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健
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已得到廣泛的重視。而在實際教學中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的課卻不多。有不少課是在走過場,表面上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時間多,活動機會多,實際上學生的表現是在老師的暗示與引導下的表現,還沒有從根本上即學生的思想意識上讓他們積極主動起來。筆者通過自己的實踐與研究,發現“選擇”是人的主體能動性的一個重要表現。在人的所有行為表現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莫過于選擇行為。人在一天的生活中,起床要擇時,穿著要擇衣,用餐要擇食,出門要擇路,游覽要擇地,閱讀要擇書……在人的一生中,就更多了,如擇學、擇業、擇友、擇居等等。總之,一個人的一天或一生中所作的有意無意的選擇多得難以計數。所有這些都是人主動性的表現。在當代和未來的社會生活中,競爭空前激烈,發展不斷加速,環境多項變換,更要求下一代具有很強的選擇能力,方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可以認為“學會選擇”已成為時代的需要,選擇能力已成為人的重要的現代素質之一。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選擇機制,不僅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整體素質,也十分有益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教學效率。
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應當如何有意識地運用“選擇”來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呢?
一、情感選擇
在一篇課文中有許多確切、生動、傳神的好詞好句,不同的學生自然會有不同的喜好,讓學生只挑選最喜歡的詞句來品析、交流,這是對詞句的情感選擇。課文中對某一事物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層面的描述,讓學生只挑選最使他感動、體會最深的那一點來講析交流,這是對情節的情感選擇。在人物群出現的課文中,如《草船借箭》中的周瑜、諸葛亮、魯肅、曹操,讓學生談談最喜歡誰,最不喜歡誰,為什么?這是對人物的情感選擇……凡此種種,說明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選擇天地是廣闊的,只要我們有意識地加以運用就行了。
我在教《將相和》一課時,在深入分析完課文后,我問:“這一課中共出現了哪些人物?你喜歡誰?為什么?”這時學生的自主意識、學習情趣被激發,有人選擇了藺相如,說他機智勇敢,一心為國;有人選擇了廉頗,說他英勇善戰,知錯就改;也有人選擇了趙王,說他知人善用。他們將自己對文中人物的理解與自己切身的體會都積極地表達出來,不僅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二、思路選擇
葉圣陶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道出了思路問題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作者的“文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都是思路。教學中對思路的探求和形成,必然會有一個選擇過程。引導學生任意選擇學習的思路(學路),可以有效地發展學生的選擇能力。
《凡卡》這篇課文中主人公凡卡寫好信后,把沒有貼郵票、沒有寫地址的信寄了出去,并做了個甜蜜的夢。我在結束精講課文后,設計了這樣一個習作訓練:凡卡的夢會成真嗎?你能將課文結尾省略號的內容補充起來嗎?這里就有多種思路供學生選擇。從學生的書面作業看,有的認為凡卡能回到爺爺的身邊,因為那個醉熏熏的郵差剛巧是爺爺的好朋友,當爺爺知道凡卡的情況后,立即去城里接回了凡卡并為凡卡求得了一份差事;有的認為爺爺雖然知道了凡卡的遭遇,卻沒有辦法接回凡卡,要么是爺爺沒有錢去莫斯科,要么去了沒找到凡卡或是凡卡因病已死;有的認為爺爺沒收到信,凡卡依然在皮鞋店里受罪,后來被老板、老板娘和伙計們折磨而死;有的認為凡卡忍受住了折磨,后來通過自己的努力成了老板,并幫助收養了許多可憐的孩子……選擇在這里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意識,也增強了他們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的道德修養。
三、難易選擇
教育的本質所在是必須面對差異。統一的教學內容,統一的作業練習,肯定不會適合所有學生。在難易面前,學生可不可以從自己的程度出發有選擇的機會,實踐證明是完全可以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轉變課堂控制的傳統觀念,放手讓學生有選擇的權利。我在布置作業時,常常布置有選擇性的習題,如布置學生找不同類型的成語、詩句,不限制個數,能寫多少就寫多少;課堂或課后作業教師設計幾組有坡度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做其中的一組。這樣就把選擇的自主權交給了學生,充分相信學生有能力去選擇決定,激發了學生的能動性。
四、伙伴選擇
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的群體活動。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深入,學生自主學習、伙伴活動的環節,有了較多的增加,如小組討論、分角色朗讀、分角色表演、結對背誦、分組觀察等等。習慣上,這些伙伴都由教師分配指定,可以體現一定的組織優勢,結構比較合理;另一方面,也會影響學生的自主、能動作用的發揮。因此,教師在調控時既有分配指定,也有自主結對,以便更好地體現非組織群體的活力、伙伴教學的優勢,在尋求合作伙伴上給學生以盡可能多的選擇權。
五、內容選擇
在語文教學中,有許多課文的教學內容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能力等進行選擇。如《詹天佑》一文講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愛國的工程師,圍繞這一中心我讓學生自由選擇“杰出”和“愛國”這兩點中的一點進行自學理解,然后再進行討論交流。再如教學《練習》時,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對習題中的內容進行選擇、自學,感到困難的題目可暫時放在一邊,學過選擇的習題后再小組交流討論,學習有困難的題目。這樣讓學生感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學得有興趣,也有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