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培兵
批評是思想教育的一種重要手段。正確地運用這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并改正錯誤。但是,班主任所面對的是天真活潑但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學生,要使批評達到一定的效果,就要同他們心相通、情相融。這就必須分析和研究被批評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特點,掌握批評的藝術,將各種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規范學生的言行,凈化學生的心靈,塑造民族的未來。長期以來,許多人相信“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說法,此說有一定的道理。但作為班主任,高明、機巧、妥帖、恰當的語言更受學生歡迎,這種語言不僅能達“逆耳忠言”之效,而且讓人如坐春風、豁然開朗。“順耳忠言”更能展示教師的德才、教養和風度!我認為批評學生要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簡潔精到,切中要點
有許多班主任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事無巨細,大包大攬,想說就說,喋喋不休,一張十足的“婆婆嘴”。在實際工作中絕大部分的學生對教師的“喋喋不休”置若罔聞:“誰聽他的催眠曲?”個別老師批評學生,為體現她的“苦口婆心”,常用“促膝長談”“搞語言持久戰”去“感化”學生。甚至有一次兩位學生打鬧,不小心打破了教室的窗戶玻璃,一位班主任找來這兩位學生,從端正學習目的談到樹立遠大理想,從古代談到近代,從東方說到西方,列舉了不少事例,闡述了不少道理,時間竟長達兩個小時!不要說是學生,連她的同事都有點受不了!如此“旁征博引”“娓娓道來”,其中與主題不甚相關或毫無聯系的廢話不知有多少!
從教以來,本人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我的體會是:批評學生,要針對學生實際,或含蓄或直露,力求切中要點,以求醍醐灌頂之效。班主任的語言只有簡明精到、有的放矢,才能讓學生心悅誠服,思索警惕。
二、善解人意,化“冷”為“熱”
現在的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也有部分學生更是在單親家庭里成長,為此,其強烈的自尊心比以前的學生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后進生的自尊心更是強于其他學生,而實際上,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仍有上進要求,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的理解和幫助。著名的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得不到別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強烈的自尊心?!币虼?,在批評學生的時候既要講原則,不遷就其錯誤的思想行為,又要講感情,尊重他們的自尊心,用教師的善解人意溫暖學生的心。這樣,被批評的學生就不會感到自己是在挨罵,而是在接受教育,他們會從心里地感激你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正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的話語他們就會聽進腦子,并努力地去做好。這樣,我們的批評效果也就達到了。
工作中如果“極盡挖苦”之能事,只能弄得師生關系僵持;而善意地提醒學生則勝過雷霆萬鈞。不同的批評語言,導致兩種完全相反的結果。
這樣說,筆者并非有意否定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嚴厲而又直截了當的批評,只是想強調:善解人意的“順耳忠言”,在做學生的思想工作時不僅溝通了師生間的感情,而且常常有出人意料的功效!
三、就事論理,尊重人格
在現實中,我們許多班主任批評學生時,就會把這個學生以前所做過的錯事也一起提出來,并經常武斷地說這個學生怎樣不好,怎么怎么差。其實這根本就適得其反。這次犯錯誤是因為這件事,與以前的事根本無關,與學生這個人的品德也沒關系,可我們班主任硬是要把它提出來。這樣,學生就會覺得你這個班主任不喜歡他,有的學生甚至認為是在報復他以前所犯的錯誤,那么,學生的逆反心理就出現了:我就是要多惹事生非,看你老師能耐我何?所以,我們在班主任工作中在批評學生時,要多留個心眼,只對其事而不對人,千萬不能將“事”與“人”或“此事”與“彼事”攪纏在一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好心”的批評中,不要侮辱學生的人格。比如“這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笨蛋一個!”事實上,有些學生不會解題,但在其它方面卻表現出驚人的天資!作為班主任,怎么能以“笨蛋一個”而否定學生呢?學生上課遲到,班主任可以先問明原因,再提出改正方案。倘若對一位途中拾金不昧,幫助他人的學生,只因為遲到,班主任便甩上一句“你還會干出什么好事?”給學生心靈上的傷害那就不僅僅是“甚于刀戟”了!
四、選擇場合,把握時機
要取得批評的最佳效果,必須要講究“火候”,即選擇批評的最佳時機與場合。一般說來,任何人在被批評的時候,都會產生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只要有其他人在場,即使是老師的態度再誠懇,批評的方式再溫和,也會讓學生感到傷面子。因此,批評,尤其是較為嚴厲的批評,應選擇沒有第三者在場的時候進行。中學生由于性意識的逐步成熟,他們特別注意自己在異性心目中的形象,在異性面前他們的自尊會表現的更為強烈、更為敏感。所以在異性面前,不宜進行嚴厲的批評;同時,批評要及時,充分發揮其近因感知效應,不能拖的時間過長,對可能產生嚴重后果的問題應迅速作出反應。批評時點到為止。只要讓其明白錯誤的性質和危害就罷手,不宜過于尖銳刻薄,窮追猛打。如學生在課堂開小差,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教師只需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之類的含蓄,暗示就足夠矣。
五、批評和表揚相結合
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曾經說過:批評像一只鴿子,放出去就不能回來。任何人在犯了錯誤后,總是找出種種理由說自己是正確的,因而很難接受批評。那么怎樣才能讓犯錯誤的學生接受批評呢?那就是批評和表揚相結合。在批評之前,先了解錯誤產生過程及原因,然后站在犯錯誤的同學角度上看問題,這樣就有了表揚的依據,再站在教師的角度上看問題所在,并提出批評。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教師批評學生時,應首先對學生的優點加以肯定。然后,再用提示、暗示、對比的方式,自然委婉地把話題轉到學生的問題上。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因為,學生感到教師不僅注意到他的問題,而且還看到了他的優點和長處。他覺得教師是公正、值得信賴的。從而消除了對批評的抵觸情緒。在被表揚的心理狀態下,人是愿意接受批評的。
總之,批評是一門綜合藝術,批評的語言千姿百態:對自尊心強的,批評時要照顧面子;對好勝的,不妨先肯定其成績;對性情軟弱的,批評中含有鼓勵和信任!批評有法,但無定法。有一點是我們教育者必須恪守的,這就是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盡管我們的批評未必會有切膚之痛的深刻,但能從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出發,學生最終會領悟老師的用意。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