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平
[關鍵詞]英語教學;情感教育;情境教學
《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英語課程的內容和目標要建立在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素養整體發展的基礎上,最終形成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新課程教學認為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把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滲透到學科教育和教學之中是很重要的。而英語學習受情感因素的影響尤其明顯。英語學習是一種對語言的學習,它注重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積極的情感有助于學生主動、積極地與他人交流, 從而獲得更多的學習機會; 而消極的情感則會對語言學習有不良影響。職高生在英語學習中存在較為普遍的情感問題, 如學習沒有明確的目的,學習情緒消極,缺乏自信心。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克服消極情感,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積極的情感體驗,以促進認知目標和情感態度目標的和諧發展。
一、注重師生情感交流,形成和諧友愛關系
良好的教學過程是師生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教學中應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對老師產生信任感、親近感產。教師可輕松愉快地通過英語教學上的藝術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語教材本身的魅力,達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們感覺我與他們是平等的伙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師”,所以很快這些學生就對英語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心理學家的研究和教育實踐表明,如果教師熱愛學生,對學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會在不自覺的狀態中給予學生肯定、贊揚和鼓勵,學生在得到鼓勵后, 會激起對老師的更真誠的信賴和尊敬,產生上進的信心和決心。這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同樣,中國古語也說的好:“親其師而信其道。”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與任課教師有很大的關系,他們佩服、喜歡任課教師,才會喜歡上他的課,才會對英語感興趣。在教學中,我認為“愛”是情感誘導的根基,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教師實施教育教學的手段,是取得成功的關鍵。教師是決定學生學習情緒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教師對待學生的情感、態度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現在職高的許多教師往往以為職高生已經成年,思想意識較獨立,不用教師多管,往往上課來去匆匆,課后較少深入到學生中去,缺少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師生關系冷淡,造成師生之間情感上的分離與隔閡,容易引發學生消極被動的學習態度。因此,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對教師的親近感,創造一個師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環境,并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幫助、團結、友愛、共同進步的良好關系。學生就會由愛老師到愛上英語學科,讓學生從喜歡學、愿意學到自覺學,由“苦學”變成了“樂學”。在這種融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就能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
二、正確評價,增強自信,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有些職高生已經認識到學習外語的重要性,有認真學習的決心,而一旦遇到具體問題,又覺得自己缺乏學習外語的才能,一無是處,喪失信心。有的學生由于英語考試屢次失敗,又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感到學好英語沒有希望,喪失信心。學生只有信任教師,并樂于接受教育,才有利于教師激發學生的自信,使其產生內在學習動機。自信是一種積極、肯定又切合實際的自我評價。人們往往是通過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來感知自己,然后做出相應的自我評價。如果外部評價不恰當,就會產生由于缺乏正確的自我知覺而妄自尊大或妄自菲薄的后果。學生的外部評價主要來自教師,因此教師對職高生的評價十分關鍵。對他們的評價應遵循“評價積極性原則”,即:用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這樣,評價結果就不會使學生喪失信心,厭惡學習。前面提到的教師的愛就是一種積極肯定的評價。
三、優化課堂教學方法,激發學生情感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當前,由于受傳統教學的影響,仍有部分職高教師把有限的課堂時間大部分或全部花在詞語解釋、中文翻譯、語法分析和歸納規則上,教法單一且模式化,忽略學生自主學習,忽略學生的語言實踐,課堂氣氛沉悶,對學生英語學習不從方法上給予正確的指導,久而久之,必然導致學生興趣索然,厭煩心理由此而生,并日趨嚴重。任何好的教學方法都不可能同樣適合所有的學生。只有在一般教學的基礎上,同時估計到每個學生的智能發展水平、認知活動的特點以及他們的興趣、愛好、性格、習慣等,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才能使所有學生都有效地掌握所學的知識技能,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1.進行情境教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條件,如實物、圖片、錄像、幻燈、模型、簡筆畫等,為學生創造一種學習英語的語言環境,將枯燥的、抽象的內容寓于一個十分有趣的、惹人探求的情境之中,使英語課堂教學形象化、趣味化、交際化,以增加學生對外語學習的興趣。
2.使用多元化教學手段。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千篇一律地重復同一種方法,學生勢必會厭煩。教師只有動用多種感官參與聽說讀寫活動,才能長久地吸引學生。如小組討論、二人操練、多人表演、小游戲、猜謎、唱歌等多種活動,以及進行“free ,talk, ask and answer”等,都能產生這種效果。這些活動有利于激發和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聽說交際能力,而且活躍了課堂氣氛,學生興趣越來越濃厚,學習質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3.注重學生“學”的過程轉變。傳統教學“重結果,輕過程”,在有意無意的學習過程中忽視了學生情感和學習新知的思維過程,能力得不到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學”的過程,注重向學生能力的培養,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方面轉變。
總之,作為職高英語教師,應更新教育觀念,充分認識情感因素對職高學生學習和健康成長的巨大作用,注重情感教學,“以情輔教”,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穩定的情緒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使學生懷著快樂的情緒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1]林均芬.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勝利
油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2,(2).[2]竇陸輝.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
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2).
[3]朱計兵.淺談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語教學
中的應用[ J]. 希望月報(上半月),2009,
(8).
[4]簡旭東.簡論英語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0,(4).□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