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日本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有過嚴重的教訓。因此,各國,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國家更應注意這個問題。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重要的新興經濟體國家,更應注意吸取歷史經驗教訓。
在貨幣政策目標方面,在匯率升值過程中要始終堅持國內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并把物價與產出穩定放在貨幣政策目標的首位。德國的經驗表明,一個大國只要貨幣當局旗幟鮮明地維護國內物價和產出穩定,匯率浮動和貨幣的持續升值并不足以影響國內正常的國際貿易收支和破壞國內經濟。因此,在一國經濟崛起過程中,要盡量避免以犧牲國內貨幣政策保匯率政策的做法。這是我國目前應特別注意的。
在弱化國際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影響時,應把立足點放在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上。全球性商品價格上漲是拉動中國消費價格上揚的重要因素。中國以及許多發展中國家目前的高通脹與美國寬松貨幣政策有較大的關系,不可能完全依靠本國的貨幣緊縮政策根治。特別是在國際市場能源、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幅度快于人民幣升值的情況下,我們應借鑒某些國家的歷史經驗,主要是通過加快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進而搞好資源節約和集約,最終逐步減少能源和原材料的進口,來弱化國際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影響。最終在世界經濟步入完全復蘇的軌道時,進入更穩定更快速發展的軌道。
但愿此次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主要國家在做出巨大努力和犧牲的情況下,世界經濟的新困局能被擺脫,美國經濟也會較快地復蘇和好轉起來,反過來加速世界經濟整體復蘇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