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峰
(天津師范大學行政學院,天津300387)
毛澤東“服務政府”思想的當代意蘊
呂峰
(天津師范大學行政學院,天津300387)
毛澤東“服務政府”思想是伴隨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而逐步形成的創新性政治理論,其本質就是強調政府價值主體的人民性,在“服務政府”的政治前提、核心理念、制度保證、政府作風等方面構成了一系列系統論述,是中國當代“服務型政府”思想的理論淵源和先導,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不變宗旨。
毛澤東;服務政府;政府體制;啟示
服務型政府建設是近年來理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加快服務型政府建設步伐,建立創新的公共服務體系,建立多元參與、平等競爭的公共服務體制,服務型政府建設已成為推動政府轉型、完善政府治理、推進科學發展的助推器。然而,理論界圍繞服務型政府的理論淵源問題產生了諸多分歧與爭論,形成了不同的理論觀點,有些學者將之與西方的新公共管理運動聯系在一起,從治理和善治的視角尋求理論淵源(“西方派”);有些學者從中國傳統的“民本政治”來為服務型政府做論證(“傳統派”);也有學者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經典作家那里尋求理論支持(“經典派”)。這其中,“西方派”與“傳統派”涌現了諸多的研究成果,而從經典出發,從社會主義實際政治需要出發的研究成果則相對薄弱,尤其是對毛澤東政府服務觀的研究仍屬理論空白點,這與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和服務型政府的現實實踐都是不相稱的。毛澤東的“服務政府”思想散見于毛澤東思想的各個方面,對其進行較為系統的提煉和歸納有助于我們深刻把握這一理論的歷史經驗,也便于更好地為當前的服務型政府建設提供指導與借鑒,值得總結與反思。
1.“服務政府”的理論進程。群眾路線是中國革命成功的“原點”,也是毛澤東構建服務政府的歷史和邏輯“起點”。毛澤東以群眾路線為基礎,構建了“服務政府”理念。在毛澤東的眼中,群眾利益無小事,“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原則問題。”[1]857毛澤東一生始終保持著對這一問題的清醒認識。在回答黃炎培提出的共產黨能否走出“歷史的周期律”時,毛澤東滿懷信心地指出:共產黨人可以走出歷史的周期律,原因在于“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這充分說明,毛澤東的政府觀具有鮮明的社會主義特征,它以人民群眾為根本宗旨。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總結了共產黨人政府的內涵:“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1]1094-1095新中國成立后,對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督和管理是毛澤東構建服務政府的重要工作,毛澤東始終把它作為一項重點任務。從“整風運動”到“三反五反”,都高度體現了毛澤東力圖構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政府的愿望和努力。可見,毛澤東的“服務政府”思想始終以人民至上、群眾利益至上為支點。毛澤東雖然沒有明確地使用“服務型政府”這一概念,但確實構建了服務型政府的理論基礎并把其運用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當中,并且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熱烈支持,取得了巨大的政治效果,這對中國共產黨構建起“服務型政府”發揮了巨大的理論先導作用。
2.“服務政府”的理論特征。毛澤東“服務政府”的思想內容廣泛、內涵豐富、表現形式靈活多樣,是一座巨大的理論寶庫。筆者認為,毛澤東服務政府的思想應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毛澤東“服務政府”的政治基礎是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是社會主義的核心政治特征。它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是民主本質上的突破與創新,是社會主義民主與資產階級民主政府的本質區別。人民民主專政制度明確了政府服務的對象、目的和重點,為“服務政府”構建了堅實的政治基礎。毛澤東指出:“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對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2]1475在這其中,毛澤東明確指出了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就是政府依靠和服務的對象和重點。這種以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制度第一次以“多數人的統治”取代了“少數人的統治”,使人民當家作主成為可能。可以說,人民民主專政制度的建立表明了社會主義政府的階級實質和階級立場,為社會主義的新政府履行公共管理職能奠定了政治前提。毛澤東以人民民主專政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立服務政府的政治基礎,是非常富有遠見的,它為服務政府的建設提供了正確的政治方向,保證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健康發展之路。
第二,毛澤東“服務政府”的物質保證是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公平與正義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以追求公平和正義為特征的毛澤東公平觀為“服務政府”的建設提供了動力。毛澤東認為:公平、正義與社會主義是密不可分的,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日,就是公平正義實現之時。而通過革命手段,消滅剝削階級和剝削制度,消滅私有制,讓勞動人民占有生產資料,就可以為社會的公平正義建立鞏固的物質和經濟基礎,從而實現共同富裕,政府為民服務的目的就能實現。毛澤東指出:“共產黨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要使農民群眾富裕起來,窮的要富裕,所有的農民都要富裕。”[3]于是,在黨和政府的主導下,進行了“一化三改”的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造,學校、醫院等公共產品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破天荒地深入到“一窮二白”的中國農村地區。當時,雖然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低,但社會發展差異較小,貧富分化的基尼系數較低,社會穩定、犯罪率低,較好地維護了社會主義的公平與公正。
第三,毛澤東“服務政府”的精髓與核心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構建服務政府的根本宗旨和最終歸宿。早在革命勝利前夕的1944年,毛澤東就發表了《為人民服務》一文,成為其構建服務政府理論的先導。當有美國記者問毛澤東“你們辦事,是誰給的權力?”毛澤東回答說:“人民給的。如果不是人民給的,還有誰給呢?”[2]1128“依照毛澤東的政治邏輯,權力是人民賦予的,人民是主人,那么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自然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勤務員。”[4]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多次強調:“中國共產黨就是要奮斗,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心意為人民服務。”1945年召開的黨的七大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寫入黨章,正式明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這一宗旨的確立明確了社會主義服務政府的根本性質,保證了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
第四,毛澤東“服務政府”構建的關鍵環節是拒腐防變。中國是一個具有兩千多年封建專制歷史的落后的農業國家,長期缺乏民主傳統和公民觀念。封建等級制度和特權階級雖然在社會主義革命中被“徹底顛覆”,但是,“官本位”、“以吏為師”、視官員為“衣食父母”的舊政治觀念依然存在,這些陳舊的政治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服務政府建設的一大思想障礙。政府人員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常常是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是以公民為中心,為民做主、替民做主的事情使得官員的思考和公民的意愿之間經常發生錯位,從而導致百姓對政府服務的不領情、不認可、不滿意。是“做官當老爺”還是當好“人民的勤務員”,是擺在社會主義政府建設面前的頭等大事,對此毛澤東有十分清醒的認識。毛澤東旗幟鮮明地反對官僚主義,他認為官僚主義是“特權思想和作風”,是“反人民的作風”。為此,毛澤東特別強調權力意味著責任,他說:“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一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錯誤,定要改正,這就叫向人民負責。”[2]1128毛澤東對人民民主專政政府的性質有過非常清楚的界定,他指出:“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政府,對于人民內部來說,不是專政或獨裁的,而是民主的。這個政府是人民自己的政府。這個政府的工作人員對于人民必須是恭恭敬敬地聽話的。”[2]1128
3.“服務政府”的理論意義。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毛澤東“服務政府”的思想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從制度保證、執政方法、政府作風、群眾參與等多個方面做了有益探索,毛澤東“服務政府”思想是毛澤東治國理政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中國革命與建設的特殊經驗的總結,系統梳理和分析這一寶貴思想對于當前的服務型政府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發和指導作用。可以說,毛澤東一生都在為群眾的利益而奮斗、服務,是人民勤務員的真正表率。政府的清正廉潔是衡量群眾滿意度的一個重要“風向標”,也是增強黨和政府執政合法性的重要維度。從“整風運動”到“三反五反”,從嚴肅處理劉青山、張子善事件到發動群眾起來監督政府、反對官僚主義;從對子女及身邊工作人員的要求到自己的以身作則、嚴于律己,毛澤東力圖構建起一個為了群眾利益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新型政府。
對于毛澤東“服務政府”的重要思想,我們應當科學合理地吸收與借鑒,既不能把它簡單地等同于古代的“民本”理念以及對傳統觀念的簡單繼承和發揚,也不能和國外新公共管理學派的“公共服務型”政府劃等號,混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政府職能的本質特征和階級實質。因此,正確分析和解讀毛澤東“服務政府”思想對于構建目前的“服務型政府”具有方向性和指導性意義。具體而言,我們可以得到幾點啟示:
第一,毛澤東“服務政府”思想為傳統政治文化的弘揚和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在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如何處理“君”與“民”的關系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政治課題,中國歷代統治者也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御民”、“牧民”之術。在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封建統治者為了江山社稷的穩固以及籠絡民心的需要,常常提出一些“惠民”的舉措。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水則載舟,水亦覆舟”的思想都表明古代的封建政府在保持“君本”的前提之下,愿意采取一定措施緩和階級矛盾,從而形成了以民本服務君本的政府理念,這種重民、惠民、愛民的優秀傳統是寶貴的資源,其中的精華部分也為毛澤東所吸收和借鑒。然而,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雖然是毛澤東“服務政府”思想的重要來源,但二者又有著本質的區別。封建統治者只是把人民當工具、作手段,其君主專制的階級實質是絲毫沒有改變的,這與今天的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政府體制有根本區別。只有深刻認識這一點,才能擺正人民群眾的位置,把握服務政府的建設方向。毛澤東對待傳統政治文化的科學態度和辯證方法是毛澤東理論成功的關鍵,也表明了毛澤東理論中始終不渝的民族特色和中國氣派,這為我黨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實現科學執政、依法執政提供了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
第二,毛澤東“服務政府”思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府建設指明了方向,表明了社會主義政府建設的政治立場和性質。近年來,隨著西方政治理論在中國的介紹和傳播,許多令人眼花繚亂的政府理論逐漸占據了中國政治學研究與發展的重要陣地,一些西方政治學理念打著“價值中立”與“科學理性”的旗號與中國爭奪理論制高點和話語權。這其中,20世紀80年代西方的新公共管理學派提出了“政府治理”的理論尤為典型,他們提出了“以企業家精神改造政府”的口號,要求各部門制定“顧客服務標準”,這就是著名的“重塑政府”運動。西方國家的公共服務型政府歸納起來有三個特點:一是把企業的競爭機制引入政府,增強政府的活力;二是把成本效益機制引入政府,樹立成本核算意識,降低政府管理成本。三是把企業家理念引入政府,樹立顧客意識,建立服務型政府。[5]他們的服務政府建設完全是在新自由主義價值觀的主導下進行的,是在根本不觸動資產階級利益的前提下進行的一些技術性的修改和完善,其服務“資本”而不是服務“人民”的立場是絲毫不會改變的。毛澤東“服務政府”的思想根本區別于西方的所謂“公共服務型政府”理念。因此,應當辯證對待政府建設中的“政治性”與“技術性”的關系,切勿抬高技術性、沖淡政治性;盲從技術性、虛化政治性;對于西方兜售的新政府理論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唯有如此,才能明確我國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內涵和目標,才能認清西方的“弱化”、“分化”、“西化”等圖謀,保持服務型政府的健康發展。
第三,毛澤東“服務政府”思想為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政府體制提供了具體的路徑和理論突破點,是當前的政府轉型與政治文明構建的中心環節。社會轉型期既是發展的“機遇期”,也是矛盾的“聚集期”。資源和環境壓力的加大、貧富差距的拉大和地區發展的失衡等一系列問題給新時期的政府治理帶來了巨大挑戰,同時公民社會的發展、權利意識和參與訴求的高漲、網絡時代政治傳播的迅捷與互動、國家與個人間利益的沖突與調整也考驗著政府治理能力和執政水平。可以說,毛澤東對“服務政府”的相關論述抓住了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牛鼻子”,明確了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中心工作和關鍵環節,為黨和政府的長期執政提供了組織保證和行政支持,也為其后歷屆政府建設和機構改革建立了思想基礎,是指導我國政府解決當前社會轉型期一系列社會問題,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理論資源,是中國特色政治理論的奠基石。毛澤東對“為人民服務”的強調、對“人民利益至上”的追求、對群眾參與管理和監督的強調都深刻影響和規定著我國當前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點和方向。
當然,由于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毛澤東“服務政府”思想中仍存在一些需要完善與改進之處,毛澤東的“服務政府”也不能和現在的“公共服務型政府”劃等號。歸納起來看,毛澤東的“服務政府”思想在實踐中還存在下列問題:
第一,從價值層面而言,服務政府的對象和性質具有鮮明的階級特點和時代局限。毛澤東提出政府服務的對象是“人民”,而現代的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對象是全體的“公民”。人民是一個和階級敵人、專政對象相對立的政治概念,人民只是全體公民的一部分,那些因為政治斗爭而被劃為階級敵人的地、富、反、右等群體不屬于“人民”,也是享受不到政府服務的;而公民是享有合法權利的法律概念,除了違法犯罪被剝奪公民權的人之外都屬公民范圍。這種服務對象的差別反映了政治意識形態的烙印和階級標準的劃界。這表明,毛澤東的服務政府思想與公共服務之間尚存在一定距離,公共服務的無差別化與均等化的觀念尚未形成。因此,這一時期的服務政府“是一種以強烈的階級分化和激烈的階級斗爭的客觀存在為前提的情況下進行的暫時的、較為脆弱的階級合作策略和政治妥協手段”。[6]
第二從制度層面而言,服務政府的落實和實踐還面臨一系列的體制性障礙。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它絕非政府的“單項運動”,而是政府與社會的“雙向運動”,它既涉及中央政府,又涉及地方政府,既強調行政機關,也涉及立法、司法等機關;它既需要“大政府”,也需要“強政府”;既需要約束政府的權力,又需要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單靠中央自上而下的推進與政治上的號召與宣傳只能取得些許成果。體制性障礙的存在,使得政府績效評估體系不健全,行政問責制度不完善,政府的管理和運行多為“運動式”、“突擊式”、“評比式”,缺少一種制度化、科學化的政府管理與運行體制。
第三從法律層面而言,服務政府還沒有做到與法治政府、陽光政府、責任政府的相銜接、相配套,政府運行還沒有擺脫傳統的“人治”狀態。服務型政府的健康運行離不開問政于民(政府與公民社會的互動)、決政于共(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行政于公(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等環節。政府必須依靠法治手段,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鞭策與規制機制,使廣大政府工作人員的外源性壓力變成內生性動力,才能變“要我服務”為“我要服務”。這一系列問題暴露出服務政府的“瓶頸”因素,也是我們構建當今的公共服務型政府應當著力避免的。
正如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所指出的那樣:解決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關鍵在于強化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體制中的基本責任;解決公共產品缺失的矛盾,關鍵在于確立政府在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解決公共治理建設滯后矛盾,關鍵在于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與改革。可見,服務型政府建設已經成為政府改革的重頭戲。我們通過回顧和總結毛澤東的服務政府思想,探討服務型政府實踐的歷史得失,對于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加快推進當前的服務型政府建設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指導作用。這其中,毛澤東進行了可貴的理論探索與政治實踐并由此形成了內涵豐富的“服務政府”思想,它構成了中國特色政府理論的先導。可以說,毛澤東的“服務政府”思想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民族風格,既體現了理論的原創性和深刻性,又適應了革命斗爭和現代化建設的現實性與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成果之一。
[1]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13.
[4]祝全永.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政府服務思想探析[N].武漢大學學報(哲社版),2008,(6).
[5][美]彼得斯.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M].吳愛明,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6]施雪華.服務型政府的基本涵義、理論基礎和建構條件[J].社會科學,2010,(2).
A84
A
1002-7408(2011)04-0070-03
國家社科基金西部課題“中共三代領導集體的民族發展觀研究”(08XKS002)子項目成果。
呂峰(1975-),男,天津師范大學政行學院博士,內蒙古財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
[責任編輯:閆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