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姬


如果崇尚完美的喬布斯知道自己一手建立的帝國在這個月的受挫樣兒,會不會氣得從加州帕洛阿爾托Alta Mesa紀念公園爬出來?
2011年12月對于“蘋果”來說實在是背。先是美國和澳大利亞分別否決了“蘋果”提出的對三星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禁售令,然后是“蘋果”在中國內地訴深圳唯冠侵權iPad商標而一審敗訴;與此同時,歐盟宣布對“蘋果”及5家全球主要的電子圖書出版商展開反壟斷調查,調查它們是否共謀限制電子圖書市場的競爭;還有德國判決“蘋果”侵犯摩托羅拉移動的專利而禁止進口多款“蘋果”產品……
蘋果公司曾在世界范圍內起訴各種涉嫌商標或專利侵權的企業,連學校和咖啡館都不能幸免。而對于本身供應鏈企業暴露出的污染和血汗工廠等問題,“蘋果”的表現卻顯得曖昧。這一次,在全球維權失利的“蘋果”,應該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傲慢了。
iPad商標折戟中國
如果你是使用iPad的“果粉”,你可能做夢都沒想到,你手里的這臺平板電腦不能叫“iPad”,至少在中國內地是這樣。12月5日,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就美國蘋果公司起訴唯冠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稱“深圳唯冠”)侵犯其iPad商標案作出一審判決:駁回“蘋果”的訴訟請求。這意味著,“蘋果”iPad在中國內地銷售要么改名,要么付出高價商標授權費,否則使用iPad商標將變成侵權。
這場商標爭議的起因要追溯2000年。那時,在中國臺北創立11年的唯冠科技集團準備進軍平板電腦,于是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注冊了iPad商標。一年后,公司在深圳的全資子公司——唯冠深圳也在中國內地注冊了iPad商標,而當時蘋果公司還沒有推出iPad平板電腦。2006年,當“蘋果”開始策劃推出iPad時發現,iPad商標權歸1997年在香港上市的唯冠國際公司所有。于是蘋果公司利用英國成立的殼公司——IP申請發展有限公司,以“撤銷閑置不用商標”為由在英國起訴唯冠國際,但以敗訴告終。
“蘋果”當初之所以借助IP公司出面和唯冠打官司,是不希望對方漫天要價。2009年底,IP公司與唯冠國際達成協議,后者旗下的臺北唯冠將iPad全球商標以3.5萬英鎊的價格轉讓。然而,臺北唯冠并不具有大陸iPad商標權的所有權,其iPad商標所有權涵蓋的范圍是除了中國內陸以外的其他10個國家和地區。大陸的iPad商標一直由深圳唯冠所有,兩家公司雖然都是唯冠國際在中國臺北和深圳設立的分公司,但股權關系有很大差別。 “蘋果”當時卻以為自己買下了包括深圳唯冠在內的所有iPad商標,這為日后的官司埋下了伏筆。
2010年,當蘋果公司推出個性化平板電腦iPad并進入中國內地市場時,才發現法律上有風險,一怒之下將深圳唯冠告上了法庭,請求深圳市中級法院將iPad的中國內地商標權歸其所有,同時,要求深圳唯冠賠償其因商標權屬調查費、律師費所損失的人民幣 400萬元。深圳市中級法院于2010年4月19日受理此案,并于2011年2月23日、8月21日、10月18日三次開庭審理此案。法院以中國內地的《合同法》為依據,一審駁回了“蘋果”方的全部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人民幣4.56萬元由“蘋果”方承擔。
“蘋果”不差錢,但這次輸得太難看。而被告方深圳唯冠因蘋果的這次起訴“咸魚翻身”。深圳唯冠在深圳曾經赫赫有名,一度位居全球第四大平板顯示器制造商,卻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債臺高筑,幾近破產。如今,唯冠深圳所有資產已被中國銀行、民生銀行等8家銀行接管,現在還欠著銀行十幾個億。受銀行委托,和君創業總裁李肅擔任了深圳唯冠的債務重組顧問。李肅發現,深圳唯冠幾乎沒什么值錢的資產,只剩下iPad商標最具價值。因此,這場與蘋果的商標權之爭被認為是深圳唯冠的救命稻草。
在“蘋果”一審敗訴后,李肅提出要求蘋果公司賠償100億人民幣,他認為“蘋果”在這件事情上沒有贏的希望,處于絕對被動地位。深圳唯冠的代理律師是國浩律師集團(深圳)事務所的合伙人謝湘輝,他向《新民周刊》表示,該案仍處于法定的30天上訴期內。截至發稿時,蘋果尚未提出上訴。此外,深圳唯冠還向深圳和惠州的法院分別提起訴訟,要求蘋果iPad的代理商停止商標侵權。據悉,開庭時間分別是2011年12月30日和2012年1月17日。謝湘輝強調:“我們可以考慮庭外和解,因為訴訟時間太長。”而代理“蘋果”此案的廣東深大地律師事務所以及蘋果公司中國方面,都拒絕接受采訪或發表任何言論。
法律專家胡鋼表示,一旦最終判決深圳唯冠擁有iPad在中國內地的商標權,深圳唯冠則可以對蘋果公司提前追溯侵權起訴,并索要賠償,但由于判定商標侵權損失過程復雜,雙方最終可能會達成和解。
Logo像蘋果?不行!
在商標權方面,“蘋果”的表現似乎咄咄逼人。它從未公布過具體標準,但總以“商標存在相似性”為由對其他公司發律師函。這讓不少人感嘆:只要和蘋果有一分相似度就可能被告,是不是以后吃個蘋果都要戰戰兢兢?
“蘋果”如此執著于商標維權,是因為公司曾經在這上面跌過大跟頭。1978年,英國披頭士創辦的音樂出版公司“蘋果公司”(Apple Corps.) 指控喬布斯的“蘋果”商標侵權,后者賠了8萬美元并承諾永不進軍音樂業務,才了結官司。到了1991年,當蘋果公司的Mac開始內置MIDI軟件時,雙方在法庭再次短兵相接。隨后達成第二次和解,蘋果公司支付2650萬美元,從而獲得了計算機領域及軟件相關產品中使用蘋果商標的權利。而當2003年iTunes服務涉足音樂市場時,雙方第三次交鋒,在長達4年的談判中,進一步定義了兩家公司使用蘋果名稱和圖像的細節。據說,喬布斯為了獲得“蘋果(Apple)”商標的全部權益,花了5億美元。
從那以后,蘋果公司著了魔似的在全球各地維護自己的Logo。
2008年,蘋果公司稱紐約市的環保計劃“綠色紐約”(Green NYC)的標志導致消費者混淆,淡化了蘋果商標的獨特性,給蘋果公司帶來了損害。“綠色紐約”也不是省油的燈,表示紐約被稱為“大蘋果”的歷史比蘋果公司悠久得多,紐約市在不同場合使用的最新設計與蘋果公司絕無關系。此事后來不了了之,如果你現在登陸“綠色紐約”網站時就會看到,綠色蘋果的標志至今仍在使用。
同樣是2008年,蘋果還對加拿大維多利亞商業與技術學校(Victoria School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發出律師函,要求其撤下有蘋果外形的標志。校長德特爾·杰爾哈德(Dieter Gerhard)表示:“僅從外觀上看,學校的標志有其獨特性。如我們使用了藍、綠兩種顏色,上面還帶有‘VSBT字樣。難道任何使用蘋果變形標志用于技術教育的做法都會對蘋果公司商標造成侵權嗎?”
2009年,蘋果在與澳大利亞收費電視臺Foxtel旗下成人頻道就商標侵權問題爭執不休,后者官網的“少兒不宜”標志中有一個小小的紅蘋果。澳大利亞超市連鎖店Woolworths也被蘋果公司咬住不放。Woolworths商標整體為綠色,圖案為一片葉子加上一個剝開的蘋果,并代表Woolworths的首個英文字母W。蘋果公司還指責英國音樂節推廣公司“毒蘋果”(Poison Apple)商標侵權,因為后者使用的一個被咬了一口的蘋果作為標志。
以上這些紛爭目前都沒有得到最終解決。
除了已經存在的商標,蘋果公司也力爭把形似蘋果的新Logo扼殺在搖籃里。
今年7月19日,四川南充方果(高筋)制粉有限公司收到北京鑄成律師事務所廣州分所發來的律師函,宣稱方果正在申請的商標與蘋果Logo十分相似,涉嫌侵權。方果是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的一家食品公司,其產品包括面粉、面條、大米、糧油、零食等。而收到律師函的時候,方果試圖申請一個紅白相間的蘋果商標,蘋果左下角有一缺口。方果申請的16種產品經營類別中包含“筆記本電腦”和“電子游戲軟件”,這與蘋果擁有商標權的類別相重合。
方果總經理趙毅表示,公司之所以在申請新商標時加入諸多產品類別,不僅是為了未來規劃,也是為了在必要時進行商標授權。鑄成律所李夠生表示,蘋果密切監控中國境內的新商標申請狀況。只要方果移除新商標的樹葉形象,并撤除商品類別中與蘋果存在沖突的類別,糾紛就會化解。然而,趙毅并不愿意妥協。他說:“我是方果,是水果,葉子去掉,就像個地雷。律師事務所那邊發出律師函以后,也沒有跟我們溝通過。”趙毅還制作了1000份問卷,上面印著方果和蘋果兩家公司的Logo,在第四屆中國商標節上發放這些問卷,讓大家都來評評理。
12月中旬,當《新民周刊》聯系趙毅時,他表示自己有權使用商標,沒有和“蘋果”達成任何協議。記者在南充市政府介紹的方果頁面上,并沒有看到和“蘋果”類似的新Logo。而鑄成律所和蘋果中國方面對此諱莫如深。
“蘋果”對發達國家的商標大戰也毫不手軟。今年10月,德國西部城市波恩的克莉絲汀·羅默(Christin Romer)女士,收到來自美國蘋果公司從加州總部寄來的信,告訴她今年5月創立的“蘋果寶貝”(Apfelkind)咖啡館的標志侵犯了蘋果公司的商標權,特別是蘋果的顏色、蘋果葉子以及蘋果形狀,都容易令消費者聯想到蘋果公司的商標。小店的Logo是羅默自己設計的:一個紅蘋果上映著一個頭戴帽子的小孩的側影。她非常喜歡這個Logo,印在了咖啡館的墊子、椅子、杯子甚至送貨自行車上。
羅默說:“最初的時候我無法相信,隨后我打電話給律師。”羅默拒絕撤回商標申請,她的律師希望慕尼黑專利局能夠解決此事。羅默說:“我想像星巴克那樣,讓這個標志成為我的品牌。我甚至在想,當生意擴大后,我會授權給其他人使用‘蘋果寶貝這個標志開咖啡館,為此我首先要將它注冊為商標。”至少現在,羅默的咖啡館仍在使用這個Logo。
基礎專利軟肋
在商標大戰上疲于奔命的“蘋果”,在專利權方面也頻頻出擊,但屢屢碰壁。今年6月,蘋果同意向諾基亞支付數億美元,作為在iPhone上使用諾基亞知識產權的賠償。12月,摩托羅拉在德國勝訴,讓蘋果iPhone 3G、iPhone 3GS、iPhone 4、和iPad平板電腦等產品因為侵犯了摩托羅拉在移動網絡方面的專利而可能在德國禁售。
蘋果今年最大的失利是和三星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專利方面的的全球大戰。《史蒂夫·喬布斯傳》里曾寫道喬布斯說過一句話:“如果需要的話,我要用盡最后一絲力量和蘋果賬戶里的全部400億美元現金,來糾正這個惡行,我要摧毀安卓。因為它是個偷竊的賊,為此我不惜發起熱核戰爭。”似乎蘋果發動專利戰的動機中,除了商業競爭因素外,還有著個人感情因素。
但是,蘋果不但輸掉了在澳大利亞和美國的官司,還給三星做了一次免費廣告。三星澳大利亞通信部門副總裁泰勒·麥克基(Tyler McGee)公開表示:“感謝蘋果和我們大打官司,Galaxy Tab 10.1在官司中大幅提高了知名度,而專利糾紛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三星的平板電腦產品威脅到了蘋果iPad,現在新款的Galaxy Tab平板電腦雖然才進入預訂階段,但是我們可能面臨供不應求的情況。”一想到三星可以在圣誕節購物旺季銷售Galaxy Tab 10.1平板電腦,“蘋果”的郁悶可想而知。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比起摩托羅拉和諾基亞這兩個老牌手機帝國,“蘋果”專利更多集中在手機的外觀及一些創新設計,在“手機、操作系統、應用”這個大生態圈中缺乏基礎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