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顧金喜
(浙江省委黨校,浙江 杭州 311121)
經濟轉型升級與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基于龍泉“山上浙江”建設的調研分析
□ 顧金喜
(浙江省委黨校,浙江 杭州 311121)
加速推進生態文明發展是應對日益頻繁的生態災難和生態危機的必然要求。本文通過對龍泉 “山上浙江”建設經驗的調研分析,探討了當前浙江經濟轉型升級和生態文明發展的具體路徑,即科技創新,走生態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籌;系統整合,走循環發展之路,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再上一個新臺階;加快生態型政府建設,創新政府績效評估體制,強化生態責任追究機制,確保經濟轉型升級和生態文明發展的規范、有序。
生態文明;轉型升級;生態發展;統籌兼顧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然而,如何發展、為誰發展、怎樣發展都是轉型期浙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戰略問題。如何直面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深層次結構性、體制性問題,加速經濟轉型升級,大力推進生態省建設,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發展的相得益彰,無疑是面對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和日益嚴峻的生態危機挑戰的必然要求。
鄧小平同志曾指出:“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 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1](p194)“發展才是硬道理”。[2](p377)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以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速度增長,經濟總量呈現加速擴張態勢: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至2008年的330670億元,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條件不斷得到改善,發展至上的社會發展理念發揮了重大作用。
然而,發展至上的另一個結果則是GDP及其增速成為政績考核和官員升遷的壓倒性指標。其局限性逐漸顯現,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結構性、體制性矛盾日益加劇。
首先,在GDP的占比中,居民消費不到35%,投資和產出卻占了65%,是典型的投資擴張型、要素擴張型而內需嚴重不足的經濟增長模式。[3]其次,在三產結構中,工業一直占據重要比例,而服務業的比例與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程度已經明顯不相稱。再次,我國常規能源資源并不豐富,人均能源資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但近些年來能源消費平均增長率卻超過了15%,[4]超過GDP9.8%的平均增長率;單位產值的石油消耗是日本的4.3倍,美國的2.4倍;[5]單位產值的水資源消耗約是發達國家的8-10倍左右,粗放型和要素擴張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并沒有得到有效扭轉。
一是區域失衡、城鄉失衡、貧富分化、兩極分化現象明顯,呈加速分化趨勢。基尼系數達0.47,遠超國際公認的0.4的黃色警戒線;“城鎮最高收入10%和最低收入10%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在31倍左右,而全國最高收入10%和最低收入10%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在55倍左右”。[6]二是基礎設施發展較快而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環境保護和就業服務等軟公共服務卻嚴重滯后。即便浙江是全國基尼系數最低的省份之一,但2009年人均GDP最高的杭州仍然是最低的麗水的2.7倍。從2005-2009年浙江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來看,浙江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間的差距也一直呈加速擴大和分化趨勢,收入差距的絕對值從2004年的8450元迅速擴大到2009年的14604元,差距擴大的趨勢甚至大于農民收入本身的增長趨勢。
城鄉不均等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加劇了城鄉失衡的嚴峻性,再加上不健全的社會保障以及日益集中的社會財富分配,導致不同社會群體的被排擠感、心理失衡和社會矛盾日漸凸顯,無疑已經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李培林等人的研究表明,我國當前已進入發展的關鍵時期,既是戰略機遇期,也是矛盾凸顯期,“既充滿新的機遇,又面臨著各種社會風險”,[7](p20)即便是那些“迅速致富”的人,也認為現在和將來“階級階層之間的沖突會趨于嚴重”。[8](p267)而規模持續增大、沖突程度日益加深的群體性事件無疑正是當前我國諸多領域發展失衡的結果之一。
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每年因污染導致的直接經濟損失已經達到了125億元左右。[9]與之相伴的則是生態災難逐漸增多,大自然的報復既殘酷又血腥:2008年南方雪災,因災死亡129人,緊急轉移安置166萬人;直接經濟損失1516.5億元人民幣;受災人口超過1億。而浙江的工業污染控制任務仍然艱巨,酸雨污染問題甚至有所惡化,水環境污染和海洋環境污染仍在加劇。如廢水排放近幾年一直呈持續增加趨勢,全省空氣中二氧化硫的年日均濃度一直居高不下,少數地市甚至呈加速上升趨勢,對水環境和空氣質量形成了很大的壓力。
由于地球的資源和容量都是有限的,人類社會的發展必然會使社會在物質和能源消耗方面達到極限,給人類造成毀滅性的災難。而且目前我國的環境形勢日益嚴峻,片面工業化導致的環境污染還在不斷蔓延和惡化,如陜西鳳翔血鉛事件、內蒙古赤峰水污染事件等;生態破壞的范圍和影響在逐漸擴大,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塵暴、水資源短缺程度都在日益加劇,不斷接近自然環境所能夠承受的極限。社會發展已經出現了有增長而無發展的隱患。
因此,在面對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之時,粗放型、要素擴張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統籌兼顧,實現發展轉型,將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而如何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建構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統籌和諧的生態文明,已經成為各級地方政府積極應對金融危機和生態危機必然的戰略選擇。
龍泉為浙西南的生態屏障,由于地處偏遠,屬于浙江發展相對滯后地區。其特色之一是生態優勢明顯,生態環境質量在全國所有縣級市中排名第一位;特色之二是資源非常豐富,為浙江最大的林區縣(市),全市森林覆蓋率達84.2%,林木蓄積量、植物種類、年木材產量均居全省第一;特色之三是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青瓷文化、寶劍文化、香菇文化源遠流長,也是“中華靈芝第一鄉”。①本文關于龍泉的數據均來自作者2009年調研時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提供的材料。
近幾年來,龍泉堅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通過對“山上浙江”建設的積極探索和持續創新,經濟社會步入了發展的快車道,全面追趕的步伐日益顯現。其核心就是充分發揮生態優勢,著力發展生態產業,打造生態品牌,走生態發展之路。
龍泉地域廣闊,境內高山多、平地少,城市規模小,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規模效益無法顯現,產業聚集的難度比較大,這些無疑都束縛了該市的進一步發展。基于此,在對產業布局進行有效規劃的基礎上,龍泉市實施了生態工業強市工程,力求達到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和生態發展的有機統一。
1.精心規劃,產業集聚。具體措施是對有效的資源進行科學規劃,精心謀略布局,以達到產業集聚、節約創效的目的,形成了以浙江龍泉工業園區和 “回歸工程”為中心的“一心五點”的工業發展格局。“一心五點”的精心規劃和產業布局既推進了集約用地、提高了土地資源利用的實際效益,又促進了工業產業的集聚發展,更為生態保護與科學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轉型升級,產業強化。在精心規劃的前提下,龍泉加快了對傳統產業改造的步伐,促進了竹木制品、青瓷寶劍、五金汽配等產業從傳統型、手工型、粗放型向規模型、科技型、品牌型的集約化、規模化生產的轉變,提升了產業的層次和核心競爭力。
3.循環發展,生態強市。龍泉市加快了對龍泉工業園區省級生態化園區的改造和建設步伐,使之成為生態型的循環經濟示范區。同時,積極促進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舉措,在重點產業和重點企業深入開展清潔生產、節能降耗和資源循環的綜合利用,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08年,全市實現工業總產值62.89億元,稅收1.8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38.1%、20.5%,在金融危機的肆虐下,仍然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龍泉擁有的得天獨厚的優勢是與浙江大學存在較深厚的淵源,浙江大學曾經西遷到龍泉辦學7載。自2007年以來,市校之間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龍泉借助市校合作平臺不斷進行科技攻關和創新,提升了工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使“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相得益彰。
⒈市校合作,科技不斷創新。自開展市校合作以來,龍泉與浙江大學等高校共簽訂科技與社會事業發展項目179個,成功聯合申報國家級、省級科技項目83個,爭取到科研經費2500多萬元,為龍泉的發展注入了強勁的科技動力。僅2007年就簽訂合作項目54個,申報國家級、省級科技項目34個,同比增長322%。②本文關于龍泉的數據均來自作者2009年調研時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提供的材料。
⒉科技攻關,加速產業生態化,實現跨越式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市校合作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通過技術研發、創新幫助當地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實踐表明,技術攻關、創新與轉化的成效是非常明顯的。僅以浙江大學與三田濾清器有限公司的合作為例,2007年,浙江大學與該公司成立了研發中心,雙方合作開發的“新型柴油——水分離濾清器”產品通過了省級新產品鑒定,技術居國內同類產品領先水平,被確定為浙江省高新技術產品;“歐III柴油濾清系統開發及產業化應用”項目被列入省重大科技專項課題。既實現了產業的轉型升級,也使該公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2007年的產值不到3000萬,但2008年就超過了6000萬,2009年則達到1億左右,基本上是一年一個臺階。
同時,“復合稀土微弧氧化技術在汽車空調配件上的應用研究”、“數據電纜類企業以客戶為中心的信息系統研究及應用”等項目都助推了龍泉五金汽配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科技攻關與創新實現了產學研一體化,一方面使得高校研究的高新技術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助推了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高新技術的轉化既幫助龍泉的傳統產業實現了轉型升級,也使龍泉諸多原本高投入低產出、高耗低能的產業實現了轉型升級,實現了產業的生態化。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即發展必須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達到民富、民有、民享、民用的根本目的。龍泉大力實施生態創業富農工程,發展生態產品,打造生態品牌,達到了生態創業、生態富農的目的,形成了“滿目青山,放眼竹海,遍地茶園,瓜果飄香”的生態農業新格局。[10]
⒈金觀音特色茶產業迅猛發展,生態惠農。從2005年起,龍泉就實施了省科技扶貧項目——“名茶開發的良種化技術及優質高效茶葉標準化生產體系建設”等項目,成功研制金觀音茶并使之形成特色茶產業。如今,金觀音茶園畝產值超萬元,種植當年即可產生收益,是原先綠茶收益的3-5倍。全市已發展金觀音茶葉基地6000余畝,官埔洋金觀音茶葉專業村和蘭巨金觀音之鄉遠近聞名。而“龍泉金觀音”已經被外界譽為青瓷和寶劍之外的“龍泉第三寶”。僅2009年上半年該市茶葉產值就達到4060萬元,同比增長29.8%,③本文關于龍泉的數據均來自作者2009年調研時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提供的材料。使農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實惠。
⒉ “畜牧業循環經濟模式”引領多元產業共同發展,循環經濟富農。生態優先是龍泉實現經濟社會趕超的基本立足點,在食用菌首席專家與科技特派員的聯合技術攻關下,龍泉“畜牧業循環經濟模式研究”項目和菌糠廢棄物轉化為生物飼料試驗成功,創建了畜牧業循環經濟模式,探索出了食用菌、肉牛、蚯蚓、石蛙、有機肥之間的生態循環經濟體系,不僅使食用菌原材料的利用率提高了5-6倍,而且每頭肉牛至少增收600元。該項目2008年還被列入省循環經濟“991行動計劃”重點項目,該項目實施后使龍泉形成了 “農作物廢料——食用菌種植——還田作物”的循環經濟生態產業鏈,全面促進了龍泉食用菌產業、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的綜合利用。既有效地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提升了畜牧業和食用菌業的生產效益,也為農民開辟了一條廣闊的致富門路。2009年,該市食用菌實現產值4.45億元,同比增長19.0%。已經成為華東地區最大的夏菇生產基地,龍泉市也因此被評為“浙江省發展循環經濟先進縣(市)”。④本文關于龍泉的數據均來自作者2009年調研時當地政府相關部門提供的材料。
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系統整合。對龍泉來說,僅僅依靠生態工業強市、生態富農顯然是不夠的,還必須對生態、旅游觀光和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充分的挖掘、系統的整合。為此,龍泉努力打造以龍泉山為龍頭的山水生態游、以龍泉窯為核心的劍瓷文化游、以龍泉靈芝為特色的養生度假游,還有融綠色、生態、休閑、觀光于一體的農家樂,這些都對當地旅游業的開發和休閑農業的發展發揮了極大的促進作用。2008年,龍泉的旅游總人數達到93.21萬人次,同比增長45.8%;旅游總收入達到4.32億元,同比增長50.9%,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既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也達到了創業富民、創新強市的目的。
⒈實現產業生態化,走生態發展之路。龍泉實踐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在于它在生態環保、循環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產業生態化的過程既是生產技術不斷攻堅克難、創新創業的過程,也是生態保護與資源循環利用、統籌發展的過程。其成功經驗足以證明,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生態資源和生態文明建設完全可以與經濟發展相得益彰,能夠收到良好的經濟社會效果。所以,對我國一些欠發達地區來說,重新審視發展目的、發展途徑和發展成果分配問題,實現轉型升級,走循環、和諧、統籌的生態發展之路顯然是最佳的戰略選擇。
⒉系統整合,統籌優化,創新創業。龍泉的實踐探索值得借鑒的地方還在于走了一條生態規劃先行,系統整合,統籌優化的創新創業之路,從人與自然、與社會系統的統籌優化到工業布局的科學規劃與不同產業的集聚,再到畜牧業、食用菌業的循環發展模式,都貫穿著科技與生態文明創新的創業富民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生態是龍泉最大的優勢,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所在。對于龍泉這樣的后發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因此,大力推進優勢生態的產業化和優勢生態產品的品牌化經營,無疑是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從高山生態茶葉、高山蔬菜到華東地區最大的夏菇基地、靈芝之鄉,再到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生態品牌建設力度不斷加大,生態產品附加值逐漸增加,在生態產業化的過程中實現了生態富民、創業富民,使生態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龍泉“山上浙江”建設的寶貴經驗。正因為如此,龍泉“山上浙江”建設在“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過程中,通過有效的生態規劃和科技創新,實現了產業集聚、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最終在生態文明創新,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統籌發展的同時,逐漸實現了經濟后發地區趕超式發展與民富、民享的有效統一,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果。
浙江自2003年就開始致力于生態省建設,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曾明確指出:“努力把浙江建設成具有比較發達的生態經濟、優美的生態環境、和諧的生態家園、繁榮的生態文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省份”。生態省建設必然要求建設生態型政府,即遵循生態規律與經濟社會規律,依法行使對生態環境的管理權力,全面確立加強生態建設、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態安全的職能,并實施綜合管理的行政行為的政府。[11]簡言之,即是追求政府價值理念、目標、政策、職能等諸方面生態化的新型現代政府。其根本目標在于實現人類與自然生態環境的持續性和諧與動態平衡,在于人類對自然的永續利用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自然生態環境的美麗與人類美好生活的相得益彰。為了確保這一根本目標的實現,就必須建構生態型政府。首先,生態型政府建構意味著政府必須以新的視角審視當前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公共治理理念與目標必須從“非生態”甚至“反生態”的傾向向生態維護和促進導向轉變,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的根本價值取向和發展理念,[12]意味著政府必須把資源有限性和生態保護作為政府政策選擇、執行和評估時抉擇的核心標準。其次,它也必然意味著政府治理方式的轉變與創新,意味著必須要有新的機制和體制,這就要求政府在公共治理過程中應遵循生態規律與經濟社會規律,努力實現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家園和生態文化多元一體的協調發展。第三,必須加快建立與完善生態環境的監測體系與預警系統,對資源消耗、環境污染進行全面的跟蹤監測,鐵腕治污,全面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同時也意味著政府必須著力打造生態品牌,提升生態產業附加值和規模化發展的效益,不斷提升生態惠民、生態富農的實際效果。唯有如此才能實現構建“人人共享,普遍受益,人與自然和諧統籌”的良序社會和美好社會的目標。
貫徹落實生態型政府建設,既需要相關機制體制的創新、支持,也需要創新政府績效評估體系,扭轉唯GDP是圖的績效考核理念和評估體系。一是必須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原材料消耗強度、能源與資源消耗強度、環境污染排放強度進行全面的測評,增加政府績效考核的“綠色”成份。二是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特別是對類似于龍泉這樣的經濟落后且承擔著生態屏障保護作用的水源地,應加大省級公共財政的轉移支付和補償力度,對其生態保護和生態發展做適當的獎勵,從而實現生態保護和生態收益的均等。三是必須強化政府生態責任追究機制,對因片面追求GDP增長而導致生態環境惡性污染或群體性事件進行迅速、及時的生態問責,使之成為黨政領導干部考核的必要條件,防止生態環境的繼續惡化和群體性事件的爆發。
總之,龍泉經濟轉型升級和生態文明發展實踐的經驗表明,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應該堅決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統籌兼顧、系統優化整合的科學發展之路。這樣,才能在生態優先,統籌兼顧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創業富民、創新強省,使經濟社會發展再上臺階、再創輝煌。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4.
[3]叢亞平.解決中國經濟失衡的路徑——縮小貧富差距[J].領導文萃,2010,(02):26-31.
[4]王筱瓊.中國能源消費與GDP增長相關性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09,(07):41-46.
[5]鄧楠.從挑戰中把握可持續發展的機會[J].求是,2010,(03):31-33.
[6]徐以升,陳曉晨.王小魯:高低階層居民收入差距達55倍 灰色收入是主因 [EB/OL].第一財經日報,http://finance.ifeng.com/opinion/mssd/20100201 /1780543.shtml,2010-02-01.
[7][8]李培林等.社會沖突與階級意識——當代中國社會矛盾問題研究[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9]李蓓蓓.農村環境污染的原因及治理對策分析[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5,(01):60-63.
[10]趙建林.讓生態成為龍泉最響的品牌[J].今日浙江,2008,(10):46.
[11]高小平.落實科學發展觀 加強生態行政管理[J].中國行政管理,2004,(05):45-49.
[11]黃愛寶.“生態型政府”初探[J].南京社會科學,2006,(01):55-60.
(責任編輯:高 靜)
Paths for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and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Survey and Research Based on“Hill Zhejiang”in Longquan
Gu Jinxi
It is necessarily demanded to promot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to take increasing ecological disasters and crises under control.Based on the survey and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of "Hill Zhejiang",the thesis analyses concrete path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economics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that is to say,scientific innovation to realize ecological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in entirety between human being and nature,and also man and society;systematic and full integration to realize recycling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by strid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economics.Meanwhile,the thesis argues that it is badly needed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government,innov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government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trengthen ecological responsibility to guarantee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and regulations and order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developmentalism;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ecological development;overall consideration
F124.5
A
1007-8207(2011)02-0029-04
2010-11-05
顧金喜 (1979—),男,浙江臺州人,浙江大學政治學理論博士,浙江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科學發展觀和浙江發展研究中心”講師,研究方向為政治哲學、政府治理創新。